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宗教社会学

2010-04-04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87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6月 ·ISBN:780149329X ·条形码:978780149329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宗教社会学 去商家看看
宗教社会学 去商家看看

 宗教社会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87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6月
·ISBN:780149329X
·条形码:978780149329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目录简介: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宗教及其特征;第三章信教者及其宗教活动;第四章作为社会组织的宗教;
作者简介 戴康生, 男,1937年11月生于上海,江苏省扬州市人。自1964年开始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职.曾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是全国宗教学学科规划组成员、社科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常任研究员、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及基督教研究中心顾问。长期从事伊斯兰教、当代宗教及新兴宗教研究。合著有《世界三大宗教》、《世界十大宗教》、《伊斯兰教概论》、《伊斯兰教史》、《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社会主义与中国宗教》等,并参加《宗教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社会科学新辞典》、《哲学大辞典》、《伊斯兰教辞典》等的有关条目撰写.
媒体推荐 前言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而普遍的现象,因此从古至今始终是个热门的话题,是许多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当今,地球村里有四分之三的居民是教徒,中国12亿人口中有1亿多人信仰各种宗教,世界上传统宗教处在不同程度的振兴中,新兴宗教又在不断涌现,这些现象促使人们不得不对宗教问题加以认真对待与思考。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由于信教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算大,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国家宗教,也不像西方国家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主导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宗教持批判与否定的态度,因此在人们眼中难免有陌生感或不全面的理解。特别是在“左”倾路线的干扰下,“文革”十年登峰造极,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片面地将宗教意识形态化、政治化,信教不仅是“落后”、“愚昧”、“迷信”的标记,而且成了具有“反动”性质的政治问题,视其为“牛鬼蛇神”、“封资修”,欲加扫之。其结果显而易见,不仅践踏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科学理论,否定了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政策,取消了宗教工作,伤害了信教群众的感情,破坏了民族团结,宗教不仅未被“消灭”,反而出现反弹效应。应该说,教训是深刻的。经过拨乱反正,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很好贯彻,宗教状况有了根本改观,宗教工作已步入正轨,中国宗教走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在这进程中,社会与宗教的新变化,实践的丰富内容,推动了中国宗教研究的发展,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新局面。人们愈益认识到,对宗教这种人类较为复杂而特殊的社会现象和复合体系,应该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地去认识,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社会的需要,新学科建设的期盼,就是我们尝试写这本书的动力。
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是本世纪初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宗教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既是宗教学,也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社会学的方法去进行分析、研究。其历史虽只有百年,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在西方,宗教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奠基的。但不容否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对宗教社会学的产生也曾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它科学地阐明了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产物,进而说明了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社会根源与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社会学是立足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来研究宗教的。离开了人类、社会,便无宗教可言;反过来说,有了社会和具有社会性的人,宗教的产生、发展、消亡才有其合理性、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内在依据。宗教社会学产目于欧洲,生长于美国,二次大战后的近几十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演化出多种流派,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学科。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宗教社会学》,是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一个集体科研项目。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根据我们对国外研究的了解及中国社会与中国宗教的特性对宗教
信仰者及其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及其制度、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之间的关系,结合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作些论述与介绍。二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的状况和变化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并在其基础上提出某些思考与展望。我们研究的范围并不全面,由于资料缺乏及能力所限,我们未将宗教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关系列入本书范围。例如,宗教与政治、宗教与经济、宗教与文化、宗教与科学等关系问题,都是宗教社会学应该研究的,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国家与地区,关系与情况相当复杂,要全面把握它难度很大,每个问题都需要有专门研究与论述,故本书中未写入。
……
编辑推荐 宗教社会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是探讨宗教起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及其社会功能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然而,它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至今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最早使用"宗教社会学"这个概念的是社会学创始人、法国的杜尔凯姆。他第一次明确地把宗教视为"社会性特别突出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也起过重大的作用。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宗教社会学的性质、范围、特征及方法
第二节 对宗教社会学的回顾
第二章 宗教及其特征
第一节 什么是宗教
……
文摘 书摘
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进化论在宗教社会学的初期确实发挥过相当大的作用。它解释了宗教起源、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能揭示事物之时间性和历史性的理论。但是这种理论的缺陷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日益明显。首先,进化论把事物的发生发展看成一条直线,其模式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到高。运用这种理论的前提,必须是对上述两两相对的概念有一种界定,对简单、复杂、低高有一种价值判断。然而,这种界定与判断常常具有主观性。再者,当把这种分析方法用于像宗教这样复杂的文化现象时,它就显得简单化。事实上,事物除了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外,还有简单与复杂、低级与高级、原始与现代并存以及相互渗透的情况,在宗教问题上尤其如此。这正是人类文化现象在总体上呈多元状况的特征。尽管思想界后来又出现过双向进化论和多向进化论,对单向进化论的明显不足做了一些弥补,但这种理论仍与人类的文化状况之多元性不相符。也许这正是进化论在20世纪逐渐衰落的原因吧。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内容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蕴涵,是各民族传统和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宗教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在教理内容和活动方式方面不断进行自我调适,有着顺世随俗的适应性,通过对世俗文化的吸收与交融愈益走向世俗化。
宗教群体一旦形成后,在其社会化的进程中,总是会通过系统的或非系统的、正规的或非正规的种种途径与手段将其宗教信念、思想、主张、知识和行为方式传播或影响周围的人们。长期生活在宗教家庭或宗教氛围中的人是比较容易接受宗教影响而信教的。家庭的宗教教育及宗教团体举办的各类学校在对儿童、青少年实施的系统宗教教育所起的教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例如在一些虔诚的天主教、佛教或穆斯林家庭中,家庭生活占有重要地位,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从幼儿到成年,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非常普遍地遵守家庭的宗教要求与约束,学习与参与宗教的崇拜活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宗教组织一般都建有正式教育的机构,把教育活动作为宗教的重要活动内容,是传播宗教、增进宗教品质、保存宗教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在西方国家,天主教、基督教的教会学校,吸引了不少教徒家庭和非教徒家庭的青少年入学,由专门的教师授以教理等系统的宗教知识,对学生的宗教生活进行正规的训导。
宗教都有比较严密的组织与制度,有一系列仪轨和活动,不仅能增强信徒的信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