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佛学与哲学思想论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305064696/9787305064692 ·条形码:9787305064692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汤用彤佛学与哲学思想论集 |
 |
|
 |
汤用彤佛学与哲学思想论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305064696/9787305064692
·条形码:97873050646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南雍学术经典
内容简介 《汤用彤佛学与哲学思想论集》内容简介:有百年历史的南京大学,曾经出现过许多大师级的学者。1922年至1931年夏,在南京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任教授的汤用彤先生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星。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大地,可谓风起云涌,波澜诡谲。经历两百多年的草创、兴盛,进而衰败的清帝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清刷之下,最终解体,而此时距离新时代的建立还有几十年的光景。动荡的时局往往容易促成英雄人格的形成,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一时期,在政治领域,一时能人辈起,各逞其能,最终则由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扭转乾坤的大手一统时局,把中国导向一个西方列强终于不敢觊觎的历史时代;而在文化领域,则迎来了后来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三次诸子百家时代的争鸣时期,各路文人或同守传统,或全盘西化,或熔铸中西,在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思索探讨着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近现代走向。
作者简介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黄梅,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历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支那内学院巴利文导师、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大哲学系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1947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办事处主任,1949年出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1年后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并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考古专门委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及《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编委。 汤用彤的学术领域涉及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逻辑学、哲学概论等。主要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略》等。他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
编辑推荐 《汤用彤佛学与哲学思想论集》:南雍学术经典。
目录 导言
文化研究编
理学谵言
一、阐王
二、进朱
三、申论
理论之功用
评近人之文化研究
佛教研究编
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
南传《念安般经》译解
读慧皎《高僧传》札记
一、慧皎所据史料
二、竺法护卒于何地何年
三、僧伽提婆之毗昙学
四、鸠摩罗什年表
五、释道安与佛图澄
六、道安避乱之年
七、道安年表
八、释慧远年表
九、僧肇致刘遗民书
十、支昙谛
十一、佛图澄
十二、魏太武帝毁法
唐太宗与佛教
摄山之三论宗史略考
竺道生与涅槃学
一、大乘《涅槃经》之翻译
二、涅槃大本之传译
三、涅槃大本之修改
四、竺道生事迹
五、竺道生之著作
六、晋末宋初之研究涅槃者
七、顿悟渐悟之争
八、谢灵运事迹年表
九、存神之论
十、佛性常住之说
十一、竺道生佛性当有论
十二、法身无色义与应有缘义
十三、佛无净土义及善不受报义
十四、一阐提皆得成佛义
十五、顿渐分别之由来
十六、三乘与顿悟
十七、十地与顿悟
十八、竺道生顿悟与三乘十地
十九、竺道生之顿悟义
二十、谢灵运述道生顿悟义
二十一、慧观渐悟义
二十二、宗炳主渐悟
二十三、竺道生之门下
二十四、刘虬述渐悟义
释法瑶
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述略
本时代般若学之派别
竺法雅之格义
本无宗
释道安之性空宗义
本无异宗
支道林之即色义
于法开之识含宗
幻化宗
支敏度之心无义
缘会宗
总结
大林书评
序
评《考证法显传》
评日译《梁高僧传》
《唐贤首国师墨宝》跋
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
评《小乘佛教概论》
评《唐中期净土教》
中同佛史零篇
一、三国时之佛学
二、本末真俗与有无
三、五朝本末之争
四、竺道生在佛学上之地位
五、竺道生顿悟义
六、谢灵运述道生顿悟义
七、北朝东方佛法与经学
八、周颥三宗论
九、菩提达磨
《隋唐佛教史稿》绪言
汉唐佛学纲要
论中国佛教无“十宗”
甲略述佛教“宗”之形成
乙有哪些宗——史料中之疑问
中国佛教宗派问题补论
甲晋唐间流行的佛教经论的一些相关资料
乙略论由学派到教派
丙日本的一些资料
哲学编
释迦时代之外道
叔本华之天才主义
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之大旨
第二章 事迹及著作
第三章 论理学
第四章 本质论
第五章 天然哲学
第六章 心理学
第七章 道德哲学
第八章 政治哲学
第九章 美术哲学
希腊之宗教
印度哲学之起源
《印度哲学史略》绪论
魏晋玄学编
玄学与中华佛学
一、玄
二、玄学之起源
三、佛教般若学
四、般若义
五、首楞严
六、《大明度无极经》中玄理
汤用彤学术年谱
……
序言 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在对中国现代学术的“世纪回眸”中,我们在重估和评价百年学术成果的同时,更应该从前辈学人勤勉的学术实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就中国现代人文科学而言,无论是“旧学”还是“新知”,都留下前辈学人筚路蓝缕的足迹,他们的独辟蹊径汇成了我们的康庄大道。
众所周知,南京大学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百年高校之一。她有两个历史源头,一个是肇始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历史上各朝唯一的国家高等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皆可称为“辟雍”,而明代曾于北京和南京各设一所国子监,号称“北雍”和“南雍”。因此,作为清政府创办于南京的新式学堂,三江师范在当时也就承膺了“南雍”的美誉。1914年以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次年定名为南京大学。另一个是1888年(光绪十四年)成立的基督教会汇文书院,后来发展为金陵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院系调整中与南京大学合并,构成了现在的南京大学。这样的经历不仅显示出她的悠久,还显示出她的坎坷——不断地更名,不断地重组、合并、调整。其实这正是中华民族近现代颠沛历史的缩影。而南京大学历经沧桑,卓然屹立,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传统,涌现出众多的名师大家,给我们留下丰硕的学术遗产,其中必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
文摘 有百年历史的南京大学,曾经出现过许多大师级的学者。1922年至1931年夏,在南京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任教授的汤用彤先生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大地,可谓风起云涌,波澜诡谲。经历两百多年的草创、兴盛,进而衰败的清帝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清刷之下,最终解体,而此时距离新时代的建立还有几十年的光景。动荡的时局往往容易促成英雄人格的形成,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一时期,在政治领域,一时能人辈起,各逞其能,最终则由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扭转乾坤的大手一统时局,把中国导向一个西方列强终于不敢觊觎的历史时代;而在文化领域,则迎来了后来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三次诸子百家时代的争鸣时期,各路文人或同守传统,或全盘西化,或熔铸中西,在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思索探讨着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近现代走向。季羡林先生在评论其时的文化名人之时有过这样一段话:
中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叶学术发展有一个大转变。俞曲园能熔铸今古;但是章太炎在熔铸今古之外,又能会通中西。……太炎先生以后,位国学大师,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等,都是既能熔铸今古,又能会通中西的。
如果说在学术上同守传统或者全盘西化都显得有点剑走偏锋而容易最终丧失其自身学术生命的张力的话,那么,会通中西、熔铸古今则以其圆融无碍的精神,为动荡时局之下的中国文化,指出了一条事实上的可行之路。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诸位大师之外,汤用彤先生亦属当然之列。季羡林先生谓此“实际上是国内外学者之公言”,亦足见其当之无愧。事实上,汤用彤先生正是以其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文化气概,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史上,添抹了一道浓墨重彩的笔画。
汤用彤,字锡予,原籍湖北黄梅,1893年8月4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甘肃渭源,随父在任上束发修学,启蒙于父亲开设的学馆。汤用彤的父亲汤霖,字雨三,晚年号颐同老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任甘肃渭源知县,虽颇有政绩,却于第二年即卸任,之后相继在兰州、北京等地设立教馆,教授学生。汤霖公无著作传世,却素喜汉易,以之为毕生的学术兴趣,亦常吟诗诵词,尤其是《桃花扇》中的《哀汀南》和庾信的《哀江南赋》,更是其平时所最喜吟诵之曲赋。汤用彤先生幼时不喜说话,却于他三岁的某一天,突然一字不差地背诵了整首《哀江南》,汤霖公很是惊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