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页码:26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11391953/9787811391954 ·条形码:9787811391954 ·版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穿越死亡线:誓言如风三部曲之2 |
 |
|
 |
穿越死亡线:誓言如风三部曲之2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页码:26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11391953/9787811391954
·条形码:97878113919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公安前沿作家侦探小说系列
内容简介 《穿越死亡线:誓言如风三部曲之2》可当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也可视为励志、"立人"的教科书。 演绎青年男女的纯洁无暇的爱情故事,讲述人民警察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穿越死亡线:誓言如风三部曲之2》是公安作家但远军誓言如风三部曲之二。小说是接三部曲之一《滴血的承诺》而构建。话说原长仁湖派出所所长陈涛平反昭雪之后,他坚决不再担任所长职务,而是着手写一部关于公安队伍建设的书。当他来到妹妹陈蕊所在的大学去向法学教授请教时,杨教授却病倒了。在校期间,他睹物思人,看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大不如从前,不由得感慨万千。他告诫妹妹及其同学许莉安心读书,不要受世风干扰,并劝妹妹与同学处理好关系。陈蕊在杨教授的资助下即将出国学习,陈涛教导妹妹爱家爱校,学成回国,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 但远军,笔名雪地,1963年生,汉族,重庆市长寿区公安分局政治处宣传员,二级警督。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历史系。重庆市长寿区作家协会主席,重庆公安作协副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风华正茂》、《雪落大巴山》、《相会在古城》、《萍水相逢》(三部曲)及长篇纪实文学《大罗山纪事》和500余篇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总计800余万字。其中散文集《活出男人的样子》2004年8月获“重庆市散文学会成立10周年优秀散文集奖”;报告文学《一次震撼心灵的采访》2004年11月获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报告文学金奖;2005年8月获世界华人华侨总会文化委员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单位授予的“中国百佳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萍水相逢》和《大罗山纪事》入选2005年度国家知识工程推荐书目。
编辑推荐 《穿越死亡线:誓言如风三部曲之2》演绎青年男女纯洁无瑕的爱情故事,讲述人民警察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序言 在每部书出版的时候,我都要或多或少写上一些文字。和读者谈谈自己创作时的想法,以便能让读者较为顺利地进入到我作品的情感世界里。一道分担起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但是,这部书,我却不想过多地说什么了。我把空间留给读者,让读者用自己的目光去温暖自己的情怀。
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重庆一位民警的母亲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不仅反复阅读了我的初稿,而且还多次给我提出了中肯和宝贵的意见,甚至还为我细心地挑出不少错别字。在此,我要向这位几乎阅读过我所有文学作品的民警的母亲诚挚地说一声,谢谢!你对我作品的喜爱和对作者劳动的尊重,是亮在我书案前的一盏明灯,它照耀着我,鼓舞着我持之以恒地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的辛勤的公安民警们不断地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香港警察学院的连宝燕女士,你赠送我的笔我一直视为珍贵的礼物,妥善地保管着。你在给我的信中写到,希望我能用你赠送给我的笔,为公安民警和读者写出新的作品。虽然现在我是用电脑写作,但我依然要告诉你:我用你赠送的笔极为慎重地写下了这部小说的第一个章节和最后一个章节,现在,我又在用你赠送的笔同样慎重地写这篇不成“序”的序。我害怕自己辜负了你的期望。害怕自己的作品不能给你和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感动。
前不久,应邀去西南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等高等学府做演讲。几乎每到一处,莘莘学子都要给我提一条意见,希望我写一写大学生,写一写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甚至有的大学生还为此专门给我写了信。那么,现在我也要告诉你们,在这部作品里,我用大量的篇幅写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唯愿没能给你们带来失望……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誓言如风”三部曲的第二部《穿越死亡线》,比起第一部《滴血的承诺》来,更注重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人物命运的情感关怀,它较为接近法制类情感小说,因此,案件的侦破在整部作品中显得并不重要。接下来的第三部,或许这样的情况会有所改变。但不是很大。我总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带给读者的不仅仅只是阅读时的快感l
春天来了,春天是美好的!在春天的阳光普照下,我又想起了书中人物陈涛在灾害事故突如其来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祖国大地幅员辽阔,但此时我们却没有退路!”
这句话本来是前苏联一位高级将领在面对强大的入侵者时呐喊出来的。如今我却将它擅自“嫁接”到了陈涛的身上,妥与不妥没有认真考虑过。但我的确深信我们的祖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在法制建设的道路上是真不会再有什么退路的!
文摘 1
夕阳似烟,斜照在花坛上。透过碧叶的光斑不停地在地面闪动,仿佛洒了碎银,微风过处,满目星辉。
陈涛拉了一把旧藤椅出门来,放在浓阴里。大难后的平淡生活,使他养成了闲时读书的习惯。以前他不大喜欢与人交往,如今则更是深居简出。考虑到错案的折腾,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政委罗中华嘱咐李明,要求所里不再给他安排具体工作,以便让他好好地休养一段时间,忘掉丧妻失子的悲痛,忘掉身陷囹圄的悲伤。一个人的情感承受力是有限度的,不论多么坚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都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和身心疲惫。不过,陈涛却自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该上班时上班,该下班时下班,从不迟到早退,也从不因私人事情向单位告假。这种变化催生了他的沉默,催生了他几近与世无争的漠然。假如说他还有笑容、还有一点奋进的朝气洋溢在眉宇间,使人感觉到他仍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壮志未酬的青年警官的话,那便是他在与母亲相处时溢于言表的恬淡和他深沉的目光里时不时透射出来的执著。
指导员周兰能够理解陈涛深埋在心间的痛苦,她曾多次劝说陈涛,希望“老所长”勇敢地抬起头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当然,每一次,陈涛都只是浅浅一笑,反问她:“难道我懦弱了么?”是呀,难道陈涛懦弱了么?陈涛不懦弱,陈涛很坚强,这一点谁都不会否认,因此,次数多了,周兰也就不再劝说了。对于一个在大灾大难面前能从容镇定地静观潮起潮落的人来说,过多的劝说无异于对人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后来,她改变了方法,她不仅把陈涛当做自己的属下,更是把陈涛当做了自己的好老师和好大哥。她时常主动找陈涛聊天,谈花卉种植,谈音乐,谈文学艺术,甚至还谈一日三餐的家常便饭。谈得投机时,陈涛偶尔也会向她打听她丈夫的情况,问她:“你丈夫何时退役?……咋还不要小孩呢?”她笑,笑得很开心。她说:“早着呢,干吗着急呀!”
交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渐渐地,他们成为好朋友。
越过苍茫湖水的晚风,带来了初夏禾苗的清香和花草的芬芳。又是一个初夏了,陈涛想起了妻子和孩子,他的目光模糊起来,妻子和孩子的身影不停地在脑海里飘荡。虽说他和妻子没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一切都像是命运的故意巧合和刻意安排。什么共同语言,什么共同爱好,在他们夫妻之间纯属碧天彩虹般美丽的幻影。但客观地讲,多年的夫妻生活和乖巧可爱的孩子,成为万能的黏合剂,把看似不相容的两个活生生的人牢牢地黏到了一块儿。妻子和孩子走了,他的情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鲜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