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世界遗产论坛3

2010-04-04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4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030236009/9787030236005 ·条形码:9787030236005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世界遗产论坛3 去商家看看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世界遗产论坛3 去商家看看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世界遗产论坛3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4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030236009/9787030236005
·条形码:978703023600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世界遗产论坛(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为第三届世界遗产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论文集中共收入论文74篇,分别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模式、世界遗产的理论、各个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的教育与传播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中既有资深世界遗产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有来自遗产保护与研究一线工作者的实践体会。
《世界遗产论坛(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是从事世界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关于遗产功能、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代序)
世界遗产理论探讨篇
我国需要《世界遗产管理条例》:理由与建议
中国特色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刍议
中国特色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是否必要?是否可能?
近十年来关于我国世界遗产问题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的世界遗产问题的冷思考
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一保护原则一保护工程的层次关系
威尼斯宪章:回顾、评述与启示
世界文化遗产地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
论构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
关于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价格
中国特色文化遗产理论体系解读——以第三届世界遗产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专题学术研讨会为例
世界遗产地研究篇
文化遗产与全球化:互动与约束——开平碉楼与村落案例研究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若干结构问题浅析及其结构监测体系概略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兼容性研究——以世界遗产地庐山为个案
江苏文化遗产对江苏经济社会的贡献
线路遗产与“海上丝绸之路”个案研究——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宁波段)为例
保护世界遗产传承人类文明——以峨眉山金顶重建工程为例
试论周口店遗址保护兼对现存问题的对策
世界遗产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
架构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GIS信息平台——以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为例
彩绘兵马俑最佳展览环境初探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承德的实践与应用
论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及周边环境协调的必要性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下的中美合作项目承德殊像寺的概念性设计
关于避暑山庄保护与研究的思考
论墓碑与功德碑之异同——以清昭陵为例
以清东陵为例,试论新时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清东陵“圈墙文化”的抢救与发展策略
试论明显陵在明代帝陵中的地位
关于对明清皇家陵寝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以明潞简王陵为例
论明代帝陵神道石刻制度的形成
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明楼保护的意义
坚守明孝陵列人世界遗产的遴选标准
世界遗产的教育与传播篇
北大世界遗产课教学与在非洲四国的培训
世界遗产的教育战略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视角下的世界遗产教育
青少年与世界遗产教育
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为城市文化发展铺设快车轨道——青少年遗产教育的特色与价值探讨
在中学开展世界遗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试论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播
文化遗产的传播
浅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科学展示与教育传播
世界遗产文化功能的新理解、新变化、新呼唤
世界遗产保护实践感悟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篇
数字化技术在世界遗产地保护与遗产旅游中的运用
文化自然遗产数字化与保护——漫游京杭大运河
关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江苏省世界遗产保护体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博物馆功能与工业遗产保护
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旅游文化的开发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开发模式一以秦始皇陵(含兵马俑)为例
文化遗产的发掘现场保护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以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为例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开发模式——浅谈文化创意产业与十三陵可持续发展
从明十三陵的发展浅谈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开发模式
论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应以保护为主——兼谈明十三陵的保护
注重文物保护坚持陵寝修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
试谈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从博物馆基本职能的角度谈起
浅谈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承德避暑山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典范——桂林江头洲村古建筑群
刍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明孝陵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
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若干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内涵及特色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责任与地位
全球化思维下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保护发展模式探讨
全球化背景下的话语构建——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略论
全球化与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略论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第三届“世界遗产论坛”学术问题讨论综述
附:世界遗产教育与传播南京宣言
后记
……
序言 遗产就其内容来说,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组织为了便于世界各国对遗产保护的重视,经相关国家申报,通过一定评审程序,将一些被认为非常重要的遗产确定为世界遗产。在许多国家,为了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又把本国的遗产(尤其是文化遗产)分为不同等级。如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直辖市)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等不同级别。这里国家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所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就是属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视也越来越加强,如国家及相关部门与整个社会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仅仅二十多年,我国的世界遗产从无到有,现在已拥有37处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文化遗产25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5处;在这期间,我们的国家、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与市县政府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倍于此前几十年的数量,仅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从1962年至今公布了6批,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布的就有5批,近二十多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较前增加约10倍。
文摘 世界遗产理论探讨篇
我国需要《世界遗产管理条例》:理由与建议
一、我国世界遗产的特殊性
世界遗产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统称。从管理角度看,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遗产。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品位之高,更在于它的组分、价值、功能和权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我国,世界遗产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我国绝大多数世界遗产拥有较大的土地面积。这不仅因为这些遗产本身的面积较大,还因为它们的“环景” (set-ting)占据面积更大。因而将它们称为“遗产地” (heritage place),应当更为准确。遗产地一般包括4个部分:①“核心遗产”;②“非核心遗产”,即依附于核心遗产的部分;③“非物质遗产”;④“管理和服务设施”。这是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必须注意的。
(2)我国的世界遗产地,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几乎都融合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更遑论“文化—自然复合遗产”(mixed cultural & natural heritage)。在文化遗产地中,大多混合着原生自然要素或人工化的自然要素。在自然遗产地中,也广泛存在着文化要素,有的本身就是具有文化和宗教意义的“圣地”(sacred site)类遗产。
后记 2008年7月3~5日,由南京大学、中山陵园管理局、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会、《世界遗产》(中文)杂志社主办,南京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明孝陵博物馆承办的“第三届世界遗产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学术研讨会在风景秀丽的中山陵园风景区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得到了各个遗产单位及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参加会议的既有来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明清皇家陵寝等多家中国世界遗产管理机构的代表,也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研究世界遗产问题的资深学者,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苏州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专家以及部分政府主管部门及国家、省、市文物与文化部门的领导,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次论坛论文集的编辑出版,本着尊重作者,文责自负的精神,基本保持了各篇论文的原貌,只是对个别长文进行了适当删改。至于文中所述观点及编印中的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最后,再次向所有关心、支持、参加会议的各方人士表示感谢!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