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叶至善序跋集

2010-04-04 
基本信息·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2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811195321/9787811195323 ·条形码:9787811195323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叶至善序跋集 去商家看看
叶至善序跋集 去商家看看

 叶至善序跋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2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811195321/9787811195323
·条形码:97878111953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书林守望丛书

内容简介 《叶至善序跋集》内容简介: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作者简介 叶至善,1918~2006年,江苏苏州人。22岁开始跟着父亲叶圣陶学习写作和编辑。1945年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编辑《明少年》月刊和其他青少年读物。1952年,编《中学生》月刊。1953年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任首任社长兼总编辑。主持编辑过《旅行家》和《我们爱科学》杂志。曾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编辑学会顾问。获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选的首届“伯乐奖”和“韬奋终身荣誉奖”。叶至善继承了父亲叶圣陶的编辑思想和作风,并不断有所创新,编辑和创作的图书曾多次获奖。曾参与策划编辑《少年百科丛书》,编辑《宝船》、《小布头奇遇记》等许多优秀少儿读物,晚年还整理和编辑了《叶圣陶集》二十六卷本;并著有《竖鸡蛋和别的故事》、《梦魇》、《古诗词新唱》、《我是编辑》、《父亲的希望》、《父亲长长的一生》等多部作品。
编辑推荐 《叶至善序跋集》:书林守望丛书。
目录
代前言——《叶圣陶序跋集》编后琐记
第一辑 写给自己的书
《花萼》自序
《三叶》自序
《日月星辰》序
《花萼与三叶》重印后记
《海外奇游记》序言
《未必佳集》自序
多馀的话——《梦魇》后记
《诗人的心》写者自白——我为什么要写《诗人的心》
跟同道们谈心——《竖鸡蛋和别的故事》后记
《古诗词新唱》前言
《古诗词新唱》校后琐记(录36则)
《我是编辑》题解
《我是编辑》跋
《科普杂拌儿》后记
《父亲的希望》自序
《舒适的旧梦》自序
《父亲长长的一生》序

第二辑 写给父亲的书
《叶圣陶散文甲集》编后琐记
编父亲的散文集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叶圣陶)》编后絮语
《文心》重版后记
《文章例话》重版后记
《叶圣陶散文乙集》编后琐记
重印《开明国文讲义》后记
《在上海的三年》的按语
是作家,又是教师——《叶圣陶作品选》前言
《叶圣陶读本》前言
《旅印日记》的按语
《文话七十二讲》后记
《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前言
《中小学学生作文评改举例》前言
《鲁翁诗抄》跋
《一九七六年日记》的按语
珍藏本《教育小说》序
《叶圣陶作品精选》序言
《稻草人》重印后记
父亲的二十四篇童话——《叶圣陶童话故事集》编者说明
为了纪念——《叶圣陶短篇小说集》前言
《学生阅读经典——叶圣陶》序言
《涸辙旧简——叶圣陶贾祖璋京闽通信集》前言
《老开明国文课本》序
《叶圣陶集》编后总记
《叶圣陶集》两个版本的说明
第二版《叶圣陶集》分卷编后记

第三辑 写给别人的书
《少年化学实验手册》重版前言
《玄武门之变》重版后记
《没有完的赛跑》后记
《十年》重印后记
名城·窗口·奇遇——《外国名城巡览》序言
《父母受尊敬的秘诀》序
《慈父·良师·益友》序
《国内外中小学生获奖作文选评》序
《中国历史故事集》序
我不曾想到——《未完成的沙漠畅想》序
写在《伊伊童话集》前头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序
《“星座奖”科幻小说获奖作品集》序
《编辑出版家叶圣陶》代序——给作者的一封信
《学龄前儿童的十万个为什么》前言
《英才荟萃》序
《绞刑架下的报告》前言
《爱的教育》七十年
《迟叔昌科普作品集》序——惆怅的往事
《贾祖璋全集》序
编父亲的序跋集(叶小沫)
……
序言 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出版人是文化薪火的传承者,具有坚守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众所周知,出版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依托,一个国家民族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赖于它的出版事业。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一脉不绝,就在于中国历代政治家、著作家、出版家、藏书家接续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尊崇历史、珍惜古籍、编修文献、善待图书、重视典藏的优良传统,他们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人历代出版物之中,一代一代地传之后世,肩负起了将一个时代的科学文化及思想智慧真实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的历史责任,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时俱丰、愈加巩固。作为新时期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的主体,当代出版工作者更加需要继承传统、关注时代,一方面自觉承担起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存。
文摘 插图:


第十组是科学家的小传和小故事。小传我写过不少,除了这篇《张衡》,还有僧一行、郭守敬、哥白尼、法拉第等人的,无非姓氏、籍贯、生年、死月、著作、成就……总之人家怎么写我也怎么写。我写得很乏味,读者恐怕也不会感兴趣。后来我为写这些小传专起了个笔名,叫“任逸云”——人家也这么说,我只是人云亦云罢了。我记起曾经读过的一本旧俄作家的长篇小说,叫《诸神复活》,是写达·芬奇的文学传记。在这本小说里,达·芬奇是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小说也作了生动细致的描述。我想我能不能也采用这个方法,根据确凿的历史材料,也给某一位科学家,譬如张衡,写一本这样的文学传记呢?写长篇得先写短篇作为练习,第二部分中的《诀别》就是这样的一篇习作,可是读者对象不是孩子。
《王充辩鬼》和《王府中的辩论会》是小册子《姚崇治蝗》中的两篇,作为历史小故事出版的。王充没有什么故事可讲,我只好把他在《论衡》中一些论点串起来,编成了一个很不像样的故事。范缜的这个故事倒是可以写成短篇小说的,等将来有时间再试试看吧。
第十一组是我访问美国的三篇记录。参加科学作家和记者代表团去美国访问,是一九八一年初夏的事儿,回国后写了好些文章,除去讲编辑和写作的,就剩下这三篇了。旧金山的“探索者馆”是个很迷人的地方。迪斯尼游乐园也很迷人,主要是利用科学来作游戏。“探索者馆”正好相反,让人们通过游戏,对科学进行探索。我不反对前者,却更赞成后者。可惜在探索者馆,我只逗留了不到两个小时,只看了一个小小的角落,记下来的就更少了。茂林纪念公园也是个值得_看的地方。《可别为我担心》是给《中国少年报》写的,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想写得浅一点儿,有趣一点儿,效果恐怕并不理想。有人看不起“小儿科”,那是他自己没写过,不知道难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