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诗歌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页码:31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ISBN:7536677952 ·条形码:97875366779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杨克诗歌集 |
 |
|
 |
杨克诗歌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页码:31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ISBN:7536677952
·条形码:97875366779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著名诗人杨克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2005年中的优秀之作,这段时期也是他创作高峰期。全书共分了四卷章节:15首、城市书、大地书、朗诵诗一首,附录为文朋诗友对其的解读。其中都是杨克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有阅读及收藏价值。
杨克能以简单表现繁复,在他冷静的文字背后可以感受到深藏不露的激情。他的诗呈现的是生命中那些最纯粹也最智慧的部分。他在并不自由的物质世界中,不竭地寻求独立而尊严的精神价值。他把心灵的追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从一首首诗里辨认出诗的精灵留下的脚印,而不迷失在具体的事物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杨克诗的精灵的旅行图。精灵的脚步穿越心物倾轧的边缘,踩出了一圈圈或口语或意象的等高线:从僻远的乡村到都市文明风暴的中心;从旷野到市场;从水与土到火与金的元素。心灵的震动仪在这张诗意的旅行图上画了整整25年,将他自己和一代人精神的轨迹、梦想和苦乐记录在案。
作者简介 杨克,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现居广州。著有《笨拙的手指》《杨克卷》等。
媒体推荐 书评
杨克能以简单表现繁复,在他冷静的文字背后可以感受到深藏不露的激情。他的诗呈现的是生命中那些最纯粹也最智慧的部分。他在并不自由的物质世界中,不竭地寻求独立而尊严的精神价值。他把心灵的追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谢冕
杨克是中国不多的完全投身于诗歌生活的优秀诗人之一,他为中国当代诗歌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我八十年代就读过他的作品,这样的诗句: “我的血脉/在我皮肤之外的南方流动/已经那样遥远/远处的林子,一只苹果落地/像露珠悄然无声”我至今印象深刻。
——于坚
作为南方诗歌的代表,杨克作出了一种重要的示范,他对这一被轻蔑的文学样式的不倦探索。捍卫了文学的话语尊严。
——朱大可
杨克在诗中曾写到过一头越狱的黑豹,而他自己的诗其实也很像一头“越狱的黑豹”,“黑豹”意喻着生命本身的律动,牢狱则隐喻着人生和现实乃至语言的种种限制,诗,则意味着一次决定性的跳跃。很多时候,他的诗都给人这种腾越的感觉。
——臧棣
在诗歌中看见诗人,比在生活中看见诗人更美妙。杨克是一位注重生活本身的诗人,他诗意中的纯粹、他对文化的思考无不透露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快感,他的丰富和新鲜是我们同时代很多知识分子所不具有的。
——李亚伟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著名诗人杨克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2005年中的优秀之作,这段时期也是他创作高峰期。全书共分了四卷章节:15首、城市书、大地书、朗诵诗一首,附录为文朋诗友对其的解读。其中都是杨克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有阅读及收藏价值。
目录 卷一:15首
北方田野
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
天河城广场
夏时制
在商品中散步
……
文摘 书摘
试论八九十年代新诗创作中的口语化倾向
——一个例证及理论的分析
林少阳
一、问题的提出
如果说语言是存在的居所的话,那么,这一文本的文体则深刻反映了这一“居所”的“居者”的许多内在特质以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诸多关联。从这个意义上看,诗歌史的梳理往往又与思想史的梳理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去把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汉语新诗创作中的口语化倾向:八九十年代的诗作者究竟试图建构一个什么样的“居所”呢?是什么内在和外部的因素使“居所”里的“居者”选择这样一个“居所”呢?
不得不承认,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主流是口语化。恰切地说,汉语新诗中的口语化倾向起源于80年代中期的《他们》、《非非》等同人杂志。这一口语化倾向,虽然从语言的角度是对学院派(或者说传统的现代派)诗歌语言的一种反动而出现(他们视北岛、杨炼、芒克等“朦胧诗”诗人为一种必须超越的学院派传统),而这些诗作者的主体却基本上是与学院联系密切的一群(他们几乎都是大学里的学生)。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许许多多的因素,新诗中的口语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已基本上超越了上述的同人杂志的范围。这就是近年所谓“知识分子”与“民间立场”论争始终不能结束的一个原因。虽然“知识分子”与“民间立场”在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时在批评实践上有一定的生产性(如陈思和的小说批评就活用了这两个概念,参见《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但在诗歌圈中,这两个词实际上却有着更多山头主义色彩。结果,旁观者只能获得一种这样的印象:对立的双方分别劫持了“知识分子”与“民间立场”这两个庞大的概念,以进行派系性的小小的操作,因为这两个概念的对象、内涵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样一来,这两个词原本拥有的批评实践上的生产性也变得不复存在了(至少对于诗歌批评来说是如此)。含混不清地划分出来的这两大阵营,不仅在劫持了“知识分子”与“民间立场”这两个庞大的概念上手法如出一辙,而且,在创作的实践上都共同地有着不同程度的口语化倾向。这两部分青年诗作者群很难在理论上分胜负,并说服旁观者,究其原因,其中与他们在创作实践上很难作明确的两分关系密切。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汉语新诗的口语化特点,非常有必要进行理论的梳理。因为这么多的诗作品都体现出一种口语化倾向的话,这显然不是那么偶然。
如前所述,文体的追求,事实上与诗作者对外部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