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79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302182981/9787302182986 ·条形码:9787302182986 ·版本:第3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 |
 |
|
 |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79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302182981/9787302182986
·条形码:9787302182986
·版本:第3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清华学人建筑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精)》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等地,甚至远播欧洲。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园术经由朝鲜半岛传人日本。此后,伴随着日本全面吸收汉文化而陆续出现的园林型式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的直接影响。可以说,日本古典园林的产生、发展、成熟都一直从中国汲取养分,并与本土园林多次复合、变异而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园林体系。
作者简介 周维权,云南大理人,一九二七年生,一九五一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建筑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长期从事建筑教育、设计工作,以及中国园林和中国建筑的研究工作。发表过园林、风景、古建筑、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三十余篇,主要学术著作有《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名山风景区》。2007年7月于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精)》是周维权编写的,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第三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第四节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第五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第二章 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第三节 商、周
第四节 秦
第五节 西汉的皇家园林
第六节 东汉的皇家园林
第七节 汉代的私家园林
第八节 小结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皇家园林
邺城
洛阳
建康
综述
第三节 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
庄园、别墅
第四节 寺观园林
第五节 其他园林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长安、洛阳
第三节 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第四节 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
郊野別墅园
文人园林的兴起
第五节 寺观园林
第六节 其他园林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公元960—1271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东京、临安
第三节 宋代的皇家园林
东京
临安
第四节 宋代的私家园林
中原
江南
文人园林的兴盛
第五节 宋代的寺观园林
第六节 宋代的其他园林
第七节 辽、金园林
第八节 小结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公元1271-1736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大都、北京
第三节 元、明的皇家园林
第四节 清初的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行官御苑和离宫御苑
第五节 江南的私家园林
第六节 北京的私家园林
第七节 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第八节 寺观园林
第九节 其他园林
第十节 小结
第七章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公元1736-1911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皇家园林
第三节 大内御苑
西苑
慈宁宫花园
建福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
第四节 行宫御苑
静宜园
静明园
南苑
第五节 离宫御苑
圆明园
避暑山庄
清漪园(颐和园)
第六节 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第七节 江南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
(小盘谷个园、瘦西湖,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小莲庄)
第八节 北方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半山园萃锦园、十笏园)
第九节 岭南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余荫山房、林本源园林)
第十节 私家园林综述
第十一节 寺观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
(人觉寺,白云观、普宁寺,怯源寺、古常遭观、乌尤寺、
清音阁、黄龙洞、太素宫、潭柘寺国清寺)
第十二节 其他园林
公共园林
衙署园林
书院园林
第十三节 少数民族园林
概说
藏族园林实例(罗布林卡)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附录一中国古典园林史年表
附录二本书园林分布图
附录三本书主要园名索引
……
序言 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面积达96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这个辽阔的地域内山脉蜿蜒,大河奔流,海岸曲折,湖泊罗布,植物繁茂,林相丰富,大自然风景的绮丽多姿,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延续五千多年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英,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灵气。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等地,甚至远播欧洲。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园术经由朝鲜半岛传人日本。此后,伴随着日本全面吸收汉文化而陆续出现的园林型式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的直接影响。可以说,日本古典园林的产生、发展、成熟都一直从中国汲取养分,并与本土园林多次复合、变异而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园林体系。18世纪中叶,正当法国资产阶级成为一个新兴阶级崛起的时候,它的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借用孔孟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反抗宗教神权统治的思想武器;随着海外贸易的开展,欧洲商人从中国带回大量工艺品,传教士寄回大量描写中华文物之盛的文字报告。这些,都在欧洲人面前呈现一种前所未知的高水平的东方文化,欧洲艺术的某些领域内因此而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的热潮。
文摘 插图:


第二章 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
第一节 总说
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在氏族社会的晚期已经有了私有制萌芽并出现阶级分化,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灭夏,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在以河南中部和北部为中心,包括山东、湖北、河北、陕西的一部分地方建立了第二个文化相当发达的奴隶制国家,生产力也较前大为提高,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手工业有所发展,形成很多门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冶炼和青铜器物制造业。文化方面,已使用文字,制订天文历法,音乐和雕塑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朝的首都曾多次迁徙,最后建都于“殷”。因此,商王朝的后期又称为殷。
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生活在陕西、甘肃一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周族灭殷,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先后以丰、镐(今西安西南)为首都。为了控制中原的商族,还另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周王朝建立了更完备的中央统治机构,周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官吏分掌各项政务,由奴隶主充当,其职位、釆邑均是世袭。最高统治者根据宗法血缘政治的要求,分封王族和功臣到各地建立许多诸侯国,形成血缘宗法体制。运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大宗子周王(天子)的最高统治,各受封诸侯国也相继营建各自的国都和采邑。周王、诸侯、卿士大夫依次为大小奴隶主,也就是贵族统治者和土地占有者。
周代经历了大约三百多年,由于国内的动乱和外族侵扰,被迫于公元前770年迁都到洛邑,是为东周。东周的前半期史称“春秋”时代,后半期称“战国”时代。春秋、战国之际正当社会巨大变动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被卷入交换、买卖,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制经济代之而兴。
后记 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城市化的进展呈现为前所未见的速度和规模。所产生的日愈严重的环境问题困扰着国人,同时也激发国人愈来愈强烈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普遍提高,相应地,园林事业受到政府和民间的极大关注,已经进入了近代以来的最繁荣的时期,也就是现代化的、新的中国园林的兴旺发达的起始,园林的内容更形充实、范围大为扩展,止向着人们所接触到。切自然环境和所创造的各种人文环境全面延伸,同时又广泛渗透到个人和社会活动的各个空间领域。园林学比之以往,其涵盖面更广、综合性更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社会的福祉息息相关的环境科学。
这个繁荣时期的到来有赖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国际地位的提高,也必然伴随着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面上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造园技艺,借鉴西方先进的造园理念。因此,无论园林的实践运作或者理论研究,都不能回避诸多问题的思考。譬如:在传统园林遗产如此博人精深的中国国情背景之下,从长远来看,“现代化”、“与国际接轨”是否就等同于全盘西化;如何把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推向现代世界,在更深一些的层面上进行园林文化的国际交流,让长期囿于“欧洲中心论,的西方人真正了解中国的过去,也有助于中国的新园林作为未来世界的多元的园林文化中的——“元”而发扬光大起来,等等。面临重大的责任,严峻的挑战,广人园林工作者更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过去,以史为鉴而烛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