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神圣的突破

2010-04-03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784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 ·ISBN:7220063717 ·条形码:978722006371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神圣的突破 去商家看看
神圣的突破 去商家看看

 神圣的突破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784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
·ISBN:7220063717
·条形码:978722006371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媒体推荐
据说在西班牙举行的一次关于中国的学术研讨会上,在讨论到中国有没有宗教的问题时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一位来自中国著名高等学府的教授认为中国没有宗教,而西方世界的学者则认为中国自古就有宗教,这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不容争辩的事实。于是,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其激烈程度十分罕见。
2000年春夏之际,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了有来自中国和世界各主要国家及地区的宗教学者参加的“宗教与中国社会国际研讨会”。这个会议并没有争论中国有没有宗教,而是争论如何认识中国宗教。许多西方的汉学家和中国的宗教学者都指出,不能以西方宗教学的观点来认识中国宗教。
两个学术会议都有西方和东方学者参加,也都有中国学者参加,而且都讨论到中国宗教问题。两次学术会议争论和讨论的焦点,就是:中国有没有宗教,如果有宗教,那么中国宗教的历史和现状与西方国家的宗教又有哪些不同。尽管研讨会上有许多分歧意见,但是也有共识,那就是,不承认中国有宗教是不妥当的,以为中国宗教雷同于西方宗教也是不妥当的。
中国有宗教,而其宗教又不同于西方的宗教。这一共识是正确认识中国宗教的关键。因为宗教是一个包含众多要素的结构体,宗教又与它滋生的社会土壤密切相关,加上其中又有太多的历史积淀,所以,中国宗教自然不同于西方宗教。“三教一体”正是中国宗教特点的集中体现。
放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讨论的就是中国的“三教一体”。著作耙梳了中国三教形成的过程,探讨了三教一体格局的形成根据以及发展轨迹,研究了这一格局对于中国国家变迁和民众性格形成的深远影响。作者钟国发先生,在武汉大学从学于已故的史学家唐长儒先生,获得硕士学位。师门严格的史学治学传统,加上对于过去一段时间史学方法的深刻反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风的恢复,造就了钟国发先生视野开阔,思想深邃,讲真话,说实话的治学品格。毕业以后,钟国发先生就职于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出任系主任,从事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教学工作。因此,任何读过钟国发先生著述的人,都对他总是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观察和思考中国宗教的历史和现状留下深刻印象,都为他的理论勇气和耿直坦率折服。这一课题的研究和这本著作的写作。钟国发先生整整用了五年时间。读了本书的人,都会感觉到他在书中将自己的治学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为,人们讨论“三教一体”的时候,常常局限于探讨中国宗教的来龙去脉,就事论事。而这本著作不同。它在探讨中国宗教的时候,除了精研中国宗教的头绪脉络以外,还不断地将中国宗教的轨迹放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广阔地域的大背景上考察,放在世界主要文明地区及其宗教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比较,于是,雄辩地说明了中国宗教既有与世界其他宗教同样的共性,又具有世界其他宗教所没有的个性。并且出现了其他国家没有的各宗教既融合又对抗的局面。正是以这样的比较方法论述“三教一体”,这一中国宗教特有的现象才获得了较为合理而翔实的说明。
因为,人们讨论“三教一体”,常常局限于使用官方文书,正统宗教文献。而这本著作不同,它在探讨中国宗教的“三教一体”的特征时,除了征引这些文书和文献以外,还不断地将文笔延伸到中国文明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中国民众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心态,于是,正确描述了“三教一体”并非仅是同志者控制社会和利用宗教的谋略,而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必然以及中国民众的身村需求、信仰内容和宗教情态。
……
目录
序 陈耀庭
第一篇 前 提
第一章 宗教发展的基本阶段
一、从恩格斯的论述说起
二、宗教发展与人类思维水平
三、宗教发展的初级阶段
……
文摘 书摘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注意到了东西方宗教类型的巨大差异,他在研究中设计了一套理想类型的模式,包含了若干成对的概念,其中一对主要的概念是神中心主义与宇宙中心主义。“神中心主义”是盛行于西方的观念,崇奉的是“超越”(超越于宇宙万物之外)的神,这种神是“人格性”的造物“神”。因为这种神超越于人类认识范围之外,人们只能通过“伦理先知”接受神的意志,人作为实现此一意志的“工具”,按此意志的要求努力于“行动”,以此赢得“神恩”的降临。“宇宙中心主义”则在东方占支配地位,所奉的终极神性是“内在”(内在于宇宙万物之中)的神,亦即“非人格”的宇宙“秩序”。因为这种神圣秩序不与人及其生活环境相分离。所以人们可以按照“楷模先知”的示范寻求与这种神圣秩序相亲和,人作为神性的“容器”,以“冥想”作为实现“自我肩发”的基本方式。韦伯所说的内在的神,就是我们所说的“境域性之神”。
三、宗教伦理的两种类型:信念与责任
高级宗教不仅是伦理化的,而且是哲理化的。高级宗教的道德内容主要巳不是简单的道德习惯,也不是只适用于有限范围的道德原则,而是着眼于全人类的、哲理化的道德原则。轴心时代实现了哲学突破的只有华夏、印度、希腊三个族群,古希腊哲学在不同程度上为轴心时代的西亚与地中海区域许多民族共同接受。由此形成了轴心后高级宗教的三大类型,分别分布于华夏、印度、西亚与地中海区域。其中西亚与地中海类型比较特殊,具有学者习称的西方特点,而相形之下,华夏与印度虽说也差异明显,但还是都具有某种东方共性。东方与西方传统哲学的差别,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之别;而东方与西方宗教伦理的差别,则可以用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两个概念来说明。
韦伯认为,创立高级宗教的先知可以分为两类:
先知要么是一种受一个神的委托而宣示神和神的意志——不管是具体的命令还是抽象的准则——的工具,他依据委托要求服从作为伦理的义务(伦理的先知预言)。或者他要么是一个典范性人物,他以自己的榜样向别人指出通往宗教救赎的道路,如佛陀,他的布道既非受某种神的
委托,也不存在某种伦理的服从的义务,而是求助于救赎需求者自身的利益,像他本人那样走上相同的道路(典范性的先知预言)。
西方式的伦理先知重视语言逻辑,借助逻辑推理预设人格性的惟一至上主宰,并借助其威力推行简明而系统的伦理规范,具有外在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