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与家庭共舞:结构式家庭治疗及其本土化

2010-04-03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6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811017052 ·条形码:9787811017052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与家庭共舞:结构式家庭治疗及其本土化 去商家看看
与家庭共舞:结构式家庭治疗及其本土化 去商家看看

 与家庭共舞:结构式家庭治疗及其本土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6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811017052
·条形码:97878110170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南京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文丛

内容简介 该书还探讨了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新近发展,如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多元文化论对其的影响及其回应,将结构式家庭治疗与其他家庭治疗流派进行了比较。更重要的是,该书结合中国文化,对结构式家庭治疗进行了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个案研究,探讨了结构式家庭治疗技术在国内实际运用的可能性与操作性,具体包括:①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获得对中国家庭进行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亲历经验;②检验结构式家庭治疗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性;③探讨结构式家庭治疗在中国家庭运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意义(例如,用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看中国家庭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碰到的阻抗以及寻找减少这些阻抗的方法);④分析结构式家庭治疗在中国内地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走向。这些工作都将推动我国在结构式家庭治疗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与家庭共舞》结合中国文化,对结构式家庭治疗进行了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个案研究,探讨了结构式家庭治疗技术在国内实际运用的可能性与操作性,具体包括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产生与发展、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治疗技术、结构式家庭治疗与其他家庭治疗流派的比较与整合、结构式家庭治疗在中国大陆运用的个案研究、结构式家庭治疗运用过程中的文化反思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赵芳,1971年2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千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访问学者。亚洲地区家庭治疗研究联盟发起会员,江苏省社会工作者高级考评师。主要研究兴趣:家庭治疗、家庭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与团体社会工作。主要研究成果:专著《团体社会工作:理论实务》,译著《团体咨询:策略与技巧》,参与编写《现代社会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教材五部,在《江海学刊》、《华东师大学报》、《南京师大学报》、《青年研究》等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有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章 家庭治疗:一种分析人类行为的新框架
个体心理治疗与家庭治疗
个体心理治疗与家庭治疗的联结与障碍
从个体心理治疗到家庭治疗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产生与发展
方法论的变革
丰富而多元的理论支撑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产生
现代主义背景下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发展

第三章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基本理念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框架
功能良好与功能失调的家庭
特殊结构家庭

第四章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治疗技术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治疗理念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治疗程序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四步模式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具体技术

第五章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新进展
建构主义的影响及其回应
女性主义的影响及其回应
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及其回应

第六章 结构式家庭治疗与其他家庭治疗流派的比较与整合
结构式家庭治疗与其他主要家庭治疗流派的比较
结构式家庭治疗与其他主要家庭治疗流派的整合

第七章 结构式家庭治疗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和本土化问题
家庭治疗在中国大陆发展的社会背景
家庭治疗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家庭治疗在中国大陆发展的本土化问题

第八章 结构式家庭治疗在中国大陆运用的个案研究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个案情况的呈现
研究结论及对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的反思

第九章 一个结构式家庭治疗个案的历程研究
背景资料与研究简介
对家庭问题的建构
治疗技术介入的内涵
家庭转变的历程

第十章 结构式家庭治疗运用过程中的文化反思
文化的意义和跨文化、本土化研究的意义
中国文化下家庭的特点
中国家庭中的常见问题
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文化上的阻抗
治疗者对阻抗的处理

第十一章 对中国结构式家庭治疗未来发展的展望
沿着整合的道路继续往前走
研究与临床相结合
培训与督导并重
在变化中看家庭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起先,人们一般倾向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有家族遗传的。三个独立线索的研究~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也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基因上与精神分裂患者相联系的人比基因上与精神分裂患者没有联系的人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①所以,基因相似性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性之间存在已被确定的相关,但后来的研究又发现,即使是在基因相似性最大的组群中,患病的风险也在50%以下。这表明,尽管基因起着一定作用,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形成中也是相当重要的。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曾致力于研究家庭角色关系和交流模式对精神分裂症形成的影响,希望找}{J增加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的环境背景,以便保护那些危险人群远离这些环境。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加利福尼亚心理研究所领导的研究队伍,利兹(Ted Lidz)在耶鲁领导的研究队伍,鲍文和文尼(Lyman Wynne)在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领导的研究队伍,分别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家庭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1952年,贝特森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研究动物通讯系统的类型与矛盾,并运用在人类的沟通上。后来,对社会及心理分析感兴趣的通讯工程研究生J·哈利、受过人类学训练的前化学工程师威克兰德,以及精神科医师弗里(willian Fry)相继加入到贝特森的研究中来。在多学科的合作以及宽泛、自由的研究环境中,他们一起研究了人类的种种沟通模式,其中矛盾的信息在精神分裂者中被如何传递与解释的课题引起了他们特别的兴趣。
文摘 我深深地知道,家庭对于中国人有多重要。
  第一次接触结构式家庭治疗是在1999年,那还是结构式家庭治疗大师米纽钦晚年唯一的华人弟子——李惟容博士来大陆开设结构式家庭治疗高级培训班之前,在北京中华女子学院所做的一个为期三天的示范讲演,当时我就被她独特敏锐的视角、出神入化的技术、超凡脱俗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此后,我参加了李博士在大陆开设的第一期结构式家庭治疗高级培训班的培训,又在2001~2002年去香港中文大学研习了相关课程,并于2003~2005年完成了德国威斯巴登心理学院家庭咨询师国际证书的培训。随着对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也越来越被其魅力所深深吸引。所以,当2003年我考上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博士生后,遂决定选择其作为我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这本书就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感谢我的导师郭本禹教授,是他的宽容、鼓励和悉心的指导,使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能成为他的学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三年中,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做博士论文期间,为收集个案材料,我开始接触中国家庭。一开始我只是想做一个研究者,观察、治疗——冷眼旁观、程式化治疗。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真的是被这些家庭吸引,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伤痛,他们的苦苦挣扎,甚至他们的绝望,如此深地牵动我的心。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