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2010-04-03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36056954 ·条形码:9787536056954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去商家看看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去商家看看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36056954
·条形码:97875360569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落英文丛

内容简介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是苇岸的散文集,他的语言的使用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在苇岸的散文中,我们发现,关于具体的人事,他写得十分少,简直吝啬。而且这些文字,大体上是献给他的亲人和朋友的,完全出于情感的支配,仅是一个海子就有数篇之多。但是,对于大自然,对于其中的许许多多的小生命,他乃不惜笔墨,描写种种细枝末节,充满关爱之情。这里不是“齐物论”式的,不是物我两忘,也不是借物言志。他没有那种艺术的功利主义。把自然人格化,也许在他看来,这样的人类也太傲慢了。他的散文不是中世纪田园诗式的,没有陶潜一类中国士大夫的闲适与陶醉,他是清醒的。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是对等的,对话的,处在恒在的交流状态。
作者简介 苇岸,原名马建国,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北京昌平成人教育学校任教。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1998年,创作《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1999年5月19目病故,享年39岁。
苇岸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留有著作《大地上的事情》《太阳升起以后》。2001年出版的《上帝之子》除收入他的部分作品外,还收入了朋友们的纪念文章。2004-2005年期间,苇岸的部分日记在《特区文学》连载。
媒体推荐 艺术不是生命的派生物,更不是意识形态或其他外在于人的事物的仿制品,人生和艺术是二而一的。在中国,如果说曾经存在过少数诚实的、严肃的、坚卓的写作者,那么,我必须指出:苇岸的全部作品所奔赴的关于“大地道德”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创的意义。
  ——林贤治
苇岸的主要贡献是《大地上的事情》,在这个喧嚣的工业文明社会里,很少有人关注自然生态,苇岸是其中优秀的一个。
  ——楼肇明
苇岸是以少胜多的散文家,他继承着《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林中水滴》的作者普里什文的传统,致力于描绘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生活,是不可多得的大自然的观察者、体验者、颂赞者,他的离去,是艺术散文的一大损失。
  ——张守仁
编辑推荐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落英文丛
目录
我与苇岸,说不上很深的交情,而且往来几年,全在纸片上。最先是因为一平的书稿,他充当联络人。说到关系,他还曾在一篇关于散文期刊的短评中,带及我与友人合编的《散文与人》,再就是一些零星的翻译事宜。此外,通过几回电话,我从此记住了一个风琴般浑厚的略显克制的男中音。最后一次通话,那传来的声音依旧平静,开始便说让他感到遗憾的两件事:一件是他答应要给一位我熟识的友人写评论,结果没写成,为此并要我代致歉意;另一件,是他手头有一个东西未及完稿。接着,才告诉我他得了肝病,次日就得住院,说是来日无多了,于是向我告别。这种诚意与笃定,使我长久地陷于无言。大约过了半年,北京便有消息说,苇岸不在人世了。
他在这个他并不满意却又热情爱恋着的喧嚣的世界上生活,总共不足四十个年头。
这是一颗充实的种子,但我怀疑他一直在阴郁里生长,虽然内心布着阳光。当他默默吐出第一支花萼,直至凋谢,都未曾弓l起人们的足够的关注。他的书,连同他一样是寂寞的。
蒙他见赠,《大地上的事情》在我的书架上蒙尘已久,一直未及翻阅。只是到了他去世前夕,我才打开它,来到他那旷阔的、安静的、经由他细细抚摩过的世界。这时,我沉痛地感受到了一种丧失:中国失去了一位懂得劳动和爱情的善良的公民,中国散文界失去了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有为的作家。
说苇岸是一位作家,首先因为他是从人格出发,从心灵的道路上通往文学,而不同于一般的作家,是通过语言的独木桥走向文学的。至于文人无文,惟靠官职和手段谋取文名者就更不用说了。是爱培养了他的美感,所以,语言的使用在他那里才变得那么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所以,他不像先锋主义者那样变化多端,而让自己的文体形式保持了一种近于古典的稳定与和谐。对于他,写作是人格的实践活动,人格与艺术的一致性要求,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历史原点。这样的作家,注定要留在趋鹜新潮的批评家的视野之外,他不可能成为显赫的王子。
在苇岸的散文中,我们发现,关于具体的人事,他写得十分少,简直吝啬。而且这些文字,大体上是献给他的亲人和朋友的,完全出于情感的支配,仅是一个海子就有数篇之多。但是,对于大自然,对于其中的许许多多的小生命,他乃不惜笔墨,描写种种细枝末节,充满关爱之情。这里不是“齐物论”式的,不是物我两忘,也不是借物言志。他没有那种艺术的功利主义。把自然人格化,也许在他看来,这样的人类也太傲慢了。他的散文不是中世纪田园诗式的,没有陶潜一类中国士大夫的闲适与陶醉,他是清醒的。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是对等的,对话的,处在恒在的交流状态。
……
序言 序未曾消失的苇岸
第一辑
一九九八廿四节气
大地上的事情

第二辑
去看白桦林
美丽的嘉荫
天边小镇
放蜂人
上帝之子
鸟的建筑_
我的邻居胡蜂(一)
我的邻居胡蜂(二)
海日苏
第二条黄河

第三辑
我与梭罗
我热爱的诗人——弗朗西斯·雅姆
去看食指
我认识的海子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诗人黑大春
自序
现代的孩子
素食主义
四姑
作家生涯
人道主义的僭妄
土地道德
马贡多与癞花村
幸福
没有门户的宝库
作家与编辑
一个人的道路——我的自述

第四辑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选(1988-1990)

第五辑
致安民
致楼肇明先生
致冯秋子
致西川
致小波
致黄海声
致彭程
致克成
少数的意义——致一平
梭罗意味什么——致树才
艺术家的倾向——致宁肯
散文的殊荣——致谢大光先生

附录
最后几句话
苇岸生平年表
后记
过去是怎样活在今天的
文摘 二十
已经一个月了,那窝蜂依然伏在那里,气温渐渐降低,它们似乎已预感到什么,紧紧地挤在一起,等待最后一刻的降临。只有太阳升高,阳光变暖的时候,它们才偶尔飞起。它们的巢早已失去,它们为什么不在失去巢的那一天飞走呢?每天我看见它们,心情都很沉重。在它们身上,我看到了某种大于生命的东西。那个一把火烧掉蜂巢的人,你为什么要捣毁一个无辜的家呢?显然你只是想借此显示些什么,因为你是男人。
二十一
太阳的道路是弯曲的。我注意几次了。在立夏前后,朝阳能够照到北房的后墙,夕阳也能够照到北房的后墙。其他时间,北房拖着变深的影子。
二十二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和感觉。此时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到达天涯后已经返回,它们告诉站在大路旁观看的我:春天已被它们领来。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天空已经变蓝,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我常常产生这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二十三
捕鸟人天不亮就动身,鸟群天亮开始飞翔。捕鸟人来到一片果园,他支起三张大网,呈三角状。一棵果树被围在里面。捕鸟人将带来的鸟笼,挂在这棵树上,然后隐在一旁。捕鸟人称笼鸟为“繇子”,它们的作用是呼喊。繇子在笼里不懈地转动,每当鸟群从空中飞过,它们便急切地扑翅呼应。它们凄怆的悲鸣,使飞翔的鸟群回转。一些鸟撞到网上,一些鸟落在网外的树上,稍后依然扑向鸟笼。鸟像木叶一般,坠满网片。
丰子恺先生把诱引羊群走向屠场的老羊,称做“羊奸”。我不称这些繇子为“鸟奸”,人类制造的任何词语,都仅在它自己身上适用。
二十四
平常,我们有“北上”和“南下”的说法。向北行走,背离光明,称做向上;向南行走,接近光明,称做向下。不知这种上下之分依据什么而定(纬度或地势?)。在大地上旅行时,我们的确有这种内心感觉。像世间称做官为上,还民为下一样。
后记 过去是怎样活在今天的
冯秋子
这个世界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人的真实处境,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人的历史,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历史,呈现出怎样的情形。“过去”流转缺失掉什么、又掩藏了什么。“过去”是怎样活在今天的,过去与我们的关系是怎样的。生活又是如何扭结、堆聚、展开的,在土地上、在人心里,刻画下什么样的皱折、有怎样的走向。今天的人,和昨天的人,相互能不能够看见,心跳的节拍,愿意挨上或不挨上、又怎么挨上或者是对决。昨天、今天和明天,中间的东西,是不是隐蔽在我们血液里而我们拒绝承担或者无力承担,有没有过罪恶感?不堪回首而选择忘却,记忆的沉重,现实处境的真实、残酷,在人们心里留没留下印痕,如果遗留了,是些什么样的印痕。还有,人对自己历经磨练、终于翻越墙围组成的形状,有没有兴趣、怎样的兴趣。对细小的、微弱人物和事件习惯漠视,还是试着从自己开始,予以切实关注。对生命的存在,及其创造性的伸展,可以挽回或不可挽回的消失、破坏,有怎样的想法和精神准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怎样帮助一个人成为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