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48 页 ·出版日期:1988年12月 ·ISBN:701000255X ·条形码:9787010002552 ·版本:第4版 ·装帧:精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
 |
|
 |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48 页
·出版日期:1988年12月
·ISBN:701000255X
·条形码:9787010002552
·版本:第4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一方面献给国内的同行和广大读者们,同时也献给那些曾和作者讨论过而居住在外国的朋友们。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只是作者对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在完成本书后,作者将集中力量研究另一个思潮,即逻辑实证和分析的思潮。本书在一个注中介绍了对海德格尔Dasein的译法,但在大多数行文中,只能直接用德文原文。
对现代西方哲学本书只能算是一个学习、研究心得。
作者简介 叶秀山,男,1935年6月4日出生。职称:研究员。 毕业学校(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业务范围与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兼及美学;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媒体推荐 引言
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向现代,这是一般史家的概念,这人概念当然并不是完全按照外在的计时方法来区分的,近代和现代之间,在哲学上不像在现实的历史中有一条明确的时限可划。哲学之所以能划分为近代和现代,是因为在这两个时期中,哲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问题, 虽然这些问题之间也不是可以完全分割开来的。以问题来分,我们也许可以用“古典”和“现代”这两个概念来概括这两个时期的问题特点更为清楚一点,这就是说,哲学问题中,有“古典的”问题,也就有“现代的”问题。这样,在哲学里,时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时间较早,也可能出现思想较新的哲学家,如基尔克特,与其说他是“古典的”,不如说他是“现代的”;而休谟,莱布尼兹,从另一个系统的眼光来看,则似乎要比康德更具有现代意义。因此,“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划分,自有其哲学理论上的意义所在。
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哲学根源子一种对象性的思想方式,即把世界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把握,因而归根结蒂,哲学是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古代希腊哲学意识的觉醒意味着科学意识的觉醒:人们摆脱了原始神话“物我不分”思维方式的束缚,进入到观察、分析、推理,研究的方式,以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规律。古代希腊哲学是和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的。以泰利斯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广义物理学)和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数学哲学(广义的数学)奠定了欧洲人思想方式的基础,而赫拉克利特把二者综合起来的所谓“活火”中之“度”(logos)的思想,使欧洲民族得益匪浅;世界是“活”的,但又是有“度”的,是可以掌握的。古代左απειρον(无定形,无度)与“λογοζ”(περαζ,有边限,有度)的辩论已是感觉方式与逻辑方式互相渗透的一种原始的表观,感觉时常是混乱的、自相矛盾的,而逻辑则又往往是空洞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真知识,于是,人们所能获得的确定的知识形态就是因果性的知识形态,以“因”求“果”,以“果”知“因”,一种既有感觉材料又有推理形式的知识。我们看到,对于感觉材料与逻辑形式相结合的因果关系最初的理解是相当朴素和表面的,泰利斯以“水”为万物之“始基’(原因性物质或物质性原因),就是一个例子。
因果性知识,是一种追根求源的知识,对于哲学和科学来说是共同的,哲学的追根求源精神来自科学的综合和分析.判断和推理。这种因果性知识向人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它本身所包含着的相对性,已为苏格拉底所揭示。苏格拉底所谓“认识你自己”固然有其丰富的哲学意义,但最根本的,尚在于揭示因果知识之相对性,因而揭示经验知识之相对性,从而在经验知识之“外”,或之“上”,提出“理念性”知识。“理念”是一种思想性、概念性的“知识”,
在于探求事物之共同的本质,最初和“种”,“属”的特征分不开,所以亚里士多德才说苏格拉底关于“理念”和“定义”的概念是“归纳’,出来的;而按胡塞尔的解释,所谓“理念”则不是先有个别感觉然后“归纳”出来的,而是早于具体感觉“直接”“命名”的,因而“理念”是最为本源性的,最为纯粹的知识。
……
编辑推荐 世界在进步,科学在发展,西方人和东方人都在增强相互了解,努力去读懂对方的书,并已经开始携手写新的书。这是作者在“写”本书的时候感到欣慰的地方。本书将思、史、诗融合在一起,是广大哲学爱好者的理想读本。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卡西尔的符号现象学
第二部分 艺术·神话·历史——卡西尔的《论人》
第三部分 心理(精神)世界的探索——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四部分 现代现象学思潮与黑格尔哲学
第五部分 海德格尔在“思想”的道路上
……
文摘 书摘
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感觉的被动性和思想的能动性在原则上严格地区分开来,但又在实际上结合起来。在主体的能动作用中,康德又进一步区分“构建性的”(constitutive)和“调节性的”(regulative)两种功能,指出主体之构建性功能只适用于经验的对象,因而所谓知识,经验只限于科学所能规范的领域。主体构建作用,只发挥在经验可能的领域中才是合法的。这就是说,在康德看来,理性只能对经验的对象制定构建性的规则,只有知性可以为经验立法,而且知性也只能为经验立法。理性当然也町以为道德立法,可以制定道德的法则,即自由的法则,但这已不是哲学理论的范围,而是实践的领域,不是知识的对象。我们当然也可以有自由的观念,道德的学说,理性为它们制定的规则,不是构建性的,而是调节性的,即调节主体各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不涉及客体对象,因而调节的功能并不树立一个客观的世界。我们面对的只有一个客观世界,即自然的世界,才是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对象。
在这个前提下,康德对“现象”和“本体”作出了自己的界说,所谓“现象”是自然的客体,是我们知性的唯一合法的活动场所,在这个领域内,自然向我们提供原始的感觉材料,理性则向我们提供同样是原始的知性形式,而“本体”不能向我们提供感觉材料,我们对于它的思想,不可能形成科学知识,因而它是不可知的。
康德以后德国唯心主义的发展,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以“现象”为“本体”之显现的历史辩证观点,解决二者之关系,企图通过“现象”捕捉“本体”,以辩证的,思辨的范畴,代替康德的知性范畴,企图以此来挽救哲学,挽救对“本休”的把握。
新康德主义以科学概念使康德知性功能得到稳固的基础,从而与辩证的思维方式尖锐对立起来,但他们又不愿恢复被认为无可救药的形而上学,因而他们要回到康德,即回到康德之现象的科学知识论,而干脆扬弃不可知的“本体”。
康德哲学以后的“现象学”,显然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密切的关系,但在哲学精神上,却是对立的,黑格尔是辩证法家,他的“现象学”是“本体”之历史显现,而胡塞尔则是科学家,他的“现象学”则是“具体本质”(“观念”,ideas)之体现,一为辩证之体系,一为科学之体系。
卡西尔的符号哲学体系,则可以看成是介乎辩证、历史的现象学和科学现象学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有的人把它说成是介乎新康德主义和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