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页码:1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35632593 ·条形码:97875356325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 |
 |
|
 |
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页码:1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35632593
·条形码:97875356325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是对中国书法界众多名师的经典的综合,传递的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最前沿的信息,反映的是中国书法的一流水平。
《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基本上完整地记录了中国书法院一期研修班教学的全过程。它以简洁流畅和朴实的文字,不仅完整地记述了各位授课老师精辟的理论、观点,而且再现了他们各异的风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颂扬了他们的崇高精神和品格,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在受到书法艺术熏陶的同时也受到纯真学术的洗礼。对一般读者,《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可以使你了解书法、认识书法,增长对书法的欣赏能力,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对初学书法者,它可以使你直接了解中国书法界项尖人物的理论和观点,一开始便走上正确的轨道,避免走弯路;对有一定书法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的读者,它可以使你扩大视野,了解有关书法的多方面的理论和技巧,提高整体的水平。
作者简介 董玮,号师鼎堂、钝庐,1974年生于河南郸域,2005年就读于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中国书协会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书法导报》特约记者、《艺术中国》杂志副主编、“五号线”书法社团成员。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上获奖、展出,并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书法》、《书法导报》等专业期刊及报纸,《书法报》曾做专题介绍。出版有《董玮书法作品集》、《全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董玮》。主编、编辑有:《中国书法院07届研究生课程班暨高研班作品集》、《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集》、《和谐大兴——全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集》、《秋韵墨缘——河南广西书画名家邀清展》等。
编辑推荐 《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目录 日志
后记
……
序言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发生着一些事情,把这些事情的经过和感受记录下来就是日记。摆在我面前的一沓厚厚的样稿就是原中国书法院助教、现任教学部主任董玮所写的日记。这不是普通的日记,而是一份中国书法院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一份内容丰富、蕴金藏玉的艺术笔记,承载着作者对中国书法院深厚的感情,处处闪烁着艺术的光芒。那散发着油墨香的文字告诉人们在中国书法院教学部的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它就像一串长长的脚印,记录着艺术生命的轨迹,留下了探索者前进的痕迹。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书法艺术在当代的繁荣和发展,2005年秋,中国书法院开始举办书法创作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和高级研修班。按照王铺先生的一贯主张,创办之初就确立了书画印三位一体、开放包容、以创作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书法院在全国范围内广聘名师,邀请了众多成就卓著、思想活跃、艺术风格各异的大家、名家来讲课,学员全日制脱产学习,集中统一管理,方便了学员间的相互交流。办学三年多来,教学成效显著,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书法院教学部设在北京东燕郊,众多的名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营造了那里的浓厚艺术氛围。在那里,每一学期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与书法有关的故事。教授在阐释经典、传经布道,学员在孜孜以求,进行着书法的研习和探索。把这些记录下来变成书法教学和学习资料,相信价值非凡。董玮完成了这件事情。
董玮曾经是中国书法院学员中的一员,但与其他学员不同的是,他于首届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后就留在教学部任了助教,现在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工作。几年来,他与教授、学员朝夕相处,既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对授课内容谙熟于胸。他利用自己独有的优势,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中国书法院第三届书法班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书法院的教学模式和特点,更重要的是,其中记录了大量的教授的讲课内容和课后有关艺术的言谈。日记中记录的教授有二十多名,他们都是书、画、印三个领域中实力非凡的大家、名家,有的还是一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把这么多名家的艺术见解汇集到一起,且内容如此系统完整,相关的图片又如此丰富齐全,这在当代出版物中恐怕难以觅见,因而其价值也自不待言。
相信这本书会使在中国书法院学习过的学员产生美好的回忆,会让没有来这里学习过的读者有很多收益。我想这也正是作者所期望的。
是为序。
文摘 日志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晴
早六点准时出发,坐出租车前往北京站接沃兴华老师。火车晚点,在站内等了一会,终于看到了那魁伟、熟悉的身影。沃老师背了一个布包,还掂了两捆书,虽然坐了一夜火车,但仍然神采奕奕。我接过书来,挺沉的,从车站到停车场这段路我中间歇了两次。这与沃老师讲的碑学用笔要涩进、中段要有快慢起伏颇有相通之处,呵呵!
在返校的途中向沃老师介绍了新学员的情况和教学的改进意见。沃老师说这学期的授课内容和往年基本相同,但增加了一些东西,内容丰富了很多,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结果,这些授课稿最近准备整理好出本书,名字就叫“书法技法新论”。沃老师对刚毕业的第二届学员很关心,询问了四十多名留在北京的学员的状况。
到校简单用过早餐后,沃老师就立即在公寓中投入写作,如此勤奋,再次使我深受感动。
下午的课也是本学期的第一堂课,沃老师上课时带了一沓讲课稿,足有十多厘米厚。沃老师首先谈了选择“书法技法新论”这个课题的目的,他说这是有针对性的,现在书法界,包括很多大学的书法班都在提倡文化,从讲文字学、诗歌到讲文学、哲学、宗教等,这是一个误区。
后记 2005年夏,带着憧憬与梦想,怀着对书法艺术的无比热爱,我走进了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课程班的课堂。
中国书法院的教学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点,汇集了王镛、何应辉、刘正成、石开、沃兴华、王澄、丛文俊、陈国斌等来自大江南北、艺术风格各异的名师,课程安排以书法为主,兼修国画、篆刻,注重三者之间的互补。学员吃住在校,方便交流。一年的时间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感觉像进入了艺术的天堂,收获甚丰。
学习生活结束后,根据教学部的工作需要,我留下当了一名助教,具体负责教授的联络接待、辅助教学和中国书法院的网络管理等。因工作关系,不仅能再次在课堂上聆听名师们的教诲,课余也与他们有了很多交流的机会。名师们课堂上口吐珠玑,课后也是时出隽语。这些珍贵的资料如不记录下来岂不是天大的浪费}于是我产生了写助教白志的想法,自第三届书法班开学之日起,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了每天的教学活动,其中着重记录了老师的授课内容和他们课后有关艺术的言谈,以期在反映中国书法院教学模式、特点的同时,能对书坛同道有所裨益。
每天打开电脑,记录、重读日志内容时,我都不禁为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为他们高深的艺术理论而折服,也深深陶醉于美好、充实的书法生活之中。我感到不写不快,同时也感到一种使命和责任,所以每天再忙也从不放弃,日积月累,终于成册。
取日志这种体裁,意在忠于事实、反映客观,在记述时我力求真实、全面,但由于个人能力所限,难免有遗漏和不准确之处,在此特请各位授课老师和有关人士见谅。文中谬误之处亦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整理和出版的过程中,作家夜语风荷女士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老九同志、胡紫桂兄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编辑,第三届学员白云飞、陈其增等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特别是王镛老师专门题写了书名,李胜洪副院长、曾翔老师以及教学部的同事都给予了很多支持,我父亲在文字上给予订正和润色,这些,已经不是感谢二字所能表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