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 ·ISBN:730703882X ·条形码:978730703882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河流水沙灾害及其防治 |
 |
|
 |
河流水沙灾害及其防治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
·ISBN:730703882X
·条形码:978730703882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由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因泥沙输移变化引起江河水沙灾害加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开展水沙灾害形成机理、预测及防治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沙灾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涉及到水文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地理地貌学及社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问题。本书重点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资助下有关河流水沙灾害机理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小水大灾现象,以河流水沙灾害为对象,以泥沙冲淤造成的江河洪水灾害为重点,系统介绍泥沙运动与江河湖泊洪水灾害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河流水沙灾害的形成机理、模拟预测、评估防治等。本书可供水文学、水利学、地理地貌学和自然灾害学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李义天,1957年8月生,山西朔州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利学会 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水利学会泥沙专委会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长江流域水沙产输朦胧主其与一环境变化耦合机理”项目首席科学家。1977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7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一直从事河流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中加合作CIDA项目;长江三峡工程上游变动回水区、坝区及坝下游等泥沙问题研究项目数十项。建立的“一、二维嵌套水沙数学模型”,在全国许多水电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江中下游河道及主要支流,如汉江、赣江等河道及航道整治工程研究中得到应用;建立的“蓄滞洪区洪水调度模型”,在荆江等流域的洪水调度中广泛应用。对河流水沙灾害的形成机理、研究方法、模拟预测、评估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泥沙资源化的新思路,在减灾的同时变害为利。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获国家教委及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湖北科技精英、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电力公司特等劳模”等奖励和荣誉。
媒体推荐 序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洪水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洪水泛滥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随着社会的_发展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洪水风险和危害也越来越大,一旦发生洪水灾害,损失往往难以估量,1996年全国30个省(区、市)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 200多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近年来,全国各大江河普遍出现了“小流量高水位”的新现象,同流量下水位不断抬升,泥沙淤积已成为加剧洪水灾害的重要因素。泥沙往往和洪水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了水沙灾害。从目前来看,水沙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环境公害,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因此,从深层次上揭示水沙灾害形成机理、特点并寻求相应的防治措施是水沙学科的首要任务。
《河流水沙灾害及其防治》一书立足学科发展的前沿,针对目前江河水沙灾害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资助下完成的有关河流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河流水沙灾害的研究方法、形成机理、模拟预测、评估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书在系统总结目前国内外水沙灾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吸收了水文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地理地貌学及社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长江上中游的具体实例,从流域的产流产沙、泥沙输移变化的宏观过程出发,就泥沙淤积对洪水位及湖泊调蓄作用的影响、水沙灾害的风险评估、三峡工程对水沙灾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江河水沙灾害研究的思路、方法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书内容翔实,观点新颖,结构紧凑,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等特点。本书的及时出版对水沙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谢鉴衡
2004年2月
编辑推荐 由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因泥沙输移变化引起江河水沙灾害加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开展水沙灾害形成机理、预测及防治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沙灾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涉及到水文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地理地貌学及社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问题。本书重点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资助下有关河流水沙灾害机理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小水大灾现象,以河流水沙灾害为对象,以泥沙冲淤造成的江河洪水灾害为重点,系统介绍泥沙运动与江河湖泊洪水灾害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河流水沙灾害的形成机理、模拟预测、评估防治等。本书可供水文学、水利学、地理地貌学和自然灾害学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水沙灾害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节 水沙灾害的产生过程
第三节 水沙灾害研究的意义
一、我国的洪灾
二、水沙灾害对洪灾的影响
……
文摘 书摘
3.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是在降水、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作用下,土体被分离、输移和沉积的过程。不论根据动力作用于地面的强度、频率、分布范围还是产沙贡献,水力侵蚀都是最主要的侵蚀产沙模式。常见的水蚀形式有面蚀和沟蚀两种。
(1)面蚀
面状侵蚀产沙包括雨滴击溅侵蚀产沙、流水的片状侵蚀产沙和细沟侵蚀。雨滴打击地面,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颗粒从土体表面剥离,使部分土粒溅起并向四周位移,这个过程称为面蚀。当降雨持续一定时段后,地表形成的流速不大的薄水层对地表土的均匀侵蚀现象称为片蚀。随着降雨的持续,地表形成无数条股流顺坡运动,将地表冲刷成时分时合的网状侵蚀沟(细沟),此过程为细沟侵蚀。
面蚀的三种形式是随着降雨的持续,与坡面上不同的水流状况相对应的。雨初,土壤下渗能力大,坡面上不形成径流,降雨一方面溅蚀形成松散沉积物,一方面为土壤所吸收。随着降雨的持续,地表逐渐形成地面径流。当地表水深很小时,较大的雨滴仍能击穿水层溅起土粒,但此时雨滴动能的一部分用于扰动水层使径流紊动加大。因此,虽然雨滴的溅蚀作用减小,却增大了径流的挟沙能力,形成片蚀。当水层厚度达到一定值时,雨滴动能不能击穿水层,击溅作用消失。当地面径流由分散的流速较低的层状流汇集成股流,水流挟沙能力进一步加大,地面被侵蚀出细沟,片蚀此时只在细沟间的坡面上发生。
(2)沟蚀
沟蚀是指不同等级的沟谷在暂时性水流作用下的侵蚀产沙过程,按照沟谷系统不同有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干沟和河沟侵蚀。浅沟侵蚀主要发生在较陡坡面上,是若干细沟相互袭夺.汇聚足够水量产生强烈拖曳力的结果,浅沟下端或与切沟相接,或与悬沟相连,沟型比较稳定。切沟侵蚀多发育于凹形斜坡,汇集细沟和浅沟丰富的来水量,具有强烈的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和沟头前进作用。
4.其他侵蚀方式
(1)融冻侵蚀春季融雪产生的地表径流所形成的片蚀称为融冻侵蚀,地面融雪水在下渗微弱情况下形成薄层水,并常和融冻后的薄层土成泥浆状沿斜坡流动。在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融冻交替地频繁发生,导致强烈的寒冻风化,形成粗大的岩屑,造成该地区的河流泥沙以推移质为主。
(2)灌溉侵蚀水田灌溉时,扰动的水流常将上方水田的土粒分散悬浮带入下方水田,最后排出田外流入水路网。它使土壤肥力减退,水田表层土壤粗化。
(3)潜蚀潜蚀是指在地下流水的作用下而发生的机械侵蚀,其中也伴随着土体中可溶成分的溶蚀。水流沿裂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