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形而上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185 页 ·出版日期:1997年01月 ·ISBN:7220036892 ·条形码:97872200368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神学与形而上学 |
 |
|
 |
神学与形而上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185 页
·出版日期:1997年01月
·ISBN:7220036892
·条形码:97872200368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宗教与世界丛书
·外文书名:Theology and metaphysics
媒体推荐 《宗教与世界》丛书
提起宗教,人们往往想起西天的佛,天上的神;然而,宗教就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上。提起宗教,我们自然想起寺庙的烟,教堂的顶;然而,宗教就在人们的心中。
作为历时最为久远、分布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广的人类现象之一,宗教与人的世界紧密相联。人类文明的各个部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从道德伦理到惯例习俗,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素质,还是个人的心态结构和行为模式,都同宗教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尔后又相互渗透的关系。
马克思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人就是人的世界”,要理解人,就要理解这个世界;要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看其理论,挈其纲领。
当代宗教学家贝格尔说: “宗教是人建立神圣世界的活动。”世界是人所理解的世界,要理解世界,就要理解人;要理解人,就必须考察其一切活动,其中包括人为世界立法,寻
求或建立意义世界的活动。
现代宗教思想家蒂里希说:“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人有种种关切和追求,但人不同于世间万物,因为人有精神性的、起乎自然和超越自我的关切和追求;人不但有对自我的意识,有探索人生意义的愿望,而且有对终极存在或宇宙本原(尽管对之有不同的理解)的意识,有探索它并同它和谐一致的愿望。要理解人与世界,就必须研究形形色色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中包括这种精神性的终极关切,包括这种超越自我而与终极存在和谐一致的愿望。
这一切,都与宗教有关,都显示出宗教与世界的关系。
在构成世界上各种文明的物质生产、组织制度和思想观念三个层面中,宗教同第一个层面相互影响,词第二个层面相互影响又相互重迭,同第三个层面既相互影响相互重迭,而且在其中还往往居于深层和核心的地位。在了解世界上各个民族或国家,了解它们的文明或文化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力兼及于它们与宗教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兼及于它们在各方面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与其宗教的广泛深刻的关系;应该尽力从第一和第二层面深入于第三层面,深入于精神核心。编辑出版这套丛书,就是力求在对各族各国的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认识中,增添角度,拓宽视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而达到不仅识其形,而且知其神的境界!
对于宗教的人生观世界观内涵的研究,在我国应属一个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我们应该尽力 从全世界的思想资料中,了解全人类的各种看法;应该尽力从 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借助对这些思想资料的思考和批判而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增进人类对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编辑出版这套丛书,就是力求从这些思想的无尽长河中,掬起涓滴奉献国人,并且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国人可以将新鲜的活水,汇入其中!
何光沪
1988年1月于北京
目录 序言
第l章自然神学问题:欧洲大陆
第2章自然神学问题:英语国家
第3章理论与实践中的“看作”
第4章寓言、模式与观点
第5章有神论的证据
……
文摘 书摘
这种观点应该使过分自信的神学家们当心。因为写作《哲学研究》时的维特根斯坦显然没有抛弃有如《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逻辑数学分析命题与经验上可证实的综合命题的逻辑。《哲学研究》抛弃的,只不过是《逻辑哲学论》中认为这两种41命题是有意义的语言的仅有的类型这一见解,同时告诚说,语言游戏——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语言游戏——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不赞同《逻辑哲学论》中的军幂分析(将有意义的类型还原为数学和物理学的类型)。可是,关于事实的断言,他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放松他对证实程序的要求。倘若神学家们想象在维特根斯坦以后的分析哲学中这一要求被悄然放弃.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神学家们认为自己的命题是关于实在的陈述(情况是怎样的),认为这些命题在这种或那种意义上是关于事实的,那么他们就不能忽略这些命题的严密的逻辑问题。如果这逻辑既不是分析陈述的逻辑,又不是经验上可证实的陈述的逻辑,那么,作为它们的基础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呢(Ⅱ、27)?
Ⅱ.24 维特根斯坦这两部主要著作之间的另一相似点,是二者都用各自的方式坚持哲学是一种缓解不安的治疗性的学科(见Ⅱ.13)。在《哲学研究》中,哲学被定义为“用语盲来进行的一场针对我们理智上的着魔的斗争②”。“哲学的成就在于发现这种或那种十足的胡说,发现理智拿自己的脑袋去碰语言界限时造成的肿伤。”①哲学是这样缓解我们的不安的:“你的哲学的目的是什么?——给苍蝇指示飞出捕蝇瓶的道路。”②维特根斯坦描述了怎样做到这一点:“把语词从它们的形而上学用途中带回到日常用途中来。”③这样,当哲学家们讨论像“存在”或“对象”这类词从而使我们感到迷惑的时候,当他们试图找到这些词的本质意义的时候,维特根斯坦提出的治疗性忠告是把它们从形而上学的用途中带回到日常用途中来,并且追问:“这个词在最初使用它的语言游戏中实际上是按这种用法来使用的吗?”④唐纳德·赫德森把这一观点有趣地应用于2神学命题。⑤他指出,要求神学命题直接由经验证实(或当作毫无意义而加以拒斥),就是把它们当作明确的科学假设来对待,这是一种令人困惑的混乱,它只能通过探究这些命题在它们起源于其中的语言游戏或生活形式中的最初的用法来消除——这里我们也许会想到,比如说,它们起源于其中的宗教的语言游戏。⑥
Ⅱ、25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另一个论点对于了解后分析哲理神学具有重要意义。“思维不是一个赋与说话以生命和意义的无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