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历史印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篇)

2010-04-02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7806765484 ·条形码:97878067654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历史印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篇) 去商家看看
历史印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篇) 去商家看看

 历史印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篇)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7806765484
·条形码:97878067654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内容简介 《历史印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篇》一书,收集了上海到目前为止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料,配以精美的照片编写而成,是一本上海地区的历史文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小册子。上海是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但在大家的心目中,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上海是个现代化的海派城市。不少人,特别是青年人,对上海的历史了解甚少,关心的也不多。而作者是一位在电力企业工作的管理人员,他爱好历史,爱好摄影,爱好旅游,做过共青团、工会和党组织的宣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他走访了上海的每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集资料,拍摄照片,并编写了此书,对宣传上海的文明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便外地游客了解上海起到了较好的帮助作用。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近现代的上海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在全国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国家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全国第一都是在上海诞生的,如第一盏城市路灯120年前在上海外滩亮起;第一台发电机70年前出现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正以其发展的成果向世人表明,上海将成为我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知名城市。因此,宣传上海的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年人热爱上海,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媒体推荐
在古代,上海市区曾是一片汪洋,随着海岸线的东移,逐渐形成了陆地。经考古证实,上海地区6000年前已经有人居住,他们种植水稻,饲养家畜,进行渔猎,这就是马家洪文化。后又有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3000年前的马桥文化,2000年前的吴越文化,一直发展到近现代。进入21世纪,上海已经形成了面积6340多平方公里,人口1300多万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的古文明,虽无波澜壮阔的宏伟,却也有静水流长的雅致。唐宋以来,佛寺道观遍布各城镇,至今上海还保存着为数不少的古寺、古塔,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价值。明中叶以后,上海地区经济日趋繁荣,一批江南名园、名石桥不断建成。其代表作有老城厢的豫园、朱家角的放生桥等。清康熙年间解除海禁,上海作为贸易港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同业会馆。同时庙宇、名人墓葬也不断增加,上海的知名度也随之扩大。到了近现代,上海又发生了陈化成抗英、小刀会反清、革命党人的反帝爱国斗争、中国共产党诞生、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有许多革命志士、杰出人物居住、战斗在上海,留下了很多史迹。随着门户开放,上海还出现了一批风格多样的外国建筑。
历史的发展,给上海留下了很多文物古迹、革命遗址。上海市政府及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1956年普查的基础上,分批公布了100多处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上海的文物保护单位中,有近50%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处。
《历史印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篇》一书,收集了上海到目前为止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料,配以精美的照片编写而成,是一本土海地区的历史文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小册子。上海是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但在大家的心目中,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上海是个现代化的海派城市。不少人,特别是青年人,对上海的历史了解甚少,关心的也不多。而作者是一位在电力企业工作的管理人员,他爱好历史,爱好摄影,爱好旅游,做过共青团、工会和党组织的宣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他走访了上海的每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集资料,拍摄照片,并编写了此书,对宣传上海的文明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便外地游客了解上海起到了较好的帮助作用。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近现代的上海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在全国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国家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全国第一都是在上海诞生的,如第一盏城市路灯120年前在上海外滩亮起;第一台发电机了。年前出现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正以其发展的成果向世人表明,上海将成为我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知名城市。因此,宣传上海的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年人热爱上海,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目录

前言
上海市市标
上海市市花
上海市史迹分布(一)
上海市史迹分布(二)
……
文摘 书摘
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
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嘉靖、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佘年历史。园主人潘允端,字仲履,号充庵,会试未中,便在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凿池叠石、栽种花
木,聊以自娱。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进士外出做官,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字子仁,号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潘家是当时上海的望门大族。潘恩辞官告老还乡后,潘允端为了让其父颐养晚年,建造此园。前十余年因潘允端任职在外,园林造造停停,没
有完工。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解职归故,才全力建造。请了叠石艺人张南阳为之策划,到万历十八年(1590年),经过二十佘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古文“豫”与“愉”字同义,故名“豫园”。
豫园当时占地70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整座园林规模宏伟、景色秀丽。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潘允瑞去世,潘氏家族日趋衰微,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昕需的巨大开支。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其后至清乾隆年间的百余年内,豫园几易主人,园景日渐荒芜。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了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买下豫园,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筑山石,改名为西园。

1918年,鲁迅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以小说、杂文为武器,积极投入了这一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以后的几年里,鲁迅先后发表了《药》、《祝福》、《阿Q正传》、《在酒楼上》、《伤逝》、《孔乙己》等小说。
1927年10月,鲁迅携夫人许广平离开广州来到上海,由此步入了他最后十年的光辉历程。
到上海后,鲁迅先后到劳动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院校进行演讲,鼓舞青年投身到社会中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是“左联”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他出席了成立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1931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