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随想录》第1集:随想录

2010-04-02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155 页 ·出版日期:1980年06月 ·ISBN:7020049648/9787020049646 ·条形码:9787020049646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随想录》第1集:随想录 去商家看看
《随想录》第1集:随想录 去商家看看

 《随想录》第1集:随想录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155 页
·出版日期:1980年06月
·ISBN:7020049648/9787020049646
·条形码:97870200496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随想录》(第1集)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巴金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编辑推荐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随想录》(第1集)是第1集。
目录
一 谈《望乡》
二 再谈《望乡》
三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
四 “结婚”
五 怀念萧珊
六 “毒草病”
七 “遵命文学”
八 “长官意志”
九 文学的作用
一〇 把心交给读者
一一 一颗桃核的喜剧
一二 关于丽尼同志
一三 三次画像
一四 五四运动六十周年
一五 小人·大人·长官
一六 再访巴黎
一七 诺·利斯特先生
一八 在尼斯
一九 重来马赛
二〇 里昂
二一 沙多一吉里
二二 “友谊的海洋”
二三 中国人
二四 人民友谊的事业
二五 中岛健藏先生
二六 观察人
二七 要不要制订“文艺法”
二八 绝不会忘记
二九 纪念雪峰
三〇 靳以逝世二十周年
后记
……
文摘 书摘
我最近写信给曹禺,信内有这样的话:“希望你丢开那些杂事,多写几
个戏,甚至写一两本小说(因为你说你想写一本小说)。我记得屠格涅夫患病
垂危,在病榻上写信给托尔斯泰,求他不要丢开文学创作,希望他继续写小
说。我不是屠格涅夫,你也不是托尔斯泰,我又不曾躺在病床上。但是我要
劝你多写,多写你自己多年来想写的东西。你比我有才华,你是一个好的艺
术家,我却不是。你得少开会,少写表态文章,多给后人留一点东西,把你
心灵中的宝贝全交出来,贡献给我们社会主义祖国。……”
我不想现在就谈曹禺。我只说两三句话,我读了他最近完成的《王昭君
》,想了许久,头两场写得多么好,多么深。孙美人这个人物使我想起许多
事情。还有他在抗战胜利前不久写过一个戏(《桥》),只写了两幕,后来他
去美国“讲学”就搁下了,回来后也没有续写。第二幕闭幕前炼钢炉发生事
故,工程师受伤,他写得紧张,生动,我读了一遍,至今还不能忘记,我希
望他,我劝他把《桥》写完。
我呢,自己吹嘘也没有用,我在三十年代就不得不承认我不是艺术家,
今天我仍然说:“我没有才华。”而且像某某人在批斗我的大会上所说我写
的都是破烂货,只有在解放后靠“文艺黑线”吹捧才出了名这一类的话,还
可以作为参考。不过有一点得说明:事实证明所谓“文艺黑线”是“四人帮
”编造的诬蔑不实之词,“文艺黑线”根本不存在。我的《文集》也曾被称
为“邪书十四卷”。这不足为怪,因为在国民党“执政”时期,我的作品就
受到歧视,就是不“正”的东西。靠了读者的保护,“破烂货”居然“流传
”下来,甚至变成了《文集》。有人把它们当作“肉中刺,眼中钉”,也是
理所当然。再说集子里的确有许多不好的东西,但它们并不是毒草。我不只
讲过一次:我今后不会让《文集》再版,重印七、八种单行本我倒愿意。不
印的书是我自己认为写得不好,艺术性不高,反映生活不完全真实,等等,
等等。但它们也绝非毒草。
我一再提说“毒草”,好像我给毒蛇咬过看见绳子也害怕一样。二十年
来天天听说“毒草”,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P31-32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