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释合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山书社 ·页码:3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46108365/9787546108360 ·条形码:9787546108360 ·版本:第1版 ·装帧: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耶释合论 |
 |
|
 |
耶释合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山书社
·页码:3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46108365/9787546108360
·条形码:97875461083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东吴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耶释合论》内容简介:希望藉之以展示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整体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水平。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建立较晚,其历史,严格地讲不足十年,但在短短几年内,学科建设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突出的标志,就是从2000年至今的几年内,学科建设实现了三次跨越,即2000年申报硕士点成功,2003年申报博士点成功,2005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成功。现在我们学科共有十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讲师4人,在年龄结构上,在学术梯队上,在学术水平的层次上,都比较合理,是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学术队伍。这个学术队伍总体上讲还比较年轻,但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是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交往风气正,团队成员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工作上,建立在学术事业上,建立在同志间真诚的关心上,而不是建立在吃喝玩乐上;二是学术研究的风气正,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团队成员还比较清醒,基本上能保持以平常的心态从事教学与研究,至今尚未出现为博个人虚名而不惜牺牲团队名声的事,更没有出现任何有损教师声誉的事。我们认为,要卫护团队的声誉,在当前尤其要重视学风建设。为了树立良好的学风,我们除了要求团队成员自觉遵守教育部、我校制定的科研、教学等学术道德规范,还提倡团队成员培养和卫护本学科独特的学风。为此,我们制定了“学风四字歌”,以方便团队成员自勉。“学风四字歌”是:“诚实做人,人格高洁;言行一致,表里相协;戒浮戒躁,勤奋治学;谦虚谨慎,潜心修业;文风朴实,行文精确;理论坚实、知识广阅;古今贯通,中外同悦;史论结合,创新超越。”我们深知,以此自律,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但“虽不能及,心向往之”,照之不懈努力,应是我们不变的志向。
作者简介 吴忠伟,1970年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宜黄),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论著有:《中国天台宗通史》(台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圆教的危机与谱系的再生——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译作有:《善与恶:天台佛教思想中的遍中整体论、交互主体性与价值吊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姚兴富,1989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法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辽宁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苏州大学哲学系及宗教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宗教学和中国基督教思想史。曾出版专著《耶儒对话与融合》(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编辑推荐 《耶释合论》: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哲学”学科建设项目,苏州大学“211工程”学科建设经费资助出版。
目录 《东吴学术文库》总序
上编
第一篇 基督教与孔教运动
第二篇 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
第三篇 基督教与中国国民性
第四篇 基督教与国家主义
第五篇 基督教与三民主义
下编
第一篇 佛教传人前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因果律
——以“因”、“验”概念为中心
第二篇 “屡空之境”与早期儒者的行为哲学
第三篇 论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研究范式
第四篇 山家山外之争述论
第五篇 譬喻思维的解构
——四明知礼对《金光明玄义》法性当体义的诠释
第六篇 宋代天台佛学对涅槃双游义的议论
第七篇 心为文字之性
——永明延寿判教原则的语言哲学分析
第八篇 敌对与中庸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对“中”的不同诠释
第九篇 真心观与内自讼
——宋代天台山外派的观心论
第十篇 晚明思想中的存有论
——以阳明学为中心
第十一篇 自我的交换与物的让渡
第十二篇 《圆教的危机与谱系的再生——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研究》前言
第十三篇 《善与恶:天台佛教思想中的遍中整体论、交互主体性与价值吊诡》中译本前言
第十四篇 居士佛教与佛教中国化
——评潘桂明先生《中国居士佛教史》
……
序言 “东吴学术文库”丛书首批三部书稿《儒释合论》、《圆教的危机与谱系的再生——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研究》、《先秦儒家性情论》已于2007年出版,现在出版的四部,是该丛书的第二批。该丛书首批三部书稿付梓时,作为组织和操持这套丛书之写作与出版的主编,我曾为该丛书撰写了“总序”,以说明出版“东吴学术文库”丛书的缘由。现将之照旧移在下面,以示该丛书的连贯性,亦兆本学科在学术上的发展。
学术这个词,通常是用以称谓系统的、专门的学问。我们以“东吴学术文库”统括自己的学术专著,不外乎三点考虑:
首先,希望藉之以展示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整体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水平。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建立较晚,其历史,严格地讲不足十年,但在短短几年内,学科建设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突出的标志,就是从2000年至今的几年内,学科建设实现了三次跨越,即2000年申报硕士点成功,2003年申报博士点成功,2005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成功。现在我们学科共有十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讲师4人,在年龄结构上,在学术梯队上,在学术水平的层次上,都比较合理,是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学术队伍。这个学术队伍总体上讲还比较年轻,但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是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相处。
文摘 一、耶稣与孔子
基督教与儒家相遇,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孔子与耶稣的身份和地位问题。早在民国成立之前,传教士中就有“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的争论。换言之,是他们中谁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还是孔子只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耶稣只能拯救西方人的灵魂?孔教运动的发起者们虽然并不公开反对基督教,但他们却认为基督教不适合中国人。正如康有为所表达的:“基督尊天爱人,养魂忏罪,施于欧美可也。若欲中国行之,其能令四万万人立舍祠墓之祭而从之乎。夫教必协于民俗,而后行于法律政治,乃得其宜,若不宜于民俗,而可强行乎。”孔教派虽然不喜欢基督教的内容,但却欣赏基督教的形式,他们是要“新瓶装旧酒”,把孔子套在基督教的模式和框子里,将其塑造成中国的“救世主”形象。
孔子诞生的神话,一般的儒者都认为其荒诞不经,属于虚无缥缈的谶纬之学,但在孔教派的手里,这些神话却被当成历史事实且被上升到儒家经典教义的高度。孙德谦在《孔子受命立教论》中将这一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相信,孔子的母亲是受了黑帝的感应,然后才孕育孔子的:“夫孔子,玄圣也。昔孔子之母,游于大泽之陂,梦黑帝语之日:女乳必在空桑。觉而若感,遂生之于其中。故五德之运,孔子独得黑统。”孑L子出生前后,也有吉祥的兆头:“夫孔子圣德在庶,功业不加于民,独受命而立经教,世世崇奉之,此固天之生是使独也。吾闻之,孔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