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金刚经

2010-04-01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128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 ·ISBN:7806431365 ·条形码:978780643136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金刚经 去商家看看
金刚经 去商家看看

 金刚经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128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
·ISBN:7806431365
·条形码:978780643136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金刚经》展示的是一种“性空幻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智慧、大乘思维,也倡导了“心无所住”、“离相无念”|“破相扫执”的修行解脱实践。从知行关系的角度看,它要求每一个修行者把思维素质、思想情怀与修行实践、大乘菩萨行统一起来,以达成境、行、果的圆融。就这一点而言,《金刚经》的义理及思维模式对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书对《金刚经》采用直解方式,即贯通诸家说解,益以新知新见,径用今语注出,不事征引;正文大字,注释小字,夹注于正文当句(字、词)之下,便于阅读。相信该书的出版,一定会受到广泛的欢迎。

媒体推荐 前言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儒释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在唐代,唐玄宗为推行三教并重的政策,从三教中各选一本典籍,亲自注释,颁行天下,儒教选的是《孝经》,道教选的是《道德经》,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后来,有的中土士人在临死或人葬时,左手一本《道德经》,右手一本《金刚经》,以这两本经典的精神作为人生的归宿和信仰的总结。在中国佛教宗派内部,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分崇奉《金刚经》,各宗领袖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禅宗六祖慧能因闻《金刚经》得悟,从此中国禅宗与《余刚经》结下不解之缘。《金刚经》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要了解小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必要了解《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为最刚硬之物,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大智慧,能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音泽,意思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也是音泽,足“到彼岸”的意思。该经经名的全部含义就是说,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金刚经》属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相当于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十六会、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第九会“金刚能断分”(“金刚般若”),被视为般若类经典的总纲。般若类经典的主要思想是讲诸法“性空幻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假而不实,本身没有一个恒常自在的自性,所以“性空”;然而白性虽空,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并非绝对地不存在,并非虚无,只是幻化不实而已,所以叫“幻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无所,所以只有以深广无边的般若智慧,扫相破执洞见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才能真正契合世界的实相,得到解脱。般若类理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而被历代高僧称之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般若思想也成为大乘佛教的共通思想。
著名学者吕徵先生认为,在所有的大乘经典中,般若类经典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历代僧俗各界都对《金刚经》倍加重视,所以它曾多次被译出,现存的主要译本有:
(一)后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二)北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三)南朝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四)隋·南印度三藏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五)唐·三藏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六)唐·三藏义净泽《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历史上《金刚经》虽有以上六个译本,但最为流行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
编辑推荐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本书注重古典文学作品的通俗性及普及性。
目录
前言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
文摘 书摘
这时,须菩提又对佛说:“世尊,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有了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最高佛道之心,你说应该如何才能让他们保有这菩提心常住不退?如果他们又生起妄念,又应怎样去降伏他们的妄念心呢?”
佛告诉须菩提说:“发愿成就最高佛道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当生发这样的心念:我立志救度一切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一旦度脱了一切众生,心中又毫无使一切众生得以救度的印迹。为什么如此?须菩提,我告诉你,如果菩萨在心中有了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或长寿的相状,那他就不能成其为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从真实义说,没有一法,可以使你生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须菩提,我再问你,当年我在然灯佛那里开悟时,真的得到一个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法吗?”
须菩提说:“不,世尊,根据我的理解,佛当年在然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一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法,并没有得到一个叫做什么大彻大悟的东西。”
佛说:“说得对,须菩提,真正的佛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没有一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真实实体。须菩提,假如我悟道时觉得有法可得、有东西可悟的话,然灯佛当场就不会给我授记,预言我‘于将来之世会成佛,佛号释迦牟尼’了。正因为我在然灯佛那里悟道的时候,实在没有得到任何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才为我授记,预言我于将来的娑婆世界成佛,佛号为释迦牟尼。这是什么道理呢?因广为如来就是真如的体现,而真如即是诸法皆如的意思。所谓如来者,乙即真如也,真如不离诸法,诸法性空,如如不动,无取无舍,所以真如无形无相,佛法无得无失。如果有人说,如来佛曾在然灯佛那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最高佛法,须菩提,你应当明白,如来本身即是无形无相的,因此佛真正开悟时,并没有得到一个叫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
“须菩提,你应知道,所谓如来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本质上是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的,所以佛说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谓一切法,其意义正是非一切法,一切法皆空,所以才称为一切法。须菩提,这就好比说人的身形高大。”
须菩提说:“世尊,如来说人的身形高大,就不是真正的身形高大,所以才叫做身形高大。”
佛说:“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啊。如果有菩萨说:我应当灭除众生的一切烦恼,救度一切众生,那他就不是菩萨了。为什么呢?彻底摆脱了对万法的分别执著者,才是真正的菩萨。因此佛说一切万法都没有我、人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