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23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30853139/9787530853139 ·条形码:9787530853139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3) |
 |
|
 |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3)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23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30853139/9787530853139
·条形码:97875308531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内容简介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3)》内容简介:众所周知,人类的种种行为都是在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父母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呢?
编辑推荐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3)》: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懂点,心理学。
在了解的基础上,
寻找培养孩子的科学方法。在心理的法则中,探索教育孩子的合理手段。
在尊重的前提下,
发现成就孩子的有效途径。
“适度法则”告诉父母:教育孩子,既不能过分严厉,又不能过于放纵,应该做到宽严相济。
“角色效应”告诉父母:合格的父母应该是孩子言行的示范者、知识的启蒙者、称职的指导者,是孩子的心理保健师和知心朋友。
“代沟效应”告诉父母,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站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沟通,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马太效应”告诉父母:成功会产生积累优势。孩子越自信,得到的优势就越多。因此,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利用心理规律,对孩子进行最积极的心理引导。
通过心理效应,对孩子实施最有效的心理影响
目录 第一章 培养孩子,教育方式很重要
一、适度法则:教育孩子要宽严得当
二、榜样定律:身教重于言教
三、天鹅效应:溺爱,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四、手表定律:父母的教育态度要一致
五、感觉剥夺:让孩子自己品尝生活的滋味
六、倒U形假说:给孩子适当的压力
七、天赋递减法则: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八、木桶定律:让孩子全面地发展
第二章 不懂得尊重,就不懂得教育
一、角色效应:父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二、破窗理论: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三、鱼缸法则: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
四、南风效应: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五、尊重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
六、真爱法则:教育的真谛是爱
七、赏识法则: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八、兴趣法则:支持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第三章 父母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
一、代沟效应: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沟通
二、霍桑效应: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
三、理发效应:赞美也需要艺术
四、标签效应: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五、椰壳效应:把批评变得可口
六、超限效应:不要过多地批评孩子
七、欧弗斯托原则:这样劝孩子才有效
八、心理暗示:运用积极的暗示来教育孩子
第四章 父母勤提醒,孩子好品行
一、强化定律:好习惯在于不断强化
二、路径依赖: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水滴石穿定律: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
四、狼性法则: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五、棘轮效应:教孩子学会勤俭节约
六、霍布森选择效应: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
七、最后通牒效应:避免孩子养成拖沓的习惯
八、蝴蝶效应:教导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五章 情商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马太效应:让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梦想法则: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
三、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自己承担过错
四、甘地夫人法则:让孩子勇敢面对挫折
五、狐狸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六、鲶鱼效应: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七、果汁软糖效应: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八、篮球架效应:够得着的目标才有吸引力
第六章 性格培养,父母绝不能忽视
一、秀才赶考效应: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二、从众效应:让孩子保持自己的个性
三、木桩效应:孩子懂得谦虚才能更快进步
四、“狼来了”效应:正确看待孩子的谎言
五、猴子的教训:切忌让孩子学会贪婪
六、瓦伦达效应:平常心是获胜的关键
七、攀比心理:帮孩子摆脱虚荣心
八、旁观者效应: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第七章 人见人爱是教出来的
一、踢猫效应:让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比林定律:教孩子学会说“不”
三、沉没成本:让孩子明白放弃是勇气更是智慧
四、特里法则:教导孩子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
五、首因效应:让孩子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六、互惠关系定律: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七、社交恐惧:让孩子学会坦然与人交往
八、交往适度定律:让孩子懂得感恩
第八章 成长和成功,一样都不能少
一、晕轮效应:分数不是一切
二、高原现象:让孩子的学习再上一层楼
三、劣质钢筋效应:让孩子不再偏科
四、第十名现象: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
五、禁果效应:别再对性教育遮遮掩掩
六、自杀定律:小心孩子产生自杀倾向
七、贝尔效应:成功没有想象得那么难
八、成就动机:让孩子追求可能的成功
……
序言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懂点心理学
众所周知,人类的种种行为都是在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父母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呢?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因此,父母要想教育孩子、改变孩子,就应从了解和改变孩子的心理人手,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大比例父母严重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致使孩子长期陷入心理问题中不能自拔,在家庭教育中经历了很多错误和失败。所以,他们这个心理医生做得很不合格。换句话说,作为父母,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虽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但是因为缺乏心理知识,而不能行之有效地运用教子技巧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呢?这就要求为人父母者,在平时生活中掌握一些科学的、常用的心理学知识,总结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父母才能科学地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巧妙地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的孩子。
本书就是从这点出发,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以及父母在这种心理效应下应该如何科学地培养孩子。
文摘 种知识;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像孩子这么善于用脑工作的人了。无论是出自何种原因,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受到抑制后,他就会变得自闭,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巨大的损失,而且永远无法弥补。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遵循天赋递减的规律,则会让孩子成为“天才”的概率大一点。
幼儿潜能开发专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医师、脑科医生们对正常孩子的脑部进行全面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幼儿越接近0岁就越具有可开发的语言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从2岁起就具有阅读能力。
(2)幼儿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在6岁上小学之前,儿童的大脑具有惊人的容量,能吸收很多知识,这些吸收量甚至比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所能学习到的还多。而成人往往会在不经意中限制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3)对孩子来说,学习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4)儿童的大脑具有魔术般的吸引力,这种能力从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发育,8岁时到达顶点,决定性的学习时期是l~5岁。如果教育得当,儿童在这个时期内可以轻松地掌握5个国家的语言。
(5)孩子的智能在8岁前就已经固定了,他的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6)2岁的儿童与7岁的儿童的阅读能力基本一样。
(7)读书可以促进脑神经的发育,不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不是因为孩子聪明才让他早读书,而是从小读书才会变得聪明。限制阅读能力就是限制孩子的智力发展。
国内外教育家、心理学家曾做过大量的实验与研究,认为,孩子越接近0岁潜在能力越巨大,若能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并给予适当的教育,那孩子们的潜能将全面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但若忽略而过,这些潜能就会像风一样迅速消失,且永不再来。
莫扎特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宫廷演奏家与优秀的作曲家。莫扎特还是婴儿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了培养他的乐感,每天都让他听五首不同旋律的钢琴曲。在姐姐玛丽安7岁时,父亲开始教她弹羽管键琴(钢琴的前身)。当时年仅3岁的莫扎特在一旁看姐姐练琴。看着看着,莫扎特就开始对羽管键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