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把栏杆拍遍

2010-04-01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21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801864565 ·条形码:97878018645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把栏杆拍遍 去商家看看
把栏杆拍遍 去商家看看

 把栏杆拍遍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21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801864565
·条形码:97878018645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内容简介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影响你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帮助中学生朋友学会读书、提高读书能力而编写的好书。本书是著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语言规范、情理交融、每一篇几乎都从某个角度启示阅读者去体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书由特级教师倾力推荐、帮你提高语文素养与考试成绩。
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散文集《觅渡》、《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梁衡文集》九卷。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主要的学术贡献,新闻方面:提出新闻的新定义、报纸的4个属性、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统一律”等理论。文学方面:第一个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开创政治散文写作,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和“形、事、情、理、典”的“文章五诀”写作法。
学术风格:实践与理论并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浅出,笑谈真理。
媒体推荐 书评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高屋建瓴,应付裕如,稳操
胜券。
黄玉峰
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
,也为中学生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这就不难理解,梁
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黄荣华
握笔之人必定早与笔下之人有过精神上的冲撞、思想上的交汇,才可能
袒露心灵,直逼心灵,进而写出心灵,才能期待另一颗心灵的接引,引发读
者心灵的颤动。
耿丽婷
只有被感情浸透了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才能打动人。读着梁衡的文字
,被那一段段意味深长、振聋发聩的历史叙述感染:被那一个个彪炳史册、
栩栩如生的风云人物感动,那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
吴婷婷
编辑推荐 《把栏杆拍遍》是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影响我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书系中的其中之一。本书每一篇几乎都从某个角度启示阅读者去体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目录
编注者说
序 黄玉峰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欣赏梁衡之“工” 复旦大学附中 黄荣华
理与情铸就的美 华东师大二附中2005届 耿丽婷
青年的责任 进才中学2005届 吴婷婷
……
序言 编这样一套书,出于三个目的——
一是让中学生朋友们共享同龄人的精神资源。每个中学语文尖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这种个性化阅读多数情况下应当是有普遍价值的,因为毕竟大家的年龄相当,阅历相似,文化背景相同。他们所以成为语文尖子当然有诸多原因,但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一定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把那些语文尖子的个性化阅读且具有普遍意义的著作,让语文尖子们自己向同龄人推荐,说出自己阅读的意义或方法,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朋友应当是有益的。
二是增加同学们的情感和思想积累。这就先要说到“应试”教育了。可以说白了,没有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的应试者,至少在目前的语文应试中,他是无法得到高分的。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词鉴赏,或是文言理解,作文就更不用说了,没有真情分辨与把握,没有思想综合与揭示,他最多只能拿到最基础的分数。基础分是多少?及格。因此,要想在语文考试中获得高分,就必须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积累。鉴于这种思路,我们在编选、点评这套丛书时,就特别注意了情感与思想的提升。其实,一个真正的读书者,是永远把情感与思想历练放在第一位的。这样的读书者不仅可使自己成为有人情味的人,有思辨力的人,而且永不会被迷惑,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就更不在话下。要特别提及的是,如果你是一个真想学好语文的人,就千万别相信那些所谓应试技巧之类的书。按这种书的技巧指导,你从高一练到高三也出不了头。你可以不买这套书,但不能不听这样的忠告。
三是倡导一种语文观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协调学习者与社会的关系。就中学生而言,如何与同学朋友交往,与家长交心,与老师交流,与陌生人相待,是一门重要的课业,但今天的教育基本忽略了这一课业。我们在这套丛书的编选、点评中,也期待在这方面有所为。首先从第一辑的选题看,《寂寞圣哲》整体上是思考入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社会的人应如何更好地获取幸福与尊严;《怅望千秋》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古典幽梦》引导阅读者在寻找真实中确立自我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夹缝中的历史》将广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历史大事或小事联类贯通,让阅读者从历史发现、甄别、揭示中获取真知;《把栏杆拍遍》每一篇几乎都从某个角度启示阅读者去体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事实上应试能力也是人与社会的一种协调能力。如果把眼光放远大点,我们就能看到,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无数次的大大小小的应试。一个没有应试能力的人是不能容于社会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把应试妖魔化了。这不能怪应试本身,而应责怪社会对应试的理解过于偏狭,对中学生应试的操作过于单一。我们只是期待,阅读这套丛书的同学能获益,哪怕是从最基本的应试上获益。
本丛书编注各分册的主持分别是:《寂寞圣哲》——黄荣华,《怅望千秋》——黄荣华、商慧锦,《把栏杆拍遍》——江汇、李郦,《古典幽梦》——李郦,《夹缝中的历史》——李郦。
文摘 书摘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活就是:“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我不知道德文的原意,中文翻译时为什么用了这个词。中国人的习惯,幽灵者,幽远神秘,缥缈不定,威力无穷。看不见,摸不着,似有似无,信又不信,几分敬重里掺着几分恐惧,冥冥中看不清底细,却又摆不脱对它的依赖。大概这就是幽灵。
  或许就是这幽灵的魅力,我一到德国就急着去看马克思的故居。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特利尔小城。那天匆匆赶到时已近黄昏,我们在一条小巷里找到了一座灰色的小楼,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这是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落日的余辉正为它洒上一层淡淡的金黄。我推门进去,正面一个小小的柜台,陈列着说明书、纪念品,门庭很小,窗明几净,散发出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一张马克思像,不是照片,也不是绘画,是一部用《共产党宣言》的文字组成的肖像。连绵不断的英文字母排成长长的线,勾勒出马克思的形象——我们所熟悉的大胡子,宽额头和那双深邃的眼睛。我在这张特殊的肖像前默站了好大一会儿。一个人能用自己驰名世界的著作来标志和勾勒自己的形象,这真是难得的殊荣。
P90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