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历代散文史话

2010-04-01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页码:4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5961381/9787505961388 ·条形码:9787505961388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历代散文史话 去商家看看
历代散文史话 去商家看看

 历代散文史话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页码:4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5961381/9787505961388
·条形码:97875059613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历代散文史话》内容包括:
一、这里选的,是专谈散文的文章。几十年来,关于历代诗歌、小说、戏曲的论集,见过一些;而关于历代散文的论集,尚不多见。有的同志看到我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便再三敦促,要我选辑一本,算是“补缺”。我于是选为此集,聊以充数。
二、其中大部分是这些年发表过的文章,最早的发表于二十年前。记得阿Q说过:“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好汉)”,但在我,过了二十年,却似乎并无多大长进。例如二十年前曾说“千古文章重白描”,直到今天,我还是这个看法。因此,尽管是“雕虫篆刻”,仍然“敝帚自珍”,并不“悔其少作”。当然,一个人从小到老,思想观点总是有变化的,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对于这些文章我也作了若干修改和补充。
目录
序言
东鲁春风南华秋水——《论语》、《庄子》之文
史家之笔策士之辞——《左传》、《战国策》之文
《左传》的思想和文章
战国文章的两大特征
秦汉文章之变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行文的特征
班固的思想和文风
汉赋的发展、变化和特征
六朝文说·总叙
八代文风和曹操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六朝文三题
北朝文三题
杰出的散文家韩愈
“谀墓之文”和“以文为戏”——韩文异议
从元结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北宋文章的两个特征
欧阳修的文风、学风和书风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读欧阳修散文随笔之一
读欧阳修的《论尹师鲁墓志》
苏轼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
行云流水姿态横生——读苏轼散文随笔之一
苏轼《教战守策》的论说艺术
曾巩为人和为文的特征
金元散文简论
“前七子”的复古与“何景明”的文风
归有光文章别解
从王阳明到袁中郎——明代散文发展的一种趋势
桐城派的理论和实践
“五四”散文与文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千古文章重“白描”
汉语文章传统的语言特征和风格特征
精神解放和文章的变迁
后记
……
序言 中国历史悠久,散文遗产丰富。书名《历代散文史话》,其实谈的并不全面。有些地方还没有谈到,未免名不副实。虽然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名实相符者本来不多,一个书名,也许不算什么,但我还是愿意作些补充,概括谈谈历代散文的主要特点,作为本书的序言。这里且从殷商谈起。殷商时期的散文,就《尚书》里的“商书”来说,可靠的只有《盘庚》三篇。这三篇文章虽然不无后来增益的成分,但基本上保存了原来的面貌,具有当时文章的特点。这特点是什么呢?曾经有人认为,其中用了很多比喻:“若颠木之有由蘖”,“予若观火”,“若网在纲”,“若农夫服田力穑”,“若火之燎于原”,“若射之有志”,如此等等,很富于形象。但富于形象,乃是先秦散文共同的特征,殷商之文还有没有自己的特点呢?一经比较,我以为殷商散文,以《盘庚》而论,是有自己的特点的。
文摘 先秦散文的丰硕成果之一,是历史散文。突出的代表作是《左传》和《战国策》。
先说《左传》。《左传》是许多儒者奉为经典的著作,有人说是左丘明解释《春秋》的,所以叫做《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其实它只是在《春秋》之后的一部比《春秋》详细的历史,和《春秋》可能有些关系,但不能算解经的“传”。此书本名大概应是《左氏春秋》,作者不一定是左丘明,也不一定是“左氏人吴起”。刘歆可能做过整理,但这正如刘向之校订古籍。整理校订,并非撰述。
这部书,汉人称之为“传”——《春秋》三传之一,宋人又尊之为“经”——“十三经”之一。但唐人比较随便,刘知几就把它列入史籍,认为是先秦最有文采的历史著作,对它的评价远在《春秋》之上。(语见《史通》的《惑经》和《申左》篇)刘知几是个很有见识的史学家,他不但有史家的“才、学、识”,而且有文学批评家的眼光。
后记 编完这本选集,还要略谈几点:
一、这里选的,是专谈散文的文章。几十年来,关于历代诗歌、小说、戏曲的论集,见过一些;而关于历代散文的论集,尚不多见。有的同志看到我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便再三敦促,要我选辑一本,算是“补缺”。我于是选为此集,聊以充数。
二、其中大部分是这些年发表过的文章,最早的发表于二十年前。记得阿Q说过:“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好汉)”,但在我,过了二十年,却似乎并无多大长进。例如二十年前曾说“千古文章重白描”,直到今天,我还是这个看法。因此,尽管是“雕虫篆刻”,仍然“敝帚自珍”,并不“悔其少作”。当然,一个人从小到老,思想观点总是有变化的,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对于这些文章我也作了若干修改和补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