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01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5月 ·ISBN:7305038954 ·条形码:978730503895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郑燮评传 |
 |
|
 |
郑燮评传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01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5月
·ISBN:7305038954
·条形码:978730503895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对清初著名的艺术家郑燮的家世,生平和诗、书、画、篆刻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作了详尽的缕述,并将郑燮放在“思想家”的坐标系上,观照、阐述其“怒不同人”与“难得糊涂”的人生信念,物物平等、物我平等的自然主义观念,“民吾同胞”的近代人道主义思想萌芽;循天之道的社会思想,尊商和艺、商互优的意识,以及不断发现、总结辩证的艺术创作规律和不可重复的独特艺术个性与佳人难再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见解新颖,论
述辩证生动,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王同书,江苏大丰市人。1938年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作家、诗人,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毛泽东词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江海诗词》副主编。
主要研究明清小说(重点《水浒》、《聊斋》、《红楼梦》),古今中外诗歌;并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等。曾在国内外各种报刊发表论文、评论、诗歌、散文数百篇。出版的著作有《施耐庵之迹新解》、《聊斋谈美》、《水浒·白驹·施耐庵》、《菜根谭·客斋随笔》、《激扬斋诗话》、《梦里依稀慈母泪》等20多种。
媒体推荐 后记
一
1994年匡老和中心主任吴新雷教授要我物色《郑燮评传》的作者,我当即推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喻蘅先生。因为喻氏画兰、画竹、诗词、书法是当代高手,又是郑氏乡人,还写过不少为板桥辩诬的论文,让他写板桥评传,可谓得其人哉。中心领导听我介绍,看了我送去的喻氏著作《艺文随笔》(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内有多篇关于板桥的论文),也欣然首肯。我就积极联系约请,可是喻先生身体不好,不能写。我回复中心,另请作者。过了几天,吴新雷老师建议我写,说此事是匡老所嘱。这是给我学习的机会,更是对我的信赖,重任盛情俱难推却,于是写《郑燮评传》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接受写《郑燮评传》以来,真是“夙夜忧叹”,因为我虽素爱这位乡贤,也写过些研究文章,可是书画素养不及喻老,况且郑氏评传已有几种,再想出新,难于蜀道。我决定“自以心竞”,边学边干。这期间多处寻师访友,多得匡老耳提面命,又得到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卞孝萱先生的帮助,卞先生是我同乡前辈,是研究板桥专家,当代最完备的资料书《郑板集全集》的编者。卞老师在与我长谈之后,并惠赠《郑板集全集》,我就拜卞老师为师,确定读板桥作品,学板桥风格,写板桥评传这个总体构想,分成三步:第一步搜集、熟悉资料;第二步写出专题郑氏研究;第三步重新构思,按思想家评传要求写出“评传”。1995年陆续写出并发表了郑板桥的绝和怪、郑板桥的题画诗、郑板桥的儿童教育思想等系列论文,向广大师友请教,吸收意见,构思评传。
郑板桥确实是一位艺术天才,但他一开始并不想当一个艺术家,而是想做官,想“兼济天下”,尽一切办法,作最大努力做官。做到官了,又尽心想做个好官,为人民造福。可是现实——清朝的官场却不让他做好官,还滥加罪名将他赶出了官场。让他窝了一肚子气,又因为做官没捞钱,罢官后要谋生,只好以“笔租墨税”来养家糊口。扬州是卖画的好地方,可是高手云集,要能在扬州书画市场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书画出众。这样,生活所逼,书画市场所逼,胸中闷气所逼,三逼就逼使他奋力向书画高峰攀登,逼出了他的艺术天才的潜力,逼出了他的“绝”艺,于是,他失之官场,收诸艺苑。
郑氏的艺术成就又并非仅仅是个人气质与遭遇“逼”成,而是整个时代孕育造就的,是时代的土壤,时代的风雨培育营造了郑板桥这样一位卓越的艺术改革家,如果没有汉、唐、宋、
元、明涌现的大量艺术精晶,和艺术家求新求变的创造楷模,以及经济发达所推动的各种艺术高度发展寻求深入突破再创新的艺术的规律和要求,郑板桥就很可能仍是在黑夜中摸索。淮南之桔还会化为淮北之枳;英雄、天才离开了时势是造就不成的。
对郑氏狂、怪的理解。时贤不少论者都认为郑氏狂怪,表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叛逆。拙见以为郑氏狂、怪表现了对传统思想(光辉部分)的继承。因为他的狂、怪所呈现的特点,如艰难求官,如变创书法,如穷而好施,如不媚上官等等,每一点都可以从传统思想中找到因子,找到范例,只是“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而已;而郑所厌恶、反对的则是当时社会上的官僚恶习和虚伪庸俗,这些也是古贤高士所深恶痛绝的。只是当时社会习非成是,以郑所倡扬者为非,以郑所反对者为是。其实郑氏所不遗余力鼓吹提倡的都是儒家正统思想,而郑所反对的则是偏离了儒家正统思想者,只是提倡和反对常以“狂”、“怪”(常人眼中的)出之,所以,郑氏的“狂”、“怪”是继承优秀传统而不是背叛传统。
……
编辑推荐 本书对清初著名的艺术家郑燮的家世,生平和诗、书、画、篆刻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作了详尽的缕述,并将郑燮放在“思想家”的坐标系上,观照、阐述其“怒不同人”与“难得糊涂”的人生信念,物物平等、物我平等的自然主义观念,“民吾同胞”的近代人道主义思想萌芽;循天之道的社会思想,尊商和艺、商互优的意识,以及不断发现、总结辩证的艺术创作规律和不可重复的独特艺术个性与佳人难再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见解新颖,论
述辩证生动,引人入胜。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上篇 寒儒家世 坎坷仕途
第一章 故里、家世以及童年、青年时代
第二章 坎坷中举 艰难待官
第三章 宦海生涯二十年
第四章 罢官后的彷徨反思
……
文摘 书摘
郑板桥在卢雅雨处结识的朋友可分两组,有旧朋,如李茹、周榘、马曰璃、马曰璐、金兆燕等。也有新知如戴震、袁枚、吴敬梓等。这些人都与卢雅雨交谊深厚,李葂与卢更是患难不弃,卢下狱,李不避嫌疑,悉心照料。卢谪戍塞外,李时寄函诗存问。这次卢又到扬州,而李则仍是一穷秀才,卢雅雨帮助他刊刻出版了诗集《啸村近体诗选》并为之作序,称他的诗“新警隽拔,无一字拾人牙慧”。
而惠栋、戴震这些后来的大思想家,在当时也都是卢衙常客。这些年青才俊,思想活跃,文思敏捷,毫无疑问或多或少,也给了郑板桥以有益的影响。
友人中激动的、最迫切要见郑板桥的是金农。因为金农曾于乾隆十三年在扬州生了一场大病,郑板桥在山东误听传说金农去世了,悲痛异常,披麻戴孝设灵堂遥祭。后有人来告知是误传,金农病后仍顽健如初,郑就“破涕改容,千里致书慰问。”金农为此感念不已,这次得知板桥罢官回乡,特自画一幅像,并题上当年误传情事,题记说“十年前,卧疾江乡,吾友郑板桥进士宰潍县,闻予捐世,服缌麻,设位而哭。沈上舍房仲道赴东莱,乃云冬心先生虽撄二竖,至今无恙也。板桥始破涕改容,千里致书慰问。予感其生死不渝,赋诗报谢之。近板桥解组,予复出游,尝相见广陵僧庐。予仿昔人自为写真寄板桥。板桥擅墨竹,绝似文湖州,乞画一枝,洗我满面尘土可乎?”(《冬心自写真题记》)由此也就可见他们相见时怎样百感交集,激动颠狂了。
这些旧雨新知中,引人注目的是袁枚(1716~1797)。这位风流才子,比板桥小23岁,官位不高,可是名声不小。他是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少年得志,24岁就中进士,入翰林,做江宁知县,33岁就辞职家居,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养倡优,授弟子,结交名士,讲诗论文,悠闲自在。他的“随园”是民间的文艺沙龙,他可以说是南京的民间卢雅雨。他的诗学见
解,有些与郑板桥主张相近。扬州、南京近在咫尺,声息相通,又有卢雅雨作中介,所以郑、袁在卢氏席上,就更有共同语言了。可是有点出人意外的是郑板桥对与袁枚交往只在《郑板桥集》诗钞(郑氏手订)末尾有诗题《赠袁枚》,诗只两句,“室藏美妇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而袁枚《随园诗话》里的记载却多得多,《随园诗话》卷九记载袁与郑相遇于卢席上,郑拉袁的手称许“天下虽大,人才屈指不过数人”。这话颇有点像曹操对刘备讲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书中并记有袁当时写的诗《投郑板桥明府》:
郑虔三绝闻名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