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44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203062406/9787203062400 ·条形码:9787203062400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流逝的岁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前副主任李新回忆录 |
 |
|
 |
流逝的岁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前副主任李新回忆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44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203062406/9787203062400
·条形码:97872030624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流逝的岁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前副主任李新回忆录》的主要内容包括:这是一位老革命家的回忆录,与其说是回忆录,不如说是对历史问题的反思批判书,书中的历史问题不是秦皇汉武,不是唐宗宋祖,也不是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更不是华盛顿罗斯福,而是我党从延安到文革时期那段最惊心动魄却又最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段历史,只有这样有过切身经历又有反思精神的老革命写出来,才有真实性,才具震撼力。不信?请看!延安整风时,组织上对待那些不与党“一条心”的“两条心”们,作者写道:当时把追查称为劝说,由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劝说小组,每个人劝说两三小时,三四个人轮流劝说。而被劝说(追查)多则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能休息,其身体的疲乏和思想紧张的程度非身历其境的人所能想像。所谓劝说,就是要你“坦白”。你“坦白”一点,他们再追问一步,一直要把你追向成“特务”,才能了事。为了要你坦白,他们有的可以跪在地上劝你,说你只要“坦白”,就可以和党“一条心”干革命了,否则你不可能在革命阵营中有一立足之地。再比如,抗战胜利,作者在河北永年做县委书记,某次审讯汉奸宋品忍时,愤怒的群众冲向审判台,竟活剐了汉奸,后到的人只能捡了两三根骨头,边走边说:“吃不了你的肉,拿你的骨头回家让狗啃,也算解恨了。” 还比如,1957年反右时,人民大学的葛佩琦经组织上反复动员,针对党说了几句很一般的话,谁知却先被《人大周报》,后被《人民日报》诬为“要推翻共产党,杀共产党人 ”, 最终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连哥嫂也不能幸免。
这样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没有经历过的人哪能想象得出来,并写出来!当然,作为回忆录,作者还回忆了几位当初一起闹革命的朋友,作家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多才多艺,书法篆刻皆通,因组织上的原因,可惜晚年得了“精神飘逸症”,作家李锐的父亲李成之(李直)比作者还早闹革命,因为几次政治运动上的错划,最后却迟迟落实不了政策。
作者简介 李新,1918年9月15日,生于四川荣昌县(今属重庆)。
学生时代是四川学潮领袖,与李成之(作家李锐的父亲)、王方名(王小波的父亲)等为同学,关系密切,共同策划、领导四川的学生运动。之后参加共产党,曾任中共太行分局科长、晋冀鲁豫中央局青委书记等职,并做过两年县委书记,与彭德怀、邓小平、任弼时等中共高层多有交往。
建国后,不谋权力,主动请求进入教育界,协助吴玉章筹建中国人民大学。后来长期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央党史研究室担任领导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编撰工作。
200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主编或参与主编多种大型专著,主要有三编十卷本的《中华民国史》(已出二编三卷五册,中华书局1981~1987年版)、四卷本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和《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十二卷)。合作编辑有《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和《孙中山全集》(第二到四卷,中华书局1982~1985年版)。个人专著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几个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简史》等。
编辑推荐 《流逝的岁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前副主任李新回忆录》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出版。
革命者的反思,历史家的批判,学问家的质疑,文化人的启蒙,最敢讲真话的党史专家拷问社会良知的反思录,刺向历史痛处最犀利的匕首
1.老革命家的回忆录,内容真实,极具震撼力,非亲身经历着无法想象!
2.作者位置高,作为党史研究室前副主任,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资料。
3.作者敢说真话、实话,文中揭露的某些史实在今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4.王蒙、李锐、章百家,张鸣等名家推荐。
5.王蒙在其著作《半生多事》中专章提到作者李新,并说作者是自己遇到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是他的“精神导师”。
王蒙、李锐、章百家、张鸣。
联袂推荐:中央党史研究室前副主任李新真话回忆录:流逝的岁月。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续前言
故乡·童年(1918-1930·四川荣昌)
李家沟
太星寺
安富镇(烧酒坊)
大观小学
荣隆场·蒋姑爷
全县会考和考棠香中学
相亲
九一八之忆(1931·四川荣昌)
邱老师的运动经
“不抵抗将军”
到城内去游行!
演戏募捐
一·二八之忆(1932·四川荣昌)
古桥送别大哥
一·二八抗战
大哥之死
《回春之曲》
感怀
风雨巴山(1934-1935·四川重庆)
布衣协会
众志学会
雨后凭栏
重庆学生哪里去了?
学生救国联合会
学联活动的展开
绝不交印
被川师开除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别了,重庆
反“扫荡”的回忆(1942·晋冀豫)
二月扫荡
五月大扫荡
左权将军之死
扫荡之后
中共北方局整风记(1941-1943·晋冀豫)
彭德怀走了
邓小平来了
难忘的1945年(1945·河南濮阳、杞县)
太岳区所闻
赶回北方局
直下中原
在濮阳的争论
难忘的奇遇
赶赴豫东
在杞县工作
大李庄坐村
抗战胜利
重返太行
在永年做县委书记(1946-1948·河北永年)
怎样看暴行
试胆量
施庄坐村
参军与战勤
全国土地会议
冶陶会议
解放永年
开门整党
生产推进社
与任弼时的三日长谈
告别永年,重访永年
中国人民大学“三反”记(1952·北京)
范长江到人民大学
党组紧急会议
劝阻学生请愿游行
“三反”和“反三”
各单位作检查
反贪污、打老虎
胡锡奎和成仿吾间的矛盾
反右亲历记(1957·北京)
吴老(玉章)救了我
引蛇出洞
林希翎与葛佩琦
八角亭编书记(1956-1962·北京)
近代史时期的划分
进驻八角亭
历史研究遇上“大跃进”
贴满大字报的讨论会
反“右倾”大关
编书组最满意的一年
1961:大功告成
陪绑的毒草
蓬蒿满目八角亭
“四清”记(1965·甘肃张掖)
刘少奇讲话
去甘肃张掖
“四清纪律”
在老乡家
三餐都是稀饭
只动口,不准动手
短暂的欢愉
高台考察
过一个“四清年”
边塞好风景
《二十三条》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附录一
八十感赋
廿载重逢
我的好友王方名
雨歇凭栏——怀念李成之
挽邹鲁风之死
附录二
李新生平简介
附录三
赤条条来,复赤条条去
编后记
……
文摘 林希翎与葛佩琦
这时,人民大学的反右派斗争正走入高潮,全校大约已有400人被打成了右派。划右派要经过党的常委会讨论。李培之和我在常委会上,尽量把各系上报来要划右派的人减少,故意挑剔某某人的条件还不够,或情况还不够具体,希望拿回去搞清楚了再说。这样推、拖的结果,就少划了些石派。但有的系,由于领导人的心胸狭窄,借机整人,就是抓住一些人不放,非把他们打成右派不可。例如经济系有个青年教师孟氧,注释《资本论》出了名,但系领导嫉恨他,要把他打成右派。几次送到常委会讨论。常委多数同志“爱才”,说小青年说几句怪话不能算反党,应好好地教育他、教训他。但系里最后硬是找到了他恶毒攻击党的“罪证”,终于给他扣上了右派的帽子。
在高潮中斗得最激烈的是林希翎。她本名不叫林希翎,因为在批判《红楼梦》研究中,她羡慕毛主席表扬了李希凡和兰翎两位青年,才改成了这个名字。她本是法律系的学生,但随后研究《红楼梦》并写出了颇有见地的文章。吴老认为她是个人才,在颐和园里为她专门找了一个地方供她写作。后来人民大学还专门开了一次《红楼梦》研究的学术会议,把李希凡(曾在人大学习过)和他在山东大学的老师吴大琨请来参加了会议。吴大琨就是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后才调到人民大学来的。林希翎因研究《红楼梦》出了名,反右派恰好轮到了她头上。她不但会写文章,而且会说话,因此,开她的斗争会很不容易。党委从全校找到了一批能说会道的积极分子,事前作了很充分的准备并经过“预演”之后才召开几千人参加的斗争会。但在斗争会上,积极分子的发言却不断被林希翎驳倒。主持斗争会的人无法,只得领着群众高呼口号,才能将她压倒。像这种斗争的准备和召开过程,我是从不参加的,但听到情况后也觉得十分滑稽可笑。据说当时北京大学斗争谭天荣的情况也是如此。因此,林希翎和谭天荣一时成了北京学生界的著名人物。他们被打成右派后,当然是弄去劳动改造,甚至受到异常痛苦的遭遇。直到“四人帮”倒台后,右派才得到平反。人民大学党委把给林希翎平反的决定派人送去给她时,派去的人以为她会感激涕零,谁知她却不甚答理,于是,这人便把平反决定带回去了。这样,林希翎便成了很少几个没有平反的右派之一。80年代,林希翎被允许出国。台湾把她请了去,希望她能骂中共,给台湾说几句好话。但她并不骂中共,她也不给台湾说好话。人们以为她一定会到美国去,但她却去了法国。显然,她到美国谋生会比法国容易。但她有头脑,认为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