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29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06033364/9787506033367 ·条形码:9787506033367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金庸笔下的兵法奇谋 |
 |
|
 |
金庸笔下的兵法奇谋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29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06033364/9787506033367
·条形码:97875060333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金庸笔下的兵法奇谋》分上、下两编。分别由《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计谋论点出发,涉及《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大部分重要谋略和《三十六计》的全部计谋。
以“释题”解释篇名,用“论略”引入金庸武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指出暗合兵法之处。以“作者按”的形式,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相关处加以贯通。并附“注释”标明出处。“论略”部分,以详尽的作品事例论证兵法谋略,原文引用和作者论述相结合,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是《金庸笔下的兵法奇谋》的重要看点。
《金庸笔下的兵法奇谋》收录《孙子兵法》,十三篇和《三十六计》的全部原文原典,读者因此获得超值收藏机会。
作者简介 陈志明,男,1976年生,河南安阳人。13岁初读金庸小说,16岁试评《笑傲江湖》。多年独立评点、笺注的《金庸作品集》已经完成。个人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之关系;金庸研究领域方向:借助金庸小说普及推广传统文化。现寓居北京,先后出版了《金庸笔下的文史典故》、(上、下)、《金庸笔下的文史典故》(续)(上、下)等金庸研究著作。
编辑推荐 妙计奇谋,侠士堪比军师,论兵斗法,江湖一如战场。
严家炎:金庸是以精英文化改造通俗文化的全能冠军。
陈平原:金庸的意义在于:超越了精英与大众。
钱理群吴晓东:金庸的武侠小说象征了汉文学在新世纪艺术想象力的极致。
李陀:金庸的汉语写作,是一个伟大写作传统的复活。
陈世襄:金庸小说之出,可以元剧之异军突起相比。既表天才,亦关世运。
刘再复:与“五四”以来主流文学相当欧化的写作形式相比,金庸的写作更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余英时:金庸小说为万千读者争赞,笔触有千军万马之力。
温瑞安:中国古典小说,或现代小说,作品有金庸分量之厚者,亦难有他分量之博;有他分量之大者,亦无他作品分量之重。
目录 始计篇第一
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
作战篇第二
兵贵胜,不贵久
谋攻篇第三
不战而屈人之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形篇第四
先为不可胜,以待
敌之可胜
先胜而后求战
势篇第五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虚实篇第六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
避实而击虚
军争篇第七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
则亡,无委积则亡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九变篇第八
围地则谋
死地则战
行军篇第九
军行有险阻、潢井、山林
地形篇第十
地形者,兵之助
九地篇第十一
使敌前一不相及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火攻篇第十二
以火佐攻
用间篇第十三
因间
内间
反间
死间
生间
附录
孙子兵法(原文)
胜战计第一
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敌战计第二
无中生有
暗度陈仓
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
顺手牵羊
攻战计第三
打草惊蛇
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
欲擒故纵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混战计第四
釜底抽薪
混水摸鱼
金蝉脱壳
关门捉贼
远交近攻
假道伐虢
并战计第五
偷梁换柱
指桑骂槐
假痴不癫
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
反客为主
败战计第六
美人计
空城计
反间计
苦肉计
连环计
走为上计
附录
三十六计(原文)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先胜而后求战
[释题]
“先胜而后求战”,先创造取胜之条件,而后方与敌方交战。张预注云:计谋先胜,然后兴师,故以战则克。《尉缭子》曰:“兵不必胜,不可能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谓危事不可轻举也。又日:“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
[论略]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当六侠议敌少林诸僧,是“先胜而后求战”。
书中说,当日张三丰百岁寿宴,武林各派纷纷来贺。少林派空闻、空智、空性三大神僧各率三名弟子亦来相贺。宴会中,少林三僧提起旧事,欲了结当年龙门镖局灭门之祸,及查得金毛狮王谢逊之下落。双方言语冲突,决定以武功定输赢。三僧欲合斗张三丰,俞莲舟却欲自己师兄弟六人合斗少林十二僧:
……俞莲舟接下去说道:“何况正如空智大师言道,家师和三位神僧班辈不合,若真动手,岂不落个以大欺小之名?但少林高手既然叫阵,武当七弟子愿讨教少林派十二位高僧的精妙武学。”
众人听了这话,又是轰的一声,纷纷议论起来。空闻、空智、空性各带三名弟子上山,共是十二名少林僧。众人均知俞岱岩全身残废,武当七侠只剩下六侠,以六人对十二人,那是以一敌二之局。俞莲舟如此叫阵,可说是自高武当派身份了。w
书中说,俞莲舟这一下看似险着,实则也是逼不得已。他深知少林三大神僧功力甚高,年纪远比自己师兄弟为大,修为亦自较久。倘若单打独斗,大师哥宋远桥当可和其中一人战成平手,自己伤后初愈,未必能挡得住一位神僧。至于余下一位,不论张松溪、殷梨亭或莫声谷,都非输不可。他这般叫阵,明是师兄弟六人斗他十二名少林僧,其实那九名少林弟子料想殊不足畏,说起来武当派是以少敌多,其实却是武当六弟子合斗少林三神僧。②
武当六侠以二敌一,当可稳胜。少林诸僧自然明白中间关节,当下要求三阵定输赢:
……空智……哼了一声,说道:“张真人既不肯赐教,
那么我们师兄弟三人,逐一向武当六侠中的三人请教,三阵
分胜败,三阵中胜得两阵者为赢。”⑧
空智之意,乃是己方三人功力深厚,以三对三,自然稳胜不败。不料张松溪接道:
“空智大师定要单打独斗,那也无不可,只是我们师兄弟七人,除了三哥俞岱岩因遭少林派弟子毒手,以致无法起床,余下六人却谁也不敢退后。我们六阵分胜败,武当六侠分别迎战少林六位高僧,六阵中胜得四阵者为赢。”④
张松溪所提之法,已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只
……
后记 本书《金庸笔下的兵法奇谋》系笔者“金庸研究”系列之一,书中以金庸小说之精彩情节与故事为例,为传统兵书《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作注作解。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金庸笔下的孙子兵法”,下篇“金庸笔下的三十六计”,各个独立,自成单元。篇后附录有原典原文。
本书征引文献,“金庸作品”部分,以《金庸作品集》第三次修订版(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6版)为底本,个别条目酌情参考了第二次修订版(三联书店,1994版);“孙子兵法”部分,以《诸子集成》孙星衍之校订本为底本;“三十六计”部分,以旧抄本(陕西,1941版)为底本。二书之断篇、断章、断句、断词酌情参考了今人研究之成果。
本书之成,承东方出版社傅跃龙先生悉心策划,鼎盛十台园诸同仁通力协助,陈滢、马萍精心校对,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