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追忆与感怀

2010-03-31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0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010072132/9787010072135 ·条形码:9787010072135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追忆与感怀 去商家看看
追忆与感怀 去商家看看

 追忆与感怀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0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010072132/9787010072135
·条形码:978701007213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博览文丛

内容简介 《追忆与感怀》是《博览群书》杂志精选集之一,侧重缅怀去世的文化名人,讲述佳话雅事。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回首往昔、故人如歌、煮酒品贤、一同走过和文人雅事。《追忆与感怀》选文旨在追忆中国学人,感念文人故事。文章思想深刻,感情真挚,在娓娓叙述中再现文人学者高尚情操和真挚情感,重温前人故事,启发后人深思。

目录
回首往昔
写《围城》的钱锺书杨绛
赵树理之死 戴光中
胡适使美经过尹家民
徐讦晚年二三事袁良骏
此情可待成追忆
——顾颉刚先生在甘肃赵夏
关于雷海宗先生二三事资中筠
马连良出山秦杰
先父梁漱溟与北大梁培宽
蓝公武不讲日本话蓝英年


故人如歌
忆黄宾虹老友郑逸梅
记唐驶黄伟经
“可怜腰细是吾徒”
——记张荫麟先生散木
义薄云天文惊风雨
——悼念柯灵先生单复
忆光直先生
师恩深如海
——纪念金克木先生逝世一周年郭良
忆端木蕻良邓遂夫
我的父亲刘宝瑞刘娅娅
我所尊重的李长之先生
——《李长之文集》代序启功
理解父亲——常芝青常远志
忆路遥陈幼民

煮酒品贤
解读萧乾徐城北
心似洪炉在人间苍耳
“神秘的”无名氏丹晨
“风采宣南”耀千秋
——读新版陈师曾《北京风俗》 陈礼荣
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锬虚眼中的弘一法师韩三洲
叶企孙:炼狱岁月中的哲人襟怀邬波涛
侯宝林先生
——一个极其严肃的人薛宝琨
大学者的大学问
——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王路
关于郑振铎止庵

一同走过
两情初好时蒋碧微
张爱玲和她的爱人张放
罗振玉王国维与溥仪王庆祥
丰子恺与竹久梦二李兆忠
林语堂与蔡元培王兆胜
梁启超与吴其昌夏晓虹

文人雅事
郁达夫——“出卖文章为买书” 黄萍荪
启功妙语谈崔陟
雅人张中行马嘶
朱自清先生的读书生活徐雁平
陈寅恪的“世家子”隋结王晓清
浪漫主义的读书和现实主义的读书 韩府
茅以升作并书《北洋今胜昔二十韵》 左森
马叙伦与“三白汤” 朱小平
寻找真正的学者(代后记)
……
文摘 在我结识的友朋中,书画名家不少,这或许与我酷爱书画有关,黄宾虹老人即其中之一。我和宾虹可谓是忘年交,他生于清同治四年元旦(1865年),我则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我与宾虹结识是在20年代初,由南社陆丹林介绍认识的,之后我虽也参加了南社,但宾虹是南社中的前辈。1905年,国学保存会在上海出版《国粹学报》,主持人为邓秋枚、黄晦闻。撰稿者有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黄季刚等,黄宾虹也是其中一员,发表《叙村居》、《滨虹论画》、《叙造墨》等作品。邓秋枚、黄晦闻又创设了藏书楼,征求同人把所藏的书集存一处,以供检阅,也作为友朋居住之所。陈巢南、苏曼殊等,均一度借寓楼上。黄宾虹自芜湖来沪参加编辑《国粹学报》,亦食宿于楼。此时经常来谈天的,还有高天梅、柳亚子、胡朴安、马君武、姚石子等。他们一起商量成立在清末民初对于辛亥革命起着号角作用的文学社团--南社。鸦片战争以后,以推翻封建腐朽的清王朝为目的的民主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平时执着笔杆的书生、学者,这时也义愤填膺,不甘示弱,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把笔杆作为武器,南社便是在这形势下产生的。南社之意,即“操南音不忘本”。第一次集会在苏州虎丘,此时尚在宣统元年,来会的共十九人(其中二人非社员),实数社员十七人,黄宾虹是其中之一,而十七人中同盟会员却占了十四人,可见革命气氛浓厚了。后来柳亚子的《南社纪略》和我的著作《南社丛谈》,都说那次集会是在阊门外雇船带了菜肴去的。可是宾虹的回忆是骑了马去的。据编《黄宾虹传记》的裘柱常推测,说大概分水陆两路,向虎丘张公祠去的。我对于这些细节,很感兴趣,认为当时往来七里山塘问的,是驴子不是马,我以前曾策蹇去过多次,有实地证明,且有苏曼殊吴门诗云: “独有伤心驴背客,暮烟疏雨过阊门”之句,大概是不会错的了。 宾虹生于浙江金华城南铁岭头,原籍安徽歙县潭渡村,村在黄山下,因称黄山山中人。初名懋质,一名元吉,后改名质,字朴存,又作朴人。初号滨虹,署室名为滨虹草堂。后改滨虹为宾虹,亦作冰鸿,笔名用了不少,有予向、颀庵、芸人、同芝等。父亲黄定华,十四岁时由安徽到金华学做生意,此后就在金华娶妻方氏,生宾虹兄弟姐妹七人,宾虹自幼喜学,又爱图画,时隔邻有一姓倪的老人能画,宾虹看他挥洒,又听他的讲解,启发很大。
宾虹八岁,被进士黄崇惺所赏识,赠给他著作《劝学赘言》、《夙山笔记》、《潭渡杂记》等书。宾虹当时对这些作品,尚不了解,但
……
后记 这是一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师匮乏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何谓大师,解释很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兴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按照陈先生的定义,放眼当下,又有几人担得起这在学问上博通古今、学贯中西、能创新引领一时之风气,且在人品道德上受人尊敬的大师称号呢一一尽管有一些传媒的热捧!
大师不世出。所以,我说,要寻找真正的学者!
何谓学者,解释也很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而“对某一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某项技术的人”又可称为专家。
简明地说,学者专家就是在某一方面有研究有成就的人。请注意这里的用词一一成就。在世俗的目光里,有些做学问的人是成功了一一名、利、权都有了。但这还不能就说是成就,成就是要经得起同行和历史的检验的,可谓成功容易成就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