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城乡家庭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码:4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62449465/9787562449461 ·条形码:978756244946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变迁中的城乡家庭 |
 |
|
 |
变迁中的城乡家庭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码:4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62449465/9787562449461
·条形码:97875624494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变迁中的城乡家庭》内容简介:“城乡家庭调查”是中日两国社会研究者合作开展的研究课题,是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国际合作项目。它是1983年“六五”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五城市婚姻家庭研究”、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七城市婚姻家庭研究”和1999年中日合作项目“现代中国城乡家庭研究”的继续。调查的目的在于收集研究城乡家庭变迁和进行东亚各国,主要是中、日、韩三国婚姻家庭比较研究的资料。因此,调查设计的主要参考框架是我们所做的上述三次调查,以及日本和韩国学者近年来进行的全国性婚姻家庭调查。
编辑推荐 《变迁中的城乡家庭》:“十一五”国有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目录 第一部分 调查报告
第一篇 变迁中的城乡家庭——大连、上海、成都和南宁四地婚姻家庭调查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二、研究的理论关注点
三、调查设计及执行情况
四、城乡家庭结构变迁
五、城乡家庭收入格局变迁
六、城乡家庭关系变迁
七、城乡家庭养老
八、关于城乡家庭变迁的一些理论思索
第二篇 改革变迁中的大连家庭
一、城市概况
二、抽样情况
三、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
四、家庭生活状况
五、夫妻关系
六、家庭养老
七、亲戚网络
八、结论
第三篇 新世纪上海家庭生活变迁
前言
一、调查的方法和对象
二、上海家庭生活世纪变迁的概况——与1998年调查结果的比较
三、老龄化与家庭生活变迁——上海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和家庭角色
结语:关于中国家庭研究新视角的思考
第四篇 社会变迁中的成都家庭
一、成都市概况
二、成都市抽样情况
三、调查实施情况
四、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
五、家庭生活
六、夫妻关系
七、亲子关系与亲属网络
八、结论
第五篇 南宁市城乡婚姻与家庭变迁
一、南宁概况
二、抽样实施情况
三、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
四、家庭经济
五、夫妻关系
六、家庭策略
七、家庭网络
八、结语
第二部分 调查资料汇编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婚姻的建立
三、家庭基本情况
四、夫妻基本情况
五、夫妻就业情况
六、夫妻关系情况
七、个人态度与心理
八、家庭成员情况
九、分家子女情况
十、家庭亲属网络情况
第三部分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调查员手册
参考文献
……
序言 “城乡家庭调查”是中日两国社会研究者合作开展的研究课题,是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国际合作项目。它是1983年“六五”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五城市婚姻家庭研究”、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七城市婚姻家庭研究”和1999年中日合作项目“现代中国城乡家庭研究”的继续。调查的目的在于收集研究城乡家庭变迁和进行东亚各国,主要是中、日、韩三国婚姻家庭比较研究的资料。因此,调查设计的主要参考框架是我们所做的上述三次调查,以及日本和韩国学者近年来进行的全国性婚姻家庭调查。
整个课题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筹划阶段,这一阶段自2005年夏至2006年夏。在这一阶段,中日双方的研究人员对本次调查的框架,包括抽样方案和调查问卷进行了反复讨论。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沈崇麟和四川社会科学院的李东山汇总了历次讨论会的意见,完成了问卷、编码手册和调查员手册的编写,确定了本次调查的初级单位、总样本量和每个初级单位的样本量。
第二阶段为问卷调查阶段。这一阶段是2006年12月开始,2007年3月结束。整个调查工作由沈崇麟主持,各调查点的负责人分别为:大连,辽宁社会科学院张作民和王伟;上海,上海师范大学蔡膦;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李东山;南宁,广西社会科学院李秋红、邓寅富和周可达。整个问卷调查是在沈崇麟和李东山统一组织协调下分调查点进行的。各调查点各自完成从调查员培训、调查、编码和问卷回收检查等全部工作。
文摘 插图:

第一部分 调查报告
第一篇 变迁中的城乡家庭——大连、上海、成都和南宁四地婚姻家庭调查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美国社会学家W.J.古德在他的《世界革命与家庭模式》一书中指出:“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其强大的社会威力影响着每个我们所熟悉的社会,在新几内亚、中国、南斯拉夫这些相距遥远,文化迥异的国家中,传统的家庭制度都在变化——这何尝又不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呢?”(赫特尔,1987:6)这就是说要认识当前中国城乡的变迁,首先要把握当前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学者,在最近发表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李培林,2008)中对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中国社会的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的变动做了概括的描述。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1)产业结构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因为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1978年到2006年,在我国的GDP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从28.1%下降到了11.8%;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3.7%上升到了39.5%;第二产业的变化不大,始终保持在48%左右。
(2)所有制结构变化带来劳动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不考虑土地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产权属性,目前的中国社会已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而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占半壁江山。来自国家工商管理局的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表明,2006年,私营企业资本、个体户资本和外商投资企业资本及港澳台商投资资本之和达到了几十万亿。而根据国资委的统计,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和公有制企业三者资产之和将近六十万亿。有关数据表明,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地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从而使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份额达到了60%左右,这使得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劳动力分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而形成了一种与改革开放前不同的劳动关系,致使劳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经常性矛盾。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从业人员的社会角色一地位结构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