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影视艺术史

2010-03-31 
市场价:¥28.00卓越价:¥22.30为您节省:5.70元 (80折)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4人 评论打分5 颗星:(1)4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影视艺术史 去商家看看
影视艺术史 去商家看看

 影视艺术史

  • 市场价:¥28.00
  • 卓越价:¥22.30为您节省:5.70元 (80折)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4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1)
  • 4 颗星:
  • (0)
  • 3 颗星:
  • (3)
  • 2 颗星:
  • (0)
  • 1 颗星:
  • (0)看全部4篇评论  (4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影视文学(专升本)
    共计价钱:¥46.50
    同时购买共计:¥38.6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24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756335168X
    ·条形码:97875633516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影视艺术史》注重社会文化的背景把握。应当看到,社会文化无可避免地世俗化、大众文化化,导致娱乐高张,人性本能要求强烈,市场客观标准至上,于是,艺术的传统遭到强烈的消解。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需要,而创造的超越物质层面的愉悦享受,和物质功利远离而与精神需求贴近,一般而言,艺术是精神领域的美好创造,个性、独特、情感投注。

    作者简介 周星, 男,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北师大校级重点实验室“数字艺术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
    还担任国家电影审查委员,多项国家艺术学科、基地、教材评审委员,团中央五个一工程评委,受聘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客座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史论,影视文化传播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等。主持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国家教育部“九五”项目各一项,作为第一参与者参与另3项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科研项目。还主持横向项目4项。
    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30余次被《新华文摘》、《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摘引》、《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学术刊物全文转载。近年出版著作主要有:《从文学之隅到影视文化之路》(北京出版社)、《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美育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艺术概论》(中国邮电出版社)、《影视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主要论文包括:《21世纪传媒的责任与品格》、《中国电视文艺的现状和思考》、《关于当代电视现象和问题的思考》、《论新中国喜剧电影的艺术变迁》、《论9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探索中国的影视美学》、《中国话剧20年变化价值分析》、《论中国电影现代性进程》、《中国电影生存策略的思考》系列文章、《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征候》、《建立中国民族化影视教育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与批评》、《全球化空间中的中国电影生存发展问题思考》等。
    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奖、北京电视春燕奖、金鹰电视论文奖,入选北京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培养计划。
    傅谨 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倡导“国剧本位”的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关注本土戏剧传承与濒危剧种保护。出版专著《新中国戏剧史》、《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剧艺术论》等9部,曾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发表论文 100余篇,曾获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
    媒体推荐 书评
    这套“艺术教室”丛书是为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编撰的。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技能的培养,更是为了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的人格养成,大学教育尤其如此。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孔子的意思是说,通过诗、书、乐、易、礼这些不同的教材与科目、不同的教育模式教化国民,会在民众人格养成中起到不同的效用。欧洲工业革命以来逐渐成形的现代教育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国民教育所使用的早就已经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教材与教育模式。从人格养成的角度看,多种科目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更适宜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对于中国而言,这个教育体系的引进为时太短,还远远未到成熟的地步,其中难免会有不少缺失,而艺术教育方面的严重滞后,就是这种缺失的重要表征之一。相对于更能直接地培养人们经世致用能力的科目,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科目以及其他实用性科目而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艺术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人是有精神生活并且需要精神生活的动物,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艺术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通过诗意的方式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由此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类物欲急剧膨胀以至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追求严重失衡,人格被扭曲了的时代,艺术因其具备有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矫正作用,它对于人类生存与未来的特殊意义,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在我们面前。孔子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确实,性情中的“温柔敦厚”,尤其是不失之于“愚”的温柔敦厚并不能生而得之,它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如果我们认同孔子所推崇的这种人格境界,就不难认同艺术的价值,以及艺术教育的价值。
      诚然,随着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意义也日益成为社会共识,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后,国内艺术教育开始迅速升温,除各地原有的艺术专业院校和中等艺术专业学校升格成立的艺术专业院校外,普通的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在公共艺术教研室基础上新建艺术系科、专业。然而,因为长期以来艺术专业教育领域偏重于技术层面的教学,史、论方面的基础研究严重滞后,各地普遍感觉缺乏合适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普通高校艺术系科、专业的基础艺术史论教材,尤其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普及艺术基础知识所需的合格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的需求尤显迫切。因此,组织专家编写一套艺术史、论著作,以不同门类的史、论著作构成一个格局相对完整的艺术史论文库,实为契合时机之举。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邀集国内各艺术门类的著名专家,编撰了这套丛书,它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五大门类,每个门类均分为史、论以及资料三册,使读者一册在手,能够基本了解该门类艺术的整体状况或该门类艺术的基本规律,掌握该领域最重要的历史文献。而各位作者都是在所涉领域浸淫多年,学有所长且思想敏锐、见解不凡的专家,因此才有可能以较为适中的篇幅,传递各艺术门类最核心的知识与最值得思考的观念。这样的设计,意在使该文库体现出坊间类似图书所缺乏的实用性与鲜明特色,也更适宜于非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系科教学、艺术院校师生研习非本专业艺术门类课程,以及培养普通大学生接触与欣赏艺术的兴趣。
      艺术随人类文明的诞生而诞生,随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变易;因此,每个民族都发展出了各种门类的艺术,但每个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艺术又有所不同。即使同一艺术门类,不同民族在美学取向与发展路径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艺术经常是民族的,它又是全人类的事业;如何兼顾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对于这套丛书的所有作者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将艺术视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赋予艺术研究世界性的视野,是本套丛书努力要体现的新的艺术观,也是当代中国艺术研究领域的诸多专家们对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特殊回应。因此,这套书在编撰过程中,始终注意到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要最终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奋斗,我们所做的只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否已经比较接近预想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这一目标,还有待于读者和同行们的检验。
      我们期待着读者与同行们的反馈,希望这套书能为读者们打开艺术之门,并且让读者们喜欢。
    编辑推荐 《影视艺术史》还偏重影视艺术类型和创作表现,是因为艺术精神遇到现实市场和大众文化判断而有难以避免的悲哀。《影视艺术史》是集体研究的结果,主编周星策划确定整体框架和章节大纲,决定写作思路与要点,副主编王宜文协助主编对完稿进行了修改。
    目录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1895-1926)
    第一节 电影的发明
    第二节 电影成为艺术
    第三节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第二章 经典电影时期(1927-1946)
    第一节 美国经典叙事传统的建立
    第二节 欧洲的电影流派与电影观念
    第三节 中国及亚洲电影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 电影艺术的早期形态(21世纪30—50年代)
    第一节 电视的发明
    第二节 电视艺术的形成
    第三节 影视艺术的交互影响
    第四章 西方现代电影时期(1946-1978)
    第一节 奥逊·威尔斯与现代电影观念的滥觞
    第二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第三节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第四节 现代主义电影的兴盛发展
    第五章 东方民族电影的勃兴
    第一节 东方民族电影阐析
    第二节 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电影
    第三节 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脉络
    第四节 其他地区民族电影的发展
    第六章 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20世纪60年代—)
    第一节 世界电视业的繁盛及电视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症状国电视艺术
    第三节 英国、日本等国的电视发展状况
    第七章 高科技时代的影视艺术(20世纪90年代—)
    ……
    第八章 新世纪影视艺术发展分析与展望
    尾声:艺术精神的坚守
    附图索引
    ……
    文摘 插图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