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斯人不在

2010-03-30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63360581/9787563360581 ·条形码:9787563360581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斯人不在 去商家看看
斯人不在 去商家看看

 斯人不在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63360581/9787563360581
·条形码:978756336058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温故书坊
·图书品牌:北京贝贝特

内容简介 《斯人不在》中所选择的人物,大都命运多舛,这么说,也许不是那么确切,但是至少,在他们身边后的历史,他们被遮蔽了。与定些人物的命运相映成趣的是,《斯人不在》中所选取的文章,没有哪篇是陈义甚高,也没有哪篇有什么微言大义。学者们最初爬梳这些人物的出发点是什么样的情形我不得而知,但是就我而言,选编一本这样的书,除了个人的兴趣之外,那就是取消文字上的遮蔽,回到历史的本初。在这些比较原始的故事里,如果说还要什么道理,那就是:我们只能是自己的道德法官。
作者简介 陈远,史学研究者,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生态变迁等题目。文章散见于《南方周末》《随笔》《温故》等,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并为多家选本选录。著有《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编著有《逝去的大学》。
编辑推荐 《斯人不在》追怀昔人之行状,感喟遗风之不在。
这本书中所选择的人物,大都命运多舛,这么说,也许不是那么确切,但是至少,在他们身后的历史中,他们被遮蔽了。与这些人物的命运相映成趣的是,这本书中所选取的文章,没有哪一篇是陈义甚高,也没有哪篇有什么微言大义。学者们最初爬梳这些人物的出发点是什么样的情形我不得而知,但是就我而言,选编一本这样的书,除了个人的兴趣之外,那就是取消文字上的遮蔽,回到历史的本初。
——编者的话
目录
陈远:我们只能是自己的道德法官(序)
钟兆云:文字祭台:晚年辜振甫信中忆述辜鸿铭
附:名人眼中的辜鸿铭
王学泰: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
杨天石:“四一二”政变前夕的吴稚晖
丰子悄:怀李叔同先生
杨绛:回忆我的姑母
智效民:柳亚子‘牢骚”再解读
苏雪林:陈源教授逸事
周允中:苏吉为何被称犹太作家?
邵建:“勇于不敢”
谢泳:张东荪这个人
谢泳:再说张东荪
许纪霖:翁文灏:究竟是你负时代还是时代负你
范泓:万山不许一溪奔——台湾“雷震案”真相
范泓:殷海光其人其事
陈远:此般师生此般情——金岳霖与殷海光
王昊:雷海宗之死
陈远:胡风:三十万言三十年
袁津琥:都云联成谶谁知别有因——从《黄侃日记》分析其英年早逝的原因
陈远:性博士的文化气魄
散木:“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刘师培——关于他的“激烈”和“下水”
文洁若:苦雨斋主人的晚年
文洁若:我所知道的钱稻孙
丘立才:关于张资平“汉奸文人”的问题
……
序言 这本书中所选择的人物,大都命运多舛,这么说,也许不是那么确切,但是至少,在他们身后的历史中,他们被遮蔽了。与这些人物的命运相映成趣的是,这本书中所选取的文章,没有哪一篇是陈义甚高,也没有哪篇有什么微言大义。学者们最初爬梳这些人物时的出发点是什么样的情形我不得而知,但是就我而言,选编一本这样的书,除了个人的兴趣之外,那就是取消文字上的遮蔽,回到历史的本初。在这些比较原始的故事里,如果说还要说什么道理,那就是:我们只能是自己的道德法官。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里,一直存在着一个把道德和文章相提并论的传统。然而这个传统中的道德,指的是“公德”,所谓道德文章是也。然而,也许是历史一直在被人误写误读,远的不说,一些在近现代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偏偏就“私德不敏”,这样说,没有丝毫对哪个大人物的不敬。但是我常常想,要是这些大人物在“公德”圆满的同时,“私德”也能让人可圈可点那该多好。但是没办法,历史好像故意要留给我们一点遗憾。随着我个人日益成为一个兴趣至上者,日益成为一个为了生活奔波忙碌的中年男人之后,我对于所谓的“公德”越来越存在警惕,相反倒是对“私德”越发感到亲近而自然。这里所说的“私德”,即毛姆所说的“月光下的道德”,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在不妨碍、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自己所做出的选择,对于这种选择的道德评判者不是别人,而是当事人自己。
文摘 怀李叔同先生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蔼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移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看不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是师范生,每人都要学弹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风琴及两架钢琴。风琴每室两架,给学生练习用;钢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弹琴教室里。上弹琴课时,十数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