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07233869/9787807233862 ·条形码:9787807233862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曾国藩的智慧:为政修身的谋人谋事之道 |
 |
|
 |
曾国藩的智慧:为政修身的谋人谋事之道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07233869/9787807233862
·条形码:97878072338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学馆
·图书品牌:北京泓露沛霖
内容简介 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一些教子书就很难起到有效地对症下药的作用。为此,希望通过《曾国藩的智慧为政修身的谋人谋事之道》书中翔实的资料、真实的事例、严肃认真的思考,全面分析孩子成长中的向题,查找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曾国藩的智慧为政修身的谋人谋事之道》书精选了曾国藩家书中最具代表性的100篇来畅谈他的教子经,力求通俗易懂,能使读者准确地领悟其思想内涵。由于《曾国藩的智慧为政修身的谋人谋事之道》人能力有限,一己之一见,只能是管中窥豹,望读者指正。希望《曾国藩的智慧为政修身的谋人谋事之道》书能成为您观察孩子现状的一面镜子、了解孩子心灵的一把钥匙,从而为您架起一座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希望普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编辑推荐 立德、立功、立言的做人标准,克已、持家、勤政的做事准则。
品读国学的人生一大美事。得晤先贤,激扬智慧,不亦快哉!
解读曾国藩教育子弟家人,保持家道长盛不衰,事业后继有人的力作。
曾国藩是一个处世有谋的旷世奇才。在乱世中,他由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一生功名显赫,为清朝建立了丰功伟业。成就此功名,如果没有过人的处世智慧,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曾国藩的一生中,读书与写作是他唯一的嗜好,即使战乱频仍,他不辍笔耕,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精辟独到的思想和作品。今天读来,仍让人掩卷长思,高山仰止。
作为儒家理学思想忠实信徒的曾国藩,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智慧格外引人注目,其理论自成体系,至今在民间享誉甚广。
目录 第一章 用德育撑起孩子人生的支点
第一节 做人要厚道,做事要“有恒”
第二节 为人最重要的是诚实
第三节 为明理而读书
第四节 家运兴衰在于人
第五节 把孝道放在第一位
第六节 家族关系不能忽视
第七节 生活一定要戒奢侈
第八节 居家不忘勤俭二字
第九节 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
第十节 严于律己,心胸豁达
第二章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第一节 扬长避短可以弥补缺陷
第二节 自强才能自立
第三节 消除傲气少说话
第四节 骄傲自满会成为祸害
第五节 打好基础再求取功名
第六节 有过须纠,有错必改
第七节 凡事不必总要完满
第八节 豁达光明之胸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第九节 做事留下余地
第十节 不让骄傲成为前进的拦路虎
第三章 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第一节 给孩子推荐一些有益的书
第二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第三节 家庭成员间要和谐相处
第四节 手足情深相辅而行
第五节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第六节 娇惯子女就是伤害子女
第七节 不给子孙留下太多物质遗产
第八节 让家庭无后顾之忧
第四章 树立良好的家风
第一节 勤俭持家莫忘点滴积累
第二节 兴旺家门靠耕读
第三节 陶冶孩子的心灵
第四节 孝敬长辈,善待同辈
第五节 淳厚家风礼当先
第六节 百善的根本是“孝”
第七节 善待亲邻
第八节 联姻勿攀龙附凤
第九节 婚姻四忌
第十节 远亲近邻常问候
第五章 立长志立大志常立志
第一节 见多才能识广
第二节 用宽容和诚信对待他人
第三节 打造树一样挺拔的志向
第四节 坚忍是成功的试金石
第五节 让勤俭成为传家之宝
第六节 打破旧框框的行为模式
第七节 厚积薄发让凡人成大器
第八节 君子就是立志存高远的人
第九节 志趣远大的朋友才值得结交
第十节 勇于砺志是人生的起点
第六章 把握成长过程中的机遇
第一节 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第二节 亮剑须掌握时机
第三节 有压力才能有成就
第四节 抓住人生中的每一次机会
第五节 选择一定要慎重
第六节 要善于找到赏识并举荐自己的人
第七节 让朋友成为人生旅途中的帮手
第七章 知冷暖学处世
第一节 做人不能一味沉迷追求富贵
第二节 常怀一颗平常心
第三节 根据国家的需要来就业
第四节 把生存放在人生的第一位
第五节 待人接物不骄横
第六节 不要盲目地追求功名
第七节 用顽强的毅力去克服遇到的困难
第八节 从容面对突发事件
第九节 让孩子能独当一面
第十节 在智慧里求强
第十一节 讲究交友之道
第十二节 不要把有利可图作为朋友问交往的条件
第十三节 功名不是最重要的
第十四节 机遇是成功的跳板
第十五节 善待远亲近邻
第八章 好的习性是成才的“重中之重”
第一节 举止稳重凡事不强出头
第二节 居安思常危
第三节 做事专心才能考虑周全
第四节 凡事三思而后行
第五节 知错就改也是诚实的表现
第六节 对待每一个人都要讲礼貌
第七节 “诚”是立志之本
第八节 谦慎是为人处世之基
第九节 重视精神修养
第十节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忮不求
第十一节 留给子孙的应当是精神财富
第九章 学习作文讲究方法
第一节 持之以恒地去学习
第二节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白事理
第三节 学习得好在于平时的用心积累
第四节 精通一门学问很重要
第五节 看、读、写、作每天都不能少
第六节 求学求知要选好老师一
第七节 勤奋学习才能打下好根基
第八节 不讲究吃穿用之物
第九节 珍惜时间
第十节 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
第十一节 做事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第十二节 用书来完善自我
第十三节 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
第十四节 把情和理巧妙地融入到文章中
第十五节 写文章就要写出立意雄奇的气势
第十六节 练字追求寓雄奇于淡远之中
第十七节 择书而阅利成长
第十八节 多作笔记多写心得有助于记忆
第十九节 为读书而读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
序言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所以能以待藉侍郎一匹夫举兵湘乡,镇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成为大清之柱石,多得益于曾国藩的智慧人生!
《曾国藩智慧》详细阐述了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的谋略和智慧,包括他的修身术、治学术、为官术、治国术、用人术、用兵术、处世术等等,全面为人们展示了曾国藩的“修身、治家、平天下”之道。本书引用了大量史料与曾国藩的著述,关注的是曾国藩思想智慧本身的具体表现。“实事求是”这个词汇,是曾国藩家书、日记中所多见的,本书评价曾国藩的思想智慧,正是本着这一基本原则来进行的。
如果将中国历史用人物来断代,那么可以这么说: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史上的第一人。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崇拜曾国藩,说他“足为吾人之资”。而大才子梁启超历来眼中无人,但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面对民国军阀混战的局面,他认为如果曾国藩在世,当时的混乱局面,一定得靠他来拯救。可以说,中国近代史上的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都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大人物”。他有“湘军创始人和领袖”、“中兴名臣”、“太平天国的克”、“汉奸”、“大卖国贼”的头衔和评价,且有“洋务运动的领袖”、“近代史之父”等各种称谓。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曾国藩都是一个大成功者,名誉地位,别人所有,他皆有;别人没有,他也有。他作为一个儒生,没有靠山,不拉关系,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在科举制度下,考取功名,踏上仕途。可知他“考试”的功夫了得,为人处事的功夫了得。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他并非那种天赋很高的人,而是一个智商一般的人。他之所以能考取功名,完全靠勤奋努力。而他的仕途一帆风顺,全靠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官。
文摘 第一章 用德育撑起孩子人生的支点
第一节 做人要厚道,做事要“有恒”
接尔十九、二十九日两禀,知喜事完毕,新妇能得尔母之欢,是即家庭之福。我朝列圣相承,总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传早起,吾得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看一二次不等,此尔所及见者也。余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绍先人之家风。尔既冠授室,当以早起为第一先务,自力行之,亦率新妇力行之。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失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余尝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早起也,有恒也,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务。早起是先人之家法,无恒是吾身之大耻,不重是尔身之短处,故特谆谆戒之。吾前一信答尔所问者三条,一字中换笔,一“敢告马走”,一注疏得失,言之颇详,尔来禀何以并未提及?以后凡接我教尔之言,宜条条禀复,不可疏略。此外教尔之事,则详于寄寅皆先生看读写作一缄中矣。此谕。
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曾国藩说这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每天都能做到这几项,这样的人可算是勤奋有恒也是非常有修为的人了。实际上,曾国藩确实也是学子们的典范。他在参加朝考期间,每日苦读,孜孜不倦,还不耻下问。这在以前的官员中,像他这样勤奋好学的人确实不多见。当然这也和他的家教以及自身修为不无关系:他出身于耕读世家,从小受儒学之教,推崇程朱理学,善择贤友。
其实每天坚持读书、读史、写字,这对一般读书人来讲都是可以做到的,但难就难在“有恒”。而“勤”和“恒”通常是一体的,勤奋的人往往就是有恒之人,懒惰的人往往就是无恒之人。曾国藩自己也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如果说曾国藩二十几岁以前的学习是为了功名科举的话,那么他后来每天能这样坚持下去,已经是把读书、读史、写字这样的学习作为一生的爱好,甚至当成是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了。
做曾国藩不易,做曾国藩的儿子更不易。他是这样一位父亲:学识广博,见识广远,阅历丰富,位高权重,要求严格,他把所有的经验、智慧、理想、兴趣、已成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