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神话与原始文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806814698 ·条形码:97878068146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世界神话与原始文化 |
 |
|
 |
世界神话与原始文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806814698
·条形码:97878068146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比较文学与文化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有:神话与文化研究、世界神话与原始创世文化、世界神话与原始婚姻文化、世界神话和原始自然文化等。
媒体推荐 总序
“全球化”境遇与比较文学
蒋承勇
跨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全球化”成了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已经处在“全球化的时代”。确实,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全球化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一种难以抗拒的时代潮流,人类的生存已处在全球化的境遇中。然而,“全球化”在人的不同的生存领域,其趋势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尤其在文化领域更有其复杂性。
“全球化”首先是在经济领域出现的,从这一层面看,全球化的过程是全球“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的过程,又往往是经济规则一体化的过程。人类“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一番结构性的调整和发展。在以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为龙头的当代科学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之后,商业资本的跨国运作,大型金融财团、企业集团和经贸集团的不断兼并,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不仅使得经济、金融、科技的‘全球化’在物质技术层面成为可能,而且的确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社会现实。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一个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性经贸联合体实行统一的政策目标,各国的税收政策、就业政策等逐步统一化,技术、金融、会计报表、国民统计、环境保护等,也都实行相对的标准”。这说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经济生活,追求的是经济活动规则的一体化与统一化。所以,由于“全球化”的概念来自于经济领域,而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又以一体化或统一化为追求目标和基本特征,因而,“全球化”这一概念与生俱来就与“一体化”连结在一起,或者说它一开始就隐含着“一体化”的意义。
在信息化的2l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传媒全球化,由此又必然产生人类价值观念的震荡与重构,这就是文化层面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文化领域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然而,文化的演变虽然受经济的制约,但它的变革方式与方向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而不至于像经济等物质技术形态那样呈一体化特征。因此,简单地说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是不恰当的;或者说,笼统地讲文化全球化也像经济全球化那样走“一体化”之路,是不恰当的。在经济大浪潮的冲击下,西方经济强国的文化(主要是美国的)价值理念不同程度地渗透到经济弱国的社会文化机体中,使其本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后产生变革与重构。这从单向渗透的角度看,是经济强国的文化向经济弱国的文化的扩张,是后者向前者的趋同,其问有“一体化”的倾向。然而,文化之相对于经济的特性在于:不同种类、不同质的文化形态的价值与性质并不取决于它所依存的经济形态的价值;文化价值的标准不像经济价值标准那样具有普适性,相反,它具有相对性。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形态在趋同的同时,依然呈多元共存的态势,文化的趋同性与多元性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弱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也反向渗透到经济强国的文化机体之中,这是文化趋同或“文化全球化”的另一层含义。所以,在谈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趋势时,我们既反对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以超文化的姿态取代其他不同质文化的价值体系,也反对文化上的相对主义、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我们认为,文化上的全球化,既不是抹煞异质文化的个性,也不能制造异质文化之间的彼此隔绝,而应当在不同文化形态保持个性的同时,对其他文化形态取开放认同的态度,使不同质的文化形态在对话、交流、认同的过程中,在趋同性与本土化的互动过程中既关注与重构人类文化的普适性价值理念,体现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又尊重并重构各种异质文化的个性,从而创造一种普适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富有生命力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在此,“世界文化”是一种包含了相对性的普适文化,是一种既包容了不同文化形态,同时又以人类普遍的、永恒的价值作为理想的人类新文化。 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和物质技术领域的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同等意义上的文化的“全球化”,即文化的“一体化”,而是文化的趋同化与本土化互动,普适性与多元化辩证统一的时代。所以,在严格的意义上,“全球化”仅限于经济领域。至少,在全球化的初期阶段是如此。
……
目录 总序 蒋承勇
绪论
一、原始神话与感觉记忆
二、感觉记忆的发展
三、感觉、自然人和神话的独特价值
四、感觉记忆对原型理念的启示
……
文摘 书摘
“原型”理论在国内外都已为学界所熟知,但国内在理论本体研究方面尚不够充分,一些学者对其理解不甚深入而急于为用,用之不当和用之无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国外理论家们对其
阐释虽已相对系统,但其各自阐释带给“原型”理论的负面影响也很大。相对而言,把“原型”理论与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批评家们却在实践中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昭示出原型理论的真正潜质和理论本质。目前,对“原型”的概念本质进行新一轮的阐释和界定,无论对理论研究还是对批评实践都十分必要。
一、“原型”概念的多种阐释
概念是对内涵的界定,也是揭示本质的基点。每一个试图借“原型”一词建构、发展自身理论或进行批评实践的学者都必须言明自己所采纳的具体阐释。到目前为止,对“原型”概念所做出的界定已有多种。遗憾的是当这些概念进入理论体系和批评实践时,其各自的弊端便显露出来。
原型(archetype)一词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民话雏型”,其词源出于希腊文的“archetypes”一词,意义为“原始的或最初的形式”。“原型一词最早是在犹太人斐洛谈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时使用的。它也曾在伊里奈乌的著作中出现,如:‘世界的创造者并没有按照自身来直接造物,而是按自身以外的原型仿造的。’在《炼金术大全》中把上帝称为原型之光,这个词多次在狄奥尼修法官的著作中出现。例如在《天国等级》第二卷第四章中写到‘非物质原型,以及在《天国等级》第一卷第六章中写到‘原型石’。原型一词未见于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中,但文中是有此涵义的。例如他在《杂说》第八十三条中写道:‘主要观点虽未形成……但确存在于上帝的思想中。’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为了我们的目的,这个词既适宜又有益,因为它向我们指出了这些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并关系到古代的或者可以说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形式,即关系到那些亘古时代起就存在的宇宙形象。列维—布留尔所用的‘集体的表现’一词是指那些世界的原始观念中的形象符号,但也同样适用于无意识的内容,因为它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事物。”并且,“原型”一词“在神话研究中它们被称为‘母题’;在原始人类心理学中,它们与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现’概念相契合;在比较宗教学的领域里,休伯特与毛斯文将它们称为‘想象范畴’;阿道夫·巴斯蒂安在很早以前则称它们为‘原素’或‘原始思维’。这些都清楚地说明,我的原型观点并不是孤立的和毫无凭据的,其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