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8月 ·ISBN:7040151324 ·条形码:97870401513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 |
 |
|
 |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8月
·ISBN:7040151324
·条形码:97870401513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环境、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媒体课件的类型和基本构成、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多媒体素材制作、演示型课件制作、主题学习网站创建、交互式课件制作、学生电子作品创作的指导。同时,《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结合素材制作和课件开发实例,具体精练地介绍了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PowerPoint、Dreamweaver、Authorware、Photoshop、Flash、Premiere以及录音程序等。《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以学习者具有初步计算机应用技能为起点,注重基础性和可操作性。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教材,也可以用于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相关课程和在职教师
培训。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配有相关的媒体素材,需要者可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站(http://cs.hep.com.cn)下载。
编辑推荐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重视教学软件设计理论与课件开发实践结合,以运用工具软件为技术起点,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借鉴了近年来国外比较成熟的教学软件设计理论和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成果,注重可操作性。
目录 第1章 多媒体技术与教育
学习目标
1.1 多媒体技术概述
1.1.1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1.1.2 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媒体元素
1.1.3 多媒体教学应用系统的特点
1.2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
1.2.1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的组成
1.2.2 多媒体计算机硬件
1.2.3 多媒体演示教学设备
1.2.4 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
1.3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1.3.1 网络基础知识
1.3.2 多媒体网络教室
1.3.3 校园网教学系统
1.3.4 因特网教学系统
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1.4.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1.4.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观念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理论基础
1.5.1 学习理论概述
1.5.2 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1.5.3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差异与结合
综合作业
第2章 多媒体教学理论与方法
学习目标
2.1 多媒体课件的类型与应用
2.1.1 课堂演示型
2.1.2 操练与练习型
2.1.3 指导型
2.1.4 超媒体型
2.1.5 模拟型
2.1.6 教学游戏型
2.1.7 问题解决型
2.1.8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评价与选择
2.2 多媒体工具软件作为学习工具
2.2.1 文字处理软件
2.2.2 电子表格软件
2.2.3 图像处理软件
2.2.4 演示软件
2.2.5 多媒体创作软件
2.3 基于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学习
2.3.1 资料检索
2.3.2 专题研究
2.3.3 交流与合作
2.3.4 创建网站
2.4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4.1 分析学习者
2.4.2 陈述教学目标
2.4.3 选择方法、媒体与材料
2.4.4 利用媒体和材料
2.4.5 要求学习者参与
2.4.6 评价和修正
综合作业
第3章 多媒体课件制作概述
学习目标
3.1 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构成
3.1.1 课件导入
3.1.2 学习者控制
3.1.3 信息呈现
3.1.4 提供帮助
3.1.5 课件结束
3.2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模式
3.2.1 设计与开发模式的构成及其特点
3.2.2 设计与开发模式的要素
3.2.3 grit与开发模式的阶段
3.3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的评价项目
3.3.1 学科内容
3.3.2 动机因素
3.3.3 界面
3.3.4.导航
3.3.5 教学属性
3.3.6 隐性特征
综合作业
第4章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过程
学习目标
4.1 计划
4.1.1 确定项目范围
4.1.2 分析学习者特征
4.1.3 明确项目限制条件
4.1.4 制定评价表和项目标准
4.1.5 选择和收集资源
4.1.6 确定课件总体印象
4.2 设计
4.2.1 分析教学内容
4.2.2 确定课件结构
4.2.3 制作课件原型
4.2.4 创作流程图
4.2.5 创作故事板
4.2.6 编写音频和视频素材脚本
4.3 开发
4.3.1 制作多媒体素材
4.3.2 集成多媒体课件
4.3.3 编写使用手册
4.3.4 测试与评价
实践活动
第5章 多媒体课件素材制作
学习目标
5.1 图像素材的采集与制作
5.1.1 数字图像基础知识
5.1.2 图像素材的采集
5.1.3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实践活动二
5.2 二维动画制作
5.2.1 GIF动画的制作
5.2.2 Flash动画的制作
实践活动三
5.3 声音素材的获取与编辑
5.3.1 数字音频基础
5.3.2 声音的采集与处理
5.3.3 数字音频格式的转换
实践活动四
5.4 视频素材的获取与处理
5.4.1 数字视频基础知识
5.4.2 视频卡和视频捕获
5.4.3 视频剪辑与转换
5.4.4 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
实践活动五
第6章 演示型课件制作
学习目标
6.1 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6.1.1 工作界面及文稿建立
6.1.2 编辑与设置
6.2 制作任务的提出
6.2.1 明确制作任务
6.2.2 教学活动设计
6.2.3 范例课件设计
6.3 演示型课件的制作
6.3.1 选择模板与版式
6.3.2 课件页插入素材
6.3.3 设置播放动画
6.3.4 设置课件页切换
6.3.5 设置演示文稿放映方式
实践活动六
第7章 主题学习网站创建
学习目标
7.1 网页制作基础
7.1.1 Internet与WWW
7.1.2 浏览器
7.1.3 网站及主页
7.1.4 HTML.语言
7.1.5 网页制作工具
7.2 Dreamweaver的基本操作
7.2.1.Dreamweaver的工作界面
7.2.2 创建站点及文件
7.2.3 格式化文本
7.3 制作任务的提出
7.3.1 明确制作任务
7.3.2 范例网站设计
7.4 主题学习网站的编制
7.4.1 准备工作
7.4.2 制作图文混排的网页
7.4.3 表格在排版中的应用
7.4.4 布局视图排版
7.4.5 框架的应用
7.4.6 表单的创建
7.4.7 模板的应用
7.4.8 超级链接
7.4.9 创建样式表
7.4.1 0网站的发布
实践活动七
第8章 交互式课件制作
学习目标
8.1 Authorware的基本操作
8.1.1 用户界面
8.1.2 文件操作
8.1.3 图标操作
8.2 制作任务的提出
8.2.1 明确制作任务
8.2.2 范例课件设计
8.3 交互式课件的制作
8.3.1 设计流程线结构
8.3.2 设置交互分支
8.3.3 设置交互特性
8.3.4 添加素材
8.3.5 运动设置
8.3.6 添加函数、变量和表达式
8.3.7 运行调试
8.3.8 文件打包
实践活动八
第9章 学生电子作品创作指导
学习目标
9.1 电子作品创作概述
9.1.1 电子作品的含义
9.1.2 电子作品创作的理论依据
9.1.3 电子作品制作的一般过程
9.2 创作项目的提出
9.2.1 设定教学目标
9.2.2 评估资源、先决技能和背景知识
9.2.3 提供项目指导
9.3 创作小组的建立
9.3.1 小组的性质与类型
9.3.2 影响小组组建的因素
9.3.3 小组成员人数的确定
9.3.4 创建合作小组
9.4 创作活动的指导
9.4.1 准备过程
9.4.2 设计过程
9.4.3 开发过程
9.4.4 总结过程
9.5 电子作品创作的评价
9.5.1 多元评价技术
9.5.2 评价标准
9.5.3 评价策略
9.5.4 评等计分
综合作业
参考文献
……
序言 多媒体课件制作既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和在职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学技能。笔者编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教育提供一本适用面较宽的基础教程。
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环境、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媒体课件的类型和基本构成、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演示型课件的制作、主题学习网站的创建、交互式课件的制作、学生电子作品创作的指导。
本书结合多媒体素材制作和课件开发实例,介绍了流行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PowerPoint、Dreamweaver、Authorware、Photoshop、Flash、Premiere以及录音程序等。
本书重视教学软件设计理论与课件开发实践结合,以运用工具软件为技术起点,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的实际技能和能力。本书借鉴了近年来国外比较成熟的教学软件设计理论和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成果,注重可操作性。
在内容方面,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与条件,系统介绍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模式,提供具体详尽的指导。本书以课件制作的需要为中心,结合课件范例,精讲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的功能与应用技巧,注重基础性、实用性和速效性。
在体例方面,每章有学习目标导向,理论内容配有综合实践作业,软件应用内容配有实践活动任务和评价量规,使教材更便于学生自学。
本书由张军征主编,并执笔第1章的1.1~1.3节、第2章的2.1和2.2节、第3章和第4章;刘志华编写了第1章的1.4和1.5节、第2章的2.4节以及第9章;于文编写了第2章的2.3节和第7章,王丽珍编写了第5章的5.1和5.2节、第6章;黄淑珍编写了第5章的5.3和5.4节、第8章。作者署名按照编写章节顺序排序。
与本书配套的网上教学资源由王丽珍、于文、黄淑珍制作。
本书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教材,也可以用于师范院校学生相关课程和在职教师培训。要求学习者具有初步计算机应用技能。
建议总学时数:54~72,其中理论教学30~36学时,实践教学24~36学时。
本书编写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在此对这些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摘 插图:

设计菜单的注意事项如下:
·菜单的选项应尽可能少而简单,层级菜单的层数要少;
·应用变色、淡化等技术向用户提示菜单项被选择应用的状况;
·菜单应一直保留在屏幕上,全屏菜单可以缩为图标,以便学习者随时选用;
·菜单选项的排列没有顺序关系,不适于强调顺序的控制项目。
·菜单不适于低幼儿童或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的学生。
(3)链接
①链接的功能
链接主要用于导航控制。它的最普遍的形式是“热字”,当鼠标单击有下划线或特定颜色的文字时,显示给用户其他的信息,通常是打开另一个页。链接可以是文字、图标、图像以及图像的一个区域等。
链接在许多方面像按钮。然而按钮有相对一致的样式和位置,可用于任何功能的控制,链接的样式和位置不固定,一般只用作导航。课件中也有做成按钮样式的,在屏幕上有固定位置的链接,可以把它们看做按钮。
链接主要用于超媒体课件,在其他类型的课件中也开始使用。链接的优点是易于使用和非线性导航。它的缺点是往往被学习者忽略,或是把链接与普通文本的下划线等强调方式混淆起来。
②使用链接的要求
·链接应明显,易于识别。用图标或图像作链接时,应有提示;
·避免文本链接与文本强调的混淆;
·链接的样式应有“激活”、“访问”、“已访问”等变化,变化的样式应遵循通常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