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异类:从北京到纽约

2010-03-30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页码:29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36056732 ·条形码:9787536056732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异类:从北京到纽约 去商家看看
异类:从北京到纽约 去商家看看

 异类:从北京到纽约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页码:29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36056732
·条形码:97875360567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落英文丛

内容简介 《异类:从北京到纽约》内容包括黄河的随笔、社工手记和书简。她的文章,初读时有一种新异的感觉:大气、通脱、辛辣,即使从书卷子出发,最终仍然回到现实中去。单看文字,实在很难想见作者是一位女性。本册书中选取了这也是生活、喝茶、再谈喝茶、隐士、异类、母与子、奥斯汀、君子小人之类、谈恩仇、中西文化与宗教等。
作者简介 黄河,女,1954年生。1979年入北京大学第一分校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在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工作。1985年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其后任《法制日报》编辑、记者。
1996年移民纽约。2001年毕业于纽约大学社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其间,在为老人服务的护理机构任协调员;为智力残疾人服务的机构任个案管理员。2002年进入纽约市立牙买加医院精神科工作,任ICM(Intensive Case Management)特别个案管理员,后转入艾姆赫斯特医院精神科住院部任社工。2006年9月22日因胰腺癌病故,时年52岁。
著有随笔集《人淡酒浓》等。
媒体推荐 黄河诞生在新中国,成熟于“大革命”。熟悉中国国情和民心。……心中忧戚,流淌于字里行间,汇成异样的清泉。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同胞异胞,或将有会心吧。
  ——王得后
除了她的学识、才华及其结晶——那些文如其人的作品之外,她最与众不同之处,是她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一种东西——高纯度的真诚。
  ——常少扬
称黄河为作家、文士,不免侮辱她了。她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又是大写的人。现在我才知道,做一个真正的人,比做一个名作家,或被社会分派的别的什么角色要紧得多,也难得多。
  ——林贤治
编辑推荐 《异类:从北京到纽约》:落英文丛
目录

随笔
这也是生活
喝茶
再谈喝茶
隐士
再说隐士
无言独上西楼
书生与书生气
也说“正邪笔”
说梦
热闹的狗与寂寞的人
水月庵的风月案掀翻了谁?
从理想到梦魇
魔鬼与天使

随笔二
异类
失语
D的人生财富
埃斯特
罚单“上访”记
我的乡居之梦

社工手记
引言
母与子
奥斯汀
约翰和他的母亲
临时译员
杰和他的家人
台湾女孩儿简

书简
新儒家及其他
君子小人之类
谈恩仇
中西文化与宗教
进入误区
人生哲学或思想
“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不是乐观主义者
思想与文风
孤独感
作为一个移民的感受
美国的义工
需要有一点积极的态度
中国人的劣根性
犹太人与宗教
王小波及荒诞感
名人与大众
文化背景比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大
新移民
国内来的人
在美国学文科
羡慕埃斯特
关于幸福
教育与人类劣根性
人生的悖论
美国的党争
美国的商业文化
美国人和中国人不一样
民族情结
制度与人
一位老人
好人和坏人
从教育片说开去
中美教育的差异
三起案件
KKK示威与反示威
工作和做梦
枪支在美国也是一种文化
国民素质与教育
美国与欧洲
走极端
谈教育
读书与求职
关于人生
人永远生活在悖论之中
教育和孩子的成长
……
序言 黄河病故已经两年了
为她编好一个文集,内心的隐痛未曾因此稍减。在我的同代人,或是比我年轻的一代人中,恐怕很难再遇到像她这样优异的人物了。我说优异,才华、思想都在其次,最可贵的是品格。从小沦为“异类”,在并不算长的生命途中,经历了那么多的歧视、恫吓、大大小小的打击,不但不曾摧毁她的心智,反而变得更为健全。她那么真诚地爱人类,爱那些相识和不相识的人,关注他们,信任他们,同情其中的弱小者;——虽然,对险恶的社会仍然保持着受伤之后的警觉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和邵燕祥先生合编《散文与人》,黄河是丛刊的作者之一。
她的文章,最早是经王得后先生转来的,记得初读时有一种新异的感觉:大气、通脱、辛辣,即使从书卷子出发,最终仍然回到现实中去。单看文字,实在很难想见作者是一位女性。发稿后,径直向她约稿,随后寄来的稿子是关于南美“人民教”集体自杀惨案的,也很好,照发了。接着,我收到她寄赠的一个集子。其中有些文章,好像多少带点雅士文人的气息,但是整体看来,仍然是大气、通脱、辛辣,有着灼人的现实感
大约是1996年吧,我在编辑部里接到黄河从宾馆打来的电话,说是到了广州办理移民签证手续,约我前去会会面。见到的黄河果然是书上的黄河。三十多岁,印象中像是留着短辫,健壮,微胖,脸上红扑扑的。她的大姐坐在她的旁侧,显得清瘦多了
黄河虽非朋友,然而,对于她的去国,当时心里还是有点不舍。我觉得,像这样富有头脑的写作者,在中国实在太少了,应当把根留住的。这种过于看重知识分子责任的想法,想来多少有点迂腐;对于生命个体来说,自由的生存毕竟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不过,黄河本人对于移民的要求似乎并不强烈,从后来的书信看,倒是出于她已到美国的父亲的发动。她坦言,国外生活对她来说未必很合适,将来可能还是要回到国内来
谈话倒没有惜别的气氛,自始至终谈笑着,显得很愉快。具体内容不大记得,大约谈得较多的还是知识界的状况,包括写作、出版之类。临末,她送我出来,我打趣说:“你嫁一个百万富翁吧,或者嫁一个海盗也好,然后找机会把钱运回来,——那时,我们就可以放手做出版了!
“哪一个没出息的富豪会娶我啊?哈哈!
朗朗的笑声,至今记起来依然那么真切
出国之后,黄河先后给我寄来几封信,通过几回电话。
在唯一的一次见面中,我曾向她透露过打算译介国外人文方面的新书,托她留意及此,并设法相应解决版权问题。其实,当初不过说说而已,我知道版权的事务极繁难,不容易弄的。
文摘 然而,我还有点与鲁迅先生不同的意见。自古以来,渔夫、樵子或者农父,的确都是我们不知道姓名,不知事迹的人,但历来并不被视为隐士。人就这么怪。能种地,肯种地,而且种得很好,给我们提供粮食的农民,自古以来要看他不起。能读书、作文章或者为官为宦的,却偏不读书作文章为官为宦而去种地,哪怕水平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者隐居起来白吃饭,登时就成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隐士了。但是这种看法也不能说全没道理。有资格做官而不做,当然跟没资格做不得官的结果是一样,可出发点是多少有些区别的。而且谁也不敢说渔夫樵子农父如果有机会做官的话,是否就一定不做。看那“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之辈,很有些以前是渔夫农父之辈的,就可以证明,更不用说刘邦、朱元璋了。
如果要依不知名方为真隐士的严格的标准,陶渊明、孟浩然都够不上真正的隐士,真正的隐士既不知名就没法证明。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说,没法证明的东西,你就不能说他真正存在,至多只能假说。最后弄到连真隐士是否存在都成了问题。
但是不论我们是否承认有真正的隐士,总有一类人曾经或者比较长久的住在山林中,采取与世无争或者少争的态度。抛开那些把归隐当成“终南捷径”的人,真不想做官的人,大多是厌倦于官场的龌龊卑污或者为了全身远祸。苏轼在乌台诗案被捕时,曾说一个故事给家人:宋真宗时寻访隐士,杨朴不愿做官,说自己也不会做诗,他被征召,妻子送行时做了一首诗:“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还很知趣,听后大笑,放归山林。但是乌台诗案了结之后呢,苏轼还是不忍弃君父百姓而隐居的。所以知是一回事,行却是另一回事,从来难统一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