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48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 ·ISBN:7300053483 ·条形码:97873000534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 |
 |
|
 |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48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
·ISBN:7300053483
·条形码:97873000534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第一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在书中,作者第一次以文本学的深度解读模式批判性地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本卷分别解读了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弗罗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和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等重要论著。
作者简介 张异宾(笔名张一兵),男,1956年生于南京。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代表性论著有:《问题式、症候阅读和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张一兵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媒体推荐 序
自1982年徐崇温先生第一次引进“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至今,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坎坷历程,毋庸置疑,20世纪80年代的这次引进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来说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学术视域拓展。尽管在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使用上至今还存有异议,但由该辞条所导引出来的相对确定的研究范围,的确已客观地开拓出一片全新的问题域。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的这一延展,不但改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狭隘性,更对其学术含量的提高和理论创新的可能性空间之开拓,起了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内在驱动作用。
但是,当我们冷静地返观20余年来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中形成的研究成果时,不难发现这些成果的主体大都停留在翻译和人头式总体评述的水平上。并且,虽然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截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主要经典文本都已被译成中文①,但从它们所涉及的领域来看,依然主要集中于哲学、文化、美学、心理学等有限的领域,而诸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倾向于实证科学的学科则成为我们眼前一个很大的盲点(当然,在更近一些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部分地弥补了这个缺陷)。可见,当前我们的研究在广度上仍凸显不足,前方尚存大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特别是对自20世纪末以来这一思潮的最新发展,我们未能形成必要的理论定位。直言不讳地说,相对于国外相同的研究领域,上述缺陷已令我辈汗颜,它们仿佛完形缺口般向我们展示着两个最重要的研究前景:即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全新研究范式的建构。
首先,回顾自《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判》出版以来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的研读水平大都停留在资料性的评述阶段,即便已涉足一定的专题性研究,也远未达到精耕细作的深度。触目可见的是众多二手资料的观点转述,再冠以“主义”的大帽子,惟独缺乏以驾驭性的哲学话语真正进入言说者语境的深入研究。我曾经坦陈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始终未曾认真面对过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精心解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自己心中无底,如何能妄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前提首先应是批判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精心解读(即我所谓的“回到马克思”),缺乏了这一基本的内功,任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评论或断言难免不背上“非法”或“意识形态”的罪名,理论研究的无根性便由此而来。原因之二在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流派多是将马克思与现当代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学文化思潮嫁接起来,从而建构出种种在现代资产阶级学术主流之外的激进主义反抗话语。尤为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自己就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某一流派的思想大师,他们据以重释马克思的认知构架本身就是一种原创性的哲学话语,比如青年卢卡奇在走向马克思之前所持有的席美尔的生命美学、韦伯的社会学、萨特早期的存在主义、梅洛一庞蒂早期的现象学、弗罗姆和马尔库塞的精神分析学以及阿多诺的无调音乐理论等。在尚未深刻透视和洞悉这些作为解读构架而存在的哲学文化视域的情况下,试图准确把握论说对象的深层“问题式”(亦即我们对其盖棺定论的“主义”说)无疑是徒劳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以完成对批判对象的深层理论框架的真正解构?况且,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掀起的数次翻译大潮中,我们已陆续引入了大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献,但由于现实的历史和地域原因,我们仍然无法直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曾经直接在场的特定历史语境。这种历史支援性背景的缺失,在第三层意义上使国内学界的研究丧失了其本当具备的特殊话语和言说语境。因而,当前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重要问题是回过头来、重新面对我们一度自以为在手了的文本和人物,建构特定的历史语境,真正找出其理论逻辑和主旨的“症候”所在,方能在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的深耕细作。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第一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在书中,作者第一次以文本学的深度解读模式批判性地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本卷分别解读了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弗罗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和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等重要论著。
目录 第一章 哲学本体的历史性重构——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解读
第一节 青年卢卡奇的哲学逻辑构架
第二节 青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第三节 革命的辩证法与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节 总体性规定的逻辑张力
第五节 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
……
文摘 书摘
权且让我们用一种简洁一些的表述来言说,青年卢卡奇并未弄清在商品交换中,马克思言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如何历史地颠倒的,但却异常大胆地直接套用了马克思的物化(物役性)观点,当他将对资本主义物化批判的全部愤怒一古脑地倾泻在可计算性的量化过程之上时,他的物化逻辑实际上恰恰来自于韦伯,可又正好颠倒了韦伯。帕金森认为,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依从了席美尔的《货币的哲学》,我对此持有异议。因为,与关注质性价值前台的技术物化层面不同,席美尔是典型的关系本体论,他所聚焦的货币物化关系是其五个性、无特质和互换夷平性。换句话说,青年卢卡奇的所谓物化,描述的不是马克思面对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市场交换中的社会关系的颠倒状况,而是韦伯所描述的从泰勒制以来的20世纪工业文明对象化技术进程中的合理化(量化的可计算的标准化进程)。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语境。琼斯就将青年卢卡奇思想中的韦伯的合理化逻辑,直接误认为马克思的物化理论。我认为,青年卢卡奇物化理论中存在着的双重逻辑导致了一种理论悖结:表面语义上的马克思意义上商品结构(生产关系)之上的物化与深层逻辑规定的韦伯意义上生产过程(技术)的物化。
至此,我们就获得了一种重要的逻辑参照系:黑格尔认为主体(本体)对象化的物化与异化是同体的,所以他对其持既肯定又否定的复杂态度。青年马克思在生产过程中分离了这二者,肯定对象化是进步,否定异化。之后,马克思又区分出物化的两种状态,肯定生产对象化的物化,否定市场交换中产生的物役性的关系物化和更深一层的异化。最后,韦伯也分离了对象化和异化,在他那里,只有流水线上生产进程可计算的对象化,而与主体价值相关的异化被根本祛魅了。到了青年卢卡奇,又回到了黑格尔式的同一,生产的对象化就是物化(物役性)。于是,这种物化具有了本体的意味,并且没有了肯定,只有否定。青年卢卡奇将韦伯的化与马克思的物化混同起来。在理论逻辑上,青年卢卡奇的讨论有其深刻之处,但却也是混乱的。下面,我将通过文本解析指认这一点。
2.青年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虚假关联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可能是《历史与阶级意识》文集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于1922年最后完成,也是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该文分为三个部分:一、物化现象;二、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三、无产阶级的立场。我们这里主要分析讨论物化问题的第一部分。
如前所述,青年卢卡奇在未能读到马克思《1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