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地图的发现(续)

2010-03-30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8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108029359/9787108029355 ·条形码:9787108029355 ·版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地图的发现(续) 去商家看看
地图的发现(续) 去商家看看

 地图的发现(续)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8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108029359/9787108029355
·条形码:97871080293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地图的发现》(续)继续“以随笔方式,散乱而且随意地述说着搜藏地图者在地图上所发现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信息”,涉及的古今中外的图面要广一点,附图也多一点,后面一组关于老北京天桥、菜市口、阜成门、西直门、西单、景山等等的地图文字可能更有意思。
作者简介 作者是一个资深媒体人,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杂志以及几家财经媒体任高级职务。地图收藏是其业余爱好,从军营到传媒几十年不辍,已经收藏了几千张(册)各类地图,尤以各个年代的军用地图为主。
近年来,作者撰写了一批与地图有关的随笔,2006年结集出版了《地图的发现》一书,受到广泛好评,并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本书是其续集,除了继续以图证史、循史考图,还以一套完整的北京地图展开了一束老北京的故事。于咫尺间引出的故事颇为有趣,展示的老地图也更加丰富。如果读了本书仍不满足的读者还可以上他的博客看看(h{lp://yangIang.bIshe.com/)。
编辑推荐 《地图的发现》(续)通过地图来写历史,写军事,写人,写事,写情。笑谈中有考据,风趣中见严谨。文中展示了“老北京的胡同地图”,分析了北京城内为什么没有河,考证了中印边界问题,荆轲刺秦时手持的地图,日军侵华的军用地图、苏德战争的地图、粟裕指挥孟良崮战役时用的地图……既长知识,又有趣味。因为配以若干珍贵的地图图片,“地图是历史和现实的影子,通过它,我们得到的是微观然而生动的历史。有了这些碎片,那些宏大叙述才是完整和真切的”。作为资深媒体人的杨浪,业余爱好就是收藏和研究地图,目前藏图五千余幅。《地图的发现》亦有收藏价值。
目录
自序
图说
那条谈恋爱的小河现在流淌到哪里了?
“万一打散,就凭着它走回云南!”
我和夏时制的几次“交手”
进入欧洲
发现第戎军用机场
77年前的《西北东北铁路建设图》
这张图俺也有!
一幅重要的颐和园地图
“竹铭”旧藏颐和园导游图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说说青藏铁路地图
铁列克提遗恨,为龙将军一辩
“大庆”何时出现在地图上?
你知道香山“梅字石”吗?
中国人对彬马那刻骨铭心
迁都问题
毋忘在莒
球星、球场与球市
菲利普·帕特里西欧的惊险飞行
世上本来没有地图
各取所需
“最”不能言
图考
寻找“龚教官”
--民国初年陆军大学的军事地理教有
关于近代西藏地图
空战疑云
图史
张学良赠周恩来地图集的下落
理解一部图集的过程
用“谎言”来保卫胜利
“文革”中北京街道的更名
耐人寻味的《太原市城防工事图》
图说长白山天池是谁的
图事
兜二斤白面,回家去了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一:天桥
名人荟萃地,史实沉吟中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二:菜市口
“雏形”是什么形?看看这里就是了!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三:阜成门
老刘家的坟地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四:西直门
承载我童年的地方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五:德胜门
想起了《三联生活周刊》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六:安定门
“鬼街”上的苏修特务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七:东直门
记忆里的海运仓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八:朝阳门
“你见过吗?”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九:建国门
50年前的“心脏”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十:天安门
怀旧是有仪式的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十一:西单
“怀旧?噢,进来吧!”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十二:复兴门
童年乐园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十三:景山
穿云入坞寻游伴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十四:西四
永定门的尴尬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十五:永定门
最是城南说旧事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十六:右安门
“闲将往事思量过”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十七:.左安门
“除却京师到处无”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十八:广渠门
百年车站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十九:广安门车站
城门是干什么用的?
--半个世纪前的北京之二十:广安门
图片索引
……
序言 此刻,你视线所及的文字是我自己写的序。
我估计正在读它的你多半是读过上一本《地图的发现》的,或许因为对上一本的印象,你现在翻开了这一本。不过无论是否看过那本同名的书,我希望读者知道这一本不过是那一本延伸,以后如果再有第三本的时候,索性叫做《地图的发现·再续》罢了。
就像我在买书之前,总喜欢翻一翻关于它的介绍,这篇短文需要完成两个功能:对本书内容的简单介绍和对这本书的自我评价。
至于前者,我想告诉您这是一本与地图有关的书,不过不是那种“规范”的地理书。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教授说它“以随笔方式,散乱而且随意地述说着搜藏地图者在地图上所发现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信息”,大抵就是这样了。比起上一本来,这本的文字不一定比上一本强,但涉及到的古今中外的地图面要广一点,附的图也多一点,后面那一组关于50年前老北京地图的文字可能也有些意思。如果您对老地图有些兴趣,也想听听故事,就不妨继续往下读;要是有什么很正经的需求,比如写论文什么的,就可以放下了。
上一本《地图的发现》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图书馆评选的“文津奖”。评委会说“这本小书,由抽象、枯燥的地图中读出了历史长河中大大小小的故事,读出了咫尺天地中的无限想象空间。”在每年几百部学术类新书的评选中中了个“彩”,这多少可以算作对于本书的社会评价吧。
其实这个奖得的很意外,我不能假装矜持地好像对得奖无动于衷,自己捋一捋大概情况是这样的:我是一个职业媒体工作者,对于近现代历史有些兴趣,更关注原始文献,由此也会写点文章。我又是一个地图收藏爱好者,这些年琢磨出一条读历史、特别是读军史、战史的门道是比着文字把地图读通。于是,尽管在史学规范训练上很差着一截,好在有大量的地图原件,尤其是老地图,可以作为读史时的把玩;尽管在收藏的珍本、善本上远不如某些同好藏家,可是我没闲着,对着地图,把看出来的故事不断地写下来;尽管不是散文随笔写作的墨客文人,架不住我只好这一口,就写这一路。就这么一不留神,出了本书,撞了个奖。说到底,收藏地图就是一个“玩儿”,不过没有“丧志”而已。
笔者的那点小小志向是在历史缝隙里的,地图无非一个载体。做了一辈子新闻,知道今天是过去的延续,而“过去”不仅是一种宏大叙事,更是一堆可触摸的碎片。如果您关注这个叫做“杨浪”的人的文字,你会越来越发现,他以一种新闻式的文字,汇入那个可称作“非虚构”的文体,而且会一直写下去。
我的自我评价结束,欢迎你继续读我。
文摘 插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