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教辅 >

有效教学

2010-03-30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61770413/9787561770412 ·条形码:9787561770412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有效教学 去商家看看
有效教学 去商家看看

 有效教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61770413/9787561770412
·条形码:97875617704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新教材

内容简介 《有效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有效教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big idea),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有效教学》的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来呈现: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第一单元,为了使你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作者首先从各种教学活动的现象入手,分析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再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语义上分析教学的规定性定义,然后总结了至今以来关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路径或成果,特别是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第二单元,为了接近老师的教学经验,作者把教学活动相对地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块内容来探讨。教学准备着重讨论了基于课程标准/目标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部分是基于分析的需要,将老师在课堂中所发生的所有行为分解成教学(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与管理两类来探讨;教学评价着重讨论了当前评价领域的最新发展——评价文化,即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以及基于合作、技术与研究的课堂教学评价。第三单元,为了让你理解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好、更有意思,作者探讨了教师、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让你正确理解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的真正涵义,以及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路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导与专家引领。
作者简介 崔允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出版物有《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课程·良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二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和原理、策略与研究》(第二主编)、《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丛书》、《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丛书》等。近年主要研究工作是参与设计并推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承担教育部课程改革重大课题“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以及华夏基金会资助项目“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研究”等。
编辑推荐 《有效教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致学习者
——致教师教育者
第一单元 什么是教学
第1章 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1节 教学活动的现象分析
第2节 教学的语义演变
第3节 教学理论的范畴
第2章 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1节 教学理论的形成
第2节 教学理论的发展
第3节 教学理论的流派
第4节 教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3章 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1节 教师与学生
第2节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第3节 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
第4节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第二单元 怎样教得有效
第4章 教学准备
第1节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第2节 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
第3节 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第4节 编写课程教学方案
第5章 主要教学行为
第1节 呈示行为
第2节 对话行为
第3节 指导行为
第6章 辅助教学行为
第1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2节 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
第3节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
第4节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第7章 课堂管理行为
第1节 课堂问题行为及其成因
第2节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第3节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
第8章 教学评价
第1节 从考试文化走向评价文化
第2节 学业成就的评价
第3节 课堂教学的评价

第三单元 怎样教得更好
第9章 教师、教学和研究
第1节 研究是一种态度
第2节 教师即研究者
第3节 教学即研究
第4节 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规范
第10章 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
第1节 自我反思
第2节 同伴互导
第3节 专家引领
……
序言 25年前,美丽的西子湖畔,一个小教室里。21位学生静静地坐着,教授认真地讲授着他自己参与编写的《教学论》内容。学生们只是记着教授讲的内容,抄着黑板上的条条框框,印象中好像都是些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之类的。学期结束时,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课上讲的、笔记上有的内容。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学生。
18年前,我有了机会给本科生上这门课,尽管用的是另一本教材,但基本上还是重复我老师的做法,只是在方式上添加了点笑话、幽默、案例之类的“糖衣”而已。
10年前,我将几年来准备的讲稿与一帮博士生们分享,大家一起修改,利用施良方教授的一个课题的机会,出版了《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1999年)一书。承蒙大家的厚爱,该书发行了近15万册。出版社多次催促我修订,结果都没有如愿。但我还是为这次修订思考了三年。其间我想过的主要问题有:
——当初我上这门课程的时候,我没有觉得原先在该门课程中学的东西与我的教学有多大关系。那么,我现在要写这样一本书,怎么能够写得与你今后的工作有关呢?能够帮助你解决你将要面对或已经面对的一些问题呢?
——21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的话语首先是课程话语。那么,如何将教学置于课程话语下讨论?不至于让课程与教学当作两张皮而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还有,将教学置于课程话语下思考的意义又何在呢?
——有关教学论课程应该给予学习者什么?是记住几条规律、原则或几种方法吗?以我自己的经历证明,答案是否定的。那又该是什么呢?好几本《经济学原理》都说能使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那么教学论是否也可以做到呢?
秉承前期的思考,在完成并递交《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之际,我忽然有了修订此书的冲动和开拓创新的勇气——如何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师教育新教材,于是我又重组一个团队来编写这本赋予了新生的书。
文摘 插图:


第一单元什么是教学
第2节教学的语义演变
三、教学的规定性定义
在古今中外的“教学”世界里走了一遭,你是不是对“教学”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框架性的了解呢?那么通过上述从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对“教学”一词的词源及语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给“教学”下一个规定性的定义呢?
理论的发展需要科学语言。每一种科学研究领域,在开始时都有一些最初的观察和经验,并在向前发展中不断地从日常语言中借用一些词语。如物理学中的“功”、“力”“马力”等都有精确的定义,概念化程度较高。但是,力学在定义这些词之前,它们都有一个概念化的进程,也就是从日常语言上升为科学语言的渐进的过程。现在我们无法从它们的日常用法中引申出其力学上的含义。
汉语“教学”一词的发展,主要是语义本身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教学的前提条件不同或外部某种思想的传播与介入,使得部分有识之士抛弃原有的语义,去寻找一种新的语义。从语义本身来看,都可归结为描述性定义,词义不是十分清晰,概念的内涵、外延都没有明确的范围,比较接近日常语言,抽象程度不高。英语teach一词的演变主要是人们界定的方式不同。从语义来看,后面四种的定义都可归为规定性定义,概念的内涵、外延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并尝试用公式来描述,比较接近科学语言。。我国的教学理论要进一步发展,不能停留在日常语言的描述性定义上,需要一种精确的、不易产生歧义的规定性定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