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农林 >

农作物概论

2010-03-29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360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 ·ISBN:7810666894 ·条形码:97878106668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农作物概论 去商家看看
农作物概论 去商家看看

 农作物概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360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
·ISBN:7810666894
·条形码:97878106668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农作物概论》着重介绍作物及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内容涵盖了作物生产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栽培作物类型及其分布和生产情况、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合理使用、作物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农业新技术如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应用、主要作物的产量品质形成特点与调控技术,北方主要作物的高产优质栽培模式等。
编辑推荐 《农作物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作物和作物生产
二、作物的分类与分布
三、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划

第二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一、作物生长与发育
二、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形成
三、作物源库关系与产量
四、作物群体的生长发育动态与产量

第三章 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长发育
一、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因素及其调节
二、作物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关系
三、处理作物和生态环境关系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作物品种改良与良种繁育
一、品种改良与良种合理使用
二、引种规律与注意事项
三、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四、良种的繁育与推广
五、种子质量与种子生产标准化

第五章 作物的种植制度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种植制度
二、作物布局
三、种植方式与作物生产
四、我国种植业结构发展趋势

第六章 土壤耕作与培肥
一、土壤耕作的作用和意义
二、土壤耕作的类型
三、土壤培肥
四、土壤健康管理与环境保护

第七章 作物生产的化学控制技术
一、作物化学控制的概念、技术原理及技术模式
二、作物化学控制的增产、增效潜力
三、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范围
四、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八章 作物安全生产与标准化
一、作物安全生产的概念与内涵
二、作物生产标准化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我国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

第九章 麦类作物生产及小麦栽培技术
一、麦类作物及其栽培利用
二、小麦的起源、分类及生产分区
三、小麦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四、小麦产量构成特点及其调控途径
五、小麦生产主要环节及栽培技术
六、我国北方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模式

第十章 稻类作物栽培技术
一、稻类作物及其栽培利用
二、栽培稻的起源、分类及生产分区
三、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
四、水稻育秧技术(移栽稻)
五、水稻大田栽培技术
六、高产稻田主要种植模式

第十一章 玉米栽培技术
一、玉米起源、分布及生产利用
二、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
三、玉米产量品质形成及其调控途径
四、玉米生产主要环节及栽培措施
五、玉米高产高效主要栽培模式

第十二章 棉花栽培技术
一、棉花的起源、分类及生产分区
二、棉花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三、环境条件与棉花产量、品质的关系
四、棉花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调控技术
五、我国棉田的种植制度及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的主要技术途径
六、新技术在棉花优质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薯类作物及甘薯栽培技术
一、薯类作物及其栽培利用
二、甘薯、马铃薯的起源、分布及生产分区
三、甘薯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四、甘薯育苗技术
五、甘薯大田生产主要环节及其栽培措施
六、甘薯的贮藏
七、马铃薯的生育特点与栽培要点

第十四章 食用豆类及大豆栽培技术
一、食用豆类作物及其栽培利用
二、大豆的栽培技术

第十五章 油料作物及油菜栽培技术
一、油料作物及其栽培利用
二、我国油菜的起源、类型和生产分区
三、油菜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四、环境条件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五、油菜生产主要环节及栽培措施
六、油菜高产优质主要栽培模式
七、花生的生育特点与栽培要点
参考文献
……
序言 本教材是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04-13项目研究成果。
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系统的核心和基础。作物产品为人类生存提供最基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还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饲料、为工业提供加工原料。了解作物及作物生产过程,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对提高作物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种植效益,保护环境和实现农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高效作物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及其相关理论与技术。在作物生产过程中,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和品质形成是核心,生态环境条件和生产经济条件是前提,作物栽培管理措施是保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作物品种遗传潜力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品种遗传潜力的发挥依赖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和相应的耕作栽培和管理技术。通过农艺措施,可以协调作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补偿或部分替代环境资源的不足,使作物的潜力充分发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有机的统一,提高作物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则对作物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本书着重介绍作物及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内容涵盖了作物生产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栽培作物类型及其分布和生产情况、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合理使用、作物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农业新技术如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应用、主要作物的产量品质形成特点与调控技术,北方主要作物的高产优质栽培模式等。本书是专为农学相近专业(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业气象等)学生设计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农学和其他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农业科研、教育、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文摘 插图:


(三)作物的分布
作物种类繁多,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但不同国家和地区栽培种植的作物种类及面积各不相同。作物在世界各地分布与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特点、社会经济条件及人类生产活动密切有关。作物分布受多种因素制约,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新品种的育成,作物分布也会发生变化。如过去玉米食用,现在作饲用,而且随着新品种的育成,玉米的分布也扩大了;小麦现在也有冬麦北移的趋势。
1.麦类作物
属喜冷凉作物,既可秋播,也可春播。能利用晚秋至早春其他喜温作物所不能利用的光热资源,栽培面积遍布各大洲。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中国、印度、加拿大、西欧诸国、土耳其等。澳大利亚和阿根廷也是小麦生产国。黑麦与燕麦比小麦更具耐寒性,主要种植在气候冷凉地区。
我国南北均有小麦种植,但其分布主要集中在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北方冬麦区,面积占全国的1/3以上。长城以北,六盘山、岷山、大雪山以西主要为春麦区。淮河以南为南方冬麦区,由于其湿度大,产量不如双季稻高,种植面积较小。
2.水稻
水稻是喜温作物,生长期间要求较多的热量和水分,因此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水多、温度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占世界水稻面积的90%以上。巴西、美国、意大利、埃及等国也有少量水稻种植。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