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医学 >

悬壶外谈:医学与身体的历史表达

2010-03-29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806788565/9787806788561 ·条形码:978780678856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悬壶外谈:医学与身体的历史表达 去商家看看
悬壶外谈:医学与身体的历史表达 去商家看看

 悬壶外谈:医学与身体的历史表达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806788565/9787806788561
·条形码:97878067885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中医中药进行深入考察与体悟之后创作的系列文化散文集结。其中涉及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治疗等许多常识,但又不仅仅局限在对传统医学作知识性传播,而是渗透着对中国人长期的生命和生存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目标的积极反思。书中附有金陵画家汤国精心制作的插图12幅。
本书是作家、评论家费振钟对中医中药进行深入考察与体悟之后创作的系列文化散文的结集。全书收录了41篇文章本书谈的是他自幼随“悬壶济世”的祖父读药典、学医理的一些回想。其中虽涉及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治疗的许多有关常识,又不仅仅局限在对传统医学作知识性传播,而是渗透着对中国人长期的生命和生存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目标的积极反思,以及对某些现实社会生活现状的严肃质疑,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费振钟 1958年生于江苏兴化,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多年从事文学理论和思想文化研究,以及散文随笔写作,《堕落时代》以外,另有著作《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悬壶外谈》、《黑白江南》、《古典的阳光》、《为什么需要狐狸》等。
目录
初版序言
二版序言
本草
毒手药王
由李时珍到吴其浚
药引
丝瓜忌
《诗经》里的药
萝卜生姜老兄弟
药名的文学意义
民间方
海上方
关于黄精
话说宋朝的粥
谈“吃什么补什么”
穷人的药与富人的药
孝子的根据
奇方琐谈
医与意
唐朝人的怪病
苏东坡的眼病
脚气病说
雅病
读《黄帝内经》短札
一片迷茫看医派
纷纷乱世说名医
扁鹊考
张仲景考
抱朴子和陶隐居
孙真人考
葛乾孙与吴中医学
洄溪老人
关于傅青主
《桔梗谣》、汉医与《古书医言》
孔子为什么不敢吃药?
经脉与解剖术
杂说医官制度
赤脚医生
月令、风俗、药事
我们家的诊所
老处方
药器小识
附篇:论养生
……
序言   本书1998年以《悬壶外谈》为名首版,现在由上海书店出版社重版,就像当日写作时一样高兴。首先我要说,这本书关涉到我自己的生活背景与个人性情,那些有关中国医学的文化记忆之中,贯注着我的个人情绪,值得我珍视和保存。同时我还要说,八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这本文化随谈起初虽非刻意为之,但它在医学人类学的意义上,显然更接近对人的身体的历史描述和解说。中国医学在发轫之初,就内在地表达了对身体的体验、理解和思考,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人长期的生命和生存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目标。曾经的情况是,中国人从一出生,就活在中国医学的理念和氛围中。当我们重新回顾往昔,我确信中国医学史作为身体的历史,仍然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经历。我们身体的声音及其意义,记录在中国医学之中,无论它在知识和技艺后面是多么混乱芜杂,都无法更改,更无法清除。
文摘 本草
我小时候跟祖父生活在一起。祖父是个乡村中医,他的诊病几案上常常放着一摞线装的中医书籍。那时我才七八岁,还不知事,只是觉得这些发黄了的书与我们学生课本不一样,有点好奇,忍不住乱翻。有一回翻到《本草纲目》,就问祖父这是什么书,怎么画了这么多草、这么多花,还有鱼、乌龟和石头?祖父说,这是本药物书,书里记的都是可以治病的药,药橱里装的药,这本书里都有。那它怎么叫本草呢?祖父又讲“本草”两个字的意思,但听起来就似懂非懂了。倒是祖父讲到神农的故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无端觉得,这个被称为中国医药之祖的传说人物,差不多也就像我祖父这样,是个留着一撮山羊胡子的老头儿,只不过嘴边咬了一根碧绿绿的药草。我记得,有几种医籍的底页上,似乎就印着这样的神农画像。
稍长后,因为没有其他的书读,就读医书,其中读得最有味的要算那部《本草纲目》了。不过,我并没有把它当药物学著作来读,我的兴趣只在它的植物知识。从《本草纲目》中,我知道了不少平常看不到的奇花异草,这些生长在深山大泽、异地他乡的花草,虽然只是文字图画,但似乎总让我产生那种对于色彩和气味的感官愉悦。尤其是这些在另外一个空间里的植物,给我一种古老的感受和博物情怀:它们离我很远,是在过去了的时间里生长着的,我因为无法触摸到它们,而暗暗生出一些莫名的惆怅。这样的心情,与读药物著作就更没有什么关系了。我想,后来我没有能够承接家传,做一个中医,其中的微妙原因也许就在这里面。
最近读史传、神话一类的书,从《淮南子》中间看到“神农尝百草一日七十毒”的记载,时间相隔三十多年,却又引起了对“本草”的兴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