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小说 >

羞耻

2010-03-29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214056089/9787214056085 ·条形码:978721405608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羞耻 去商家看看
羞耻 去商家看看

 羞耻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214056089/9787214056085
·条形码:97872140560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羞耻》于1983年出版。小说明显地影射了巴基斯坦动荡不安的近代史。书中人物影射两位主要政治人物:布托及齐亚哈克。这是一部充满讽刺、揶揄与怪诞的小说。
作者以复杂的人物与虚实交错的情节,铺陈了一部似真似假的历史闹剧。故事环绕哈拉帕及海德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展开:伊斯坎德?哈拉帕40岁时,放弃荒淫生活,成为“不完全的”巴基斯坦的平民总理。拉查?海德,军人,受伊斯坎德提携成为高级将领。伊斯坎德相信他不会制造麻烦,后来却在一场政变中被海德推翻。为报复伊斯坎德对他的羞辱,海德把伊斯坎德处死。
奥马尔?沙克尔是书中另一主要人物,是环绕着“权力中心”的边缘人物。他出生离奇,由3位姐妹共生,由这3个母亲共养,自小住在门禁森严的沙克尔大屋里。后来他逃离大屋,日后成为杰出医生,但也放荡不羁,不知羞耻。他起初是伊斯坎德的跟班,一起过着淫乱的生活,后来成为海德的女婿,政变失败后被处死。
  小说围绕“非理性的宗教和政治暴力是导致社会的羞耻以及无耻的根源”这一主题展开,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艺术、语言、政治及宗教,描写一个现代国家的创建及其失败的过程。笔触轻快而又稳健,深入人与非人的领域,探索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疯狂、纯真与残酷;文体雄辩而又繁复,写出了一则充满野心、饱含讽刺的现代寓言,令人感到可笑的同时也感到恐怖。
  本书曾获法国年度最佳外语书籍奖。
作者简介 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于1947年生于印度孟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父是一位乌尔都语诗人,父亲则是剑桥大学商业系的毕业生。14岁时,他被送到英国的格拉比学校读书。1964年他的父亲搬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居住,那时候正值印巴战争。拉什迪继续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求学,攻读历史。 复杂的宗教、文化和社会背景,注定了他对“历史”、“政治”、“流亡”、“移民”、“混杂”、“文化翻译”、“边缘写作”等问题的热切关注。 1981年,文学天赋不同凡响的他凭借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获得了当年英国文坛最高奖项“布克奖”,却因作品触怒了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而被印度当局禁止在国内发行。此后,其小说《羞耻》又因中伤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以及著名的布托家族,而导致该书不仅在巴基斯坦遭禁,他本人也被指控犯有诽谤罪。 1988年,拉什迪的小说《撒旦诗篇》出版,立即引起巨大争议,于作者本人也是毁誉参半。故事源于一个传说,撒旦在伊斯兰教圣典《古兰经》中加入自己的诗文。当天使透露有些经文有问题时,老先知穆罕默德就删除了那些有问题的经文。小说中,主人公吉百利和萨拉丁两人从一场空难事故中奇迹般幸存,并且获得了神圣和邪恶的力量。作品描写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穿插了对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的不敬内容。伊斯兰教基要主义者领袖抨击它为渎神之作。1989年,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领袖阿亚图拉?鲁霍拉赫?霍梅尼宣布判处拉什迪死刑,并号召教徒对其采取暗杀行动。迫使拉什迪潜藏多年,过着有警方保护的“地下生活”,每年的保护费高达160万美元,1998年,伊朗政府宣布不会支持对拉什迪的死刑判决后,拉什迪终于获得了自由。  联动文库即将推出拉什迪以下作品: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午夜之子》、《佛罗伦萨妖女》、《格林姆斯》、《哈伦与故事海》、《东方,西方》、《她脚下的大地》、《愤怒》、《小丑沙利马》、《想象的家园》、《越界:非小说文集1992-2002》。
媒体推荐 ◎拉什迪的作品使我们在绝望的境地产生勇气,其诗意能够承受任何最残酷的东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 ◎“拉什迪事件”是拉什迪作品的最极端的文学批 评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 ◎自从拉什迪的《子夜之子》在当时(1981年)唤起一致的欣赏后,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界无人反对他是当今最有天分的小说家之一。     ——米兰?昆德拉 ◎《羞耻》如果不是被看做小说,而是被看做不易分类的作品可能更有助于欣赏。就像18世纪那些最出色的作品: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伏尔泰的《老实人》,斯特恩《项迪传》……在我看来,拉什迪是他们的后继者。拉什迪轻松明快的风格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欢乐。 ——美国《纽约时报》 ◎《羞耻》是一个关于编造的、虚构的国家的故事,“一个失败的梦想”。小说的主题是耻辱和无耻,这两者都源于现代历史的暴力。揭露或隐藏,荣耀之事,政党的红色迷雾,经济衰退的色情生活,公开的暴力,创建了拉什迪非同寻常的基调。拉什迪用奇异的想象启迪我们,我们现在必须书写我们的历史——如果这样,我们就能够进入它,甚至保存它。 ——英国《卫报》 ◎很少能有政治小说像《羞耻》一样,强劲有力又充满巴洛克的具体化风格。它可以理解为寓言、史诗或苛责;历史与小说水乳交融,它既是神话又是讽刺诗。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编辑推荐 《羞耻》:三获布克文学奖、囊括欧美三十余项文学大奖。
大陆首次引进,莫言、余华等中国著名作家权威审定并倾力推荐!
史上身价最昂贵的作家,他曾被迫十余载潜隐,处处躲避追杀。
世界许多出版人以生命做代价出版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因独特的叙事技巧及虚构方式博得一致好评。
世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当代英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是“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又有人把他和奈保尔与石黑一雄并称是英国文坛上的“移民三大家”。
世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一些人将他奉为“文学天才”,认为他构筑了一个庞大、复杂、肉感、色彩鲜艳的文学世界;他以生命的代价(自己的或无辜他人的),将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展现在世人面前。另一些人则骂他是“肆无忌惮的聪明和没心没肺的恶搞”,“文痞和走狗”,“亵渎圣灵,应该处死”。
  时至今日,他依然活着。但曾经有很多人为了使他的作品在一个个国家问世,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就是:萨尔曼·拉什迪,欢迎他光临中国。
目录
第一部 逃离母国
 第一章 升降机
 第二章 鞋项圈
 第三章 融化的冰
第二部 决斗者
 第四章 幕后
 第五章 搞错的奇迹
 第六章 决斗
第三部 羞耻、好消息和处女
 第七章 脸红
 第八章 美女与野兽
第四部 十五世纪
 第九章 亚历山大大帝
 第十章 戴面纱的女人
 第十一章 一个被绞死的男人的独白
 第十二章 稳定
第五部 审判日
……
文摘 第一部 逃离母国
第一章 升降机
偏远的边境市镇Q镇,从空中俯视,酷似一个不成比例的哑铃。从前,那里住着三位可爱又相爱的姐妹。她们的名字……可是,她们从未使用过的真实名字,犹如那批精致的家用瓷器,在她们遭遇共同悲剧的那个夜晚之后,便锁在厨柜里,最终被遗忘,使得从沙俄的加德纳陶瓷厂①买来的全套1000件餐具变成神话,她们几乎不再相信其真实性……我不应再耽搁了,三姐妹姓沙克尔,按照年龄顺序,人们称呼他们为楚妮、慕妮和布妮。
  有一天,她们的父亲去世了。
  老沙克尔先生死时,已做了18年鳏夫,他养成一个习惯,总是把他居住的市镇称为“地狱洞”。在最后一次神志迷糊期间,他不断讲些基本上难以理解的独白,家仆们从他这胡言乱语中,听出大段大段的下流话、誓言和咒语。他声音激烈,连床头的空气也沸腾起来。在长篇大论中,这位痛苦的老隐士反复宣泄他一生对故乡的仇恨,一会儿呼唤恶魔来摧毁街市周围“乱七八糟”的暗褐色低矮房屋,一会儿把粉刷得冰冷整洁的军营区往死里骂。这两处,旧镇和军营,构成这座哑铃形市镇的两个球状。前者是被殖民的原住民聚居区,后者是外来殖民者英吉利利(也即英国)绅士们的聚居区。老沙克尔对这两个世界厌恶极了,多年来幽闭在他那座城堡似的高耸大宅里。大宅位于一个宽敞的广场附近,刚好跟街市和军营保持相等的距离。它往内望,面对一个井形的昏暗大院。大宅仅有几扇向外望的窗子,弥留之际的沙克尔先生透过其中一扇,得以凝视那座帕拉第奥式酒店的圆顶,酒店耸立在军营区那些不堪入目的街道之上,像个幻影。酒店内可见到金痰盂、穿铜纽制服戴侍应帽的蜘蛛猿,和每晚在刷灰泥的舞厅里表演的正规管弦乐队,还有四处蔓延的奇异植物、黄玫瑰、白木兰和高至屋顶的翡翠绿棕榈树——总之,这就是豪绅酒店。酒店圆顶那时已经有了裂缝,却依然闪烁着,难掩它劫数难逃的短暂荣耀所焕发出来的令人生厌的傲气。穿套服和短筒靴的英国军官、系白领带的平民和留鬈发、眼神饥渴的女士,每夜都会从平房里出来,聚集在酒店圆顶下跳舞,分享色彩缤纷的幻觉——而事实上他们只可勉强称为白,甚至很灰,这得归因于石头般的炎热晒坏了他们原已蒙上一层晦暗的皮肤,还得归因于他们习惯在正午眩目的烈日下喝浓郁的勃艮第酒,而不大理会他们的肝脏。老沙克尔听着金色酒店传来帝国主义者的音乐,音乐在一片绝望的欢乐中透出沉郁,他忍不住用粗大而清晰的声音诅咒这座梦幻酒店。
  “关窗,”他喊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