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811350769/9787811350760 ·条形码:9787811350760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
|
 |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811350769/9787811350760
·条形码:97878113507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近年来,为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讨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问题, 出版了很多专著和教材,但多数教材偏重讲授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较严峻的形势,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走进劳动市场,大学生如何尽快适应职场生活、规划职业发展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一门子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职业规划,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职业抱负和职业目标,并使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从而自觉塑造自己的职业能力,提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现人性化管理,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达到员工自我实现与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双赢局面。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有关职业规划部分的论述,其主要特色是面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按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历程安排各章节内容,即职业准备、职业选择、求职、进入组织、职业发展、职业生涯各阶段管理、职业生涯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最后针对大学生就业管理、创业问题展开讨论。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取舍,主要分析在校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教材分析了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学习依据自身条件与职业环境选择职业,确定职业发展的道路。当然,对于未入职场的大学生,应重视提高职业能力。《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针对性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职业能力、发展职业素质,从职业专业技能的要求、职业品德修养以及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加以阐述.同时, 为了加强大学生求职指导,《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详细叙述了搜集就业信息、撰写求职简历、面试、就业维权、职业适应等有关环节。《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还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及创业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均做了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语言力求通俗易懂,符合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书中案例、图表、文献资料等也尽量选用较新、较权威、大学生们较熟悉的。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吸收已有教材的优点,综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扎根于当代中国职场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相信阅读《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后,对您今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必有一定的裨益。
目录 序/1
自序/1
第一章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第一节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1
一、职业的含义/1
二、生涯的含义/2
三、职业生涯的含义/3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3
第二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原则/4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4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5
第三节 职业生涯规划方法/6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步骤/6
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法/7
第四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问题/9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9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11
案例一:想退学重考遭父亲反对——一大学生弑父被判死缓/15
案例二:北京大学高才生高明从军记/16
第二章
职业能力的开发与培训
第一节 职业能力开发概述/18
一、职业能力的概念/18
二、现代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19
三、职业能力的开发步骤/21
四、提高职业能力的方式及评述/25
第二节 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开发与培训/26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6
二、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27
三、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素质/28
四、终身教育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关键/34
第三节 健康心理简论/35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35
二、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36
三、心理不健康的主要类型/37
第四节 塑造大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39
一、大学生职业心理健康的意义/39
二、大学生职业心理问题/39
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40
四、塑造健康的职业心理/42
五、职业心理健康的一些建议/44
案例一:清华博士王垠退学——他为何做清华园匆匆过客/46
案例二:震时先逃的教师“范跑跑”/48
第三章
职业选择理论
第一节 职业生涯选择理论/50
一、吉列特的生涯决定论/50
二、库伦伯茨的生涯决定社会学论/5l
三、帕尔森的职业与人匹配论/51
四、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54
五、霍兰德的职业个性理论/55
第二节 职业声望对职业选择的影响/57
一、职业声望/57
二、影响职业声望的因素/57
第三节 职业选择原则/60
一、职业选择原则/60
二、职业选择策略/61
三、选择职业的途径/63
四、适应环境,挑战自我/64
第四节 初次择业的相关问题/65
一、了解社会职业分类/65
二、了解社会人才需求/66
三、对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67
四、收集和分析就业信息,确定求职方向/68
五、求职/70
案例一:好人丛飞的职业选择/79
案例二:福特应聘的故事/8l
第四章
职业发展理论
第一节 职业发展的含义/83
一、职业发展的含义/83
二、职业生涯发展道路/87
三、如何成为成功者/88
第二节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91
一、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91
二、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93
第三节 职业锚理论/95
一、职业锚的含义/95
二、职业锚的分类/95
三、职业锚的意义/96
第四节 影响职业发展的因素/97
一、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97
二、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体特征/98
三、职业期望/99
第五节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102
一、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模式/102
二、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方法/102
三、职业生涯发展的若干建议/103
案例:名校博士的困惑:为什么下岗的总是我/104
第五章
职业生涯阶段管理
第一节 职业生涯管理的含义/108
一、职业生涯管理/108
二、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110
三、职业生涯管理的主要特征/111
四、职业生涯管理的主要任务/112
五、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113
第二节 职业生涯管理中各方的作用/114
一、员工的作用/114
二、管理者的作用/114
三、组织的作用/115
第三节 职业生涯的早期管理/116
一、职业生涯早期的个人特征/116
二、个人组织化/117
三、组织与员工的相互接纳/121
四、职业生涯初期的建议/123
第四节 职业生涯中期的管理/124
一、职业生涯中期阶段个人的特征/124
二、职业生涯中期危机与个人管理任务/125
三、职业生涯中期组织的管理任务/127
第五节 职业生涯后期管理/129
一、职业生涯后期阶段的个人特征/129
二、职业生涯后期阶段个人的任务/131
三、职业生涯后期阶段组织的管理任务/132
第六节 工作一家庭平衡计划/133
一、现代职业人的婚恋情况/133
二、建设美好家庭/134
三、职业与家庭的关系/135
四、职业与家庭的冲突/135
五、工作一家庭平衡计划/136
案例:人生五十还精彩——杨锦麟教授的人生轨迹/137
第六章
职业生涯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管理/140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概况/14l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142
三、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145
四、学会与异性同事友好相处/148
五、人际冲突/150
第二节 平等工作机会的管理/152
一、职业歧视的概余/152
二、性别平等问题/152
三、其他歧视/158
第三节 工作岗位转换的管理/160
一、工作转换前的自我审视/161
二、工作岗位转换的动因/161
三、工作转换的类型/162
四、转换工作的注意事项/162
第四节 职业生涯管理中的激励/163
一、职业生涯发展的驱动力/163
二、职业发展的激励因素/163
三、职业生涯发展的激励方法/164
案例:职场沟通的困境/164
第七章
大学生就业管理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现状/166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166
二、调查显示工科大学生就业率最高/167
第二节 加强大学生就业管理的意义/168
一、关注大学生就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168
二、关注大学生就业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169
三、关注大学生就业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70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的个人策略,/171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71
二、大学生就业的误区/174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个人对策/176
四、中小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177
五、给大学生的几点建议/180
第四节 高等学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181
一、就业率是一个大学办得好坏的重要指标/18l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率比较低的主要原因/181
三、高等学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主要策略/182
第五节 组织就业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184
一、加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184
二、政府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185
三、组织就业论/187
第六节 大学生就业维权/188
一、大学生就业的侵权现象/188
二、大学生就业协议书的维权知识/189
三、劳动合同的维权知/19l
四、大学生档案管理问题/195
案例一:大学生求职困境调查/196
案例二:《劳动合同法》:应对还是执行?(节选)/198
第八章
大学生创业管理
第一节 创业与创业精神/202
一、创业的概念和内涵/202
二、创业的基本类型/203
三、创业精神的含义/204
第二节 创业教育/206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206
二、创业教育的概况/207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208
第三节 创业管理/209
一、创业的动因/209
二、寻找创业机会/209
三、大学生创业选型/211
四、大学生创业的方向和产业领域/213
五、创业计划书/216
六、创业政策和创业融资/218
七、巧妙的创业起点/219
八、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22l
九、大学生创业的障碍/221
案例一:李嘉诚学艺的故事/223
案例二:小女子办起大展会/224
案例三:独创情侣手套大学生一冬赚10万/225
附录
附录一:职业测评/227
附录二:职业规划课堂演讲训练/246
附录三: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外实践活动/247
附录四:职业规划夏令营、冬令营活动/250
参考文献/251
后记/254
……
序言 拿到这本书稿时,正值2008年“两会”召开之际。不久,教育部就宣布要在全国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我十分惊讶林学军老师对此问题的敏感性和超前性,这使我对他写的《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一书的出版,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很早以前,我们就意识到学生就业问题将成为今后社会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对此,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做点贡献。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和方俐洛教授就开始关注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指导。当时我们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学生“一般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研究。之后,我们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制了“大学生的职业兴趣量表”,目的就是帮助中学生和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以利于中学生的升学指导和对大学科系专业的选择。同时,也可以用于他们的择业和就职指导。这些研究,可以说是国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探讨的前期工作。
199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方俐洛教授受朱镕基总理和全国政协之委托,开展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研究,于是我们再次涉足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研究领域。当时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下,我们在大城市进行了“下岗(失业)人员成功再就业的干预培训”方案试验,获得了明显的效果。这种培训课目也完全可以推广到大学生就业培训中去。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个目标当时难以实现。如今教育部的决定,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机会。林学军老师这本教材的出版,正是及时适应了社会的这种需要。
文摘 第一章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第四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学生进入大学以前一直处于父母和老师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学时代,学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学习,然后考入理想大学,自己对生的规划几无涉及,只是按照父母所规定的方向走,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到了大学,很多人只是享受与中学紧张生活有极大把关的安逸而迷茫的日子,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后记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一书终于完稿了。
在编写的过程中,张晓宇同学(04法学专业)做了大量的文字编辑工作和资料的收集工作;珠海学院的杨廷钫老师(人力资源管理博士)为本书做了修订工作;教务处的杨萱老师为本书做了校对工作;暨南大学出版社的黄倩老师为出版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我还想感谢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帮助的人们。首先感谢学校的胡军校长和蒋述卓书记,贾益民、刘洁生副校长,还有珠海学院的刘渝清书记、林福永副院长等领导对本书编写的支持。感谢教务处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出版的经费,熊卫华、谷思乾等老师还为本书做了很多工作。感谢学生处黄跃雄处长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陈晓明主任、张宇明老师及其他老师给本书提出了修改意见。感谢党委宣传部夏泉部长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视和肯定。感谢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为本课程提供的网络服务。感谢学校团委区向丽书记对本课程的支持。
感谢暨南大学多位专家、教授给本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的博士生导师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杜金岷教授以及经济系的吴江教授,鼓励我撰写这本教材。帮助我申报项目,给了我工作的信心和动力。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凌文辁老师认真审核教材,并为教材写序。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耀辉教授,为本书的内容编排,尤其为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编写出谋划策。医学院行为医学教研室马绍斌教授,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袁祖望教授为本教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经济学院前院长、劳动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张炳申教授对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有诸多的论述。管理学院学生事务与职业发展中心夏旖主任亦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还有我的多名博士同学,如段晋苑、谭小平、李媛媛、李景海、黄晶、李晓莉等阅读了本教材,为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