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木楼人家

2010-03-29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10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7532121747 ·条形码:97875321217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木楼人家 去商家看看
木楼人家 去商家看看

 木楼人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10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7532121747
·条形码:97875321217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潘年英人类学笔记系列之2

内容简介   潘年英的小说是哀伤的流水,温暖的夕阳,思念的野草和山间的小路。当一幕幕时尚流逝之后,当一局局争夺了钱,这样的小说还将默默地与人们一道远行。
  ——韩少功

  潘年英以自己故乡为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侗乡农民生活的图画,它是否带有几分怀旧感?或许有些。在我看来,这位作家更多地是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来展示侗乡农民的文化,来观察最基本的农村社会,来思考传统习俗的保护和继承。潘年英的写作,显然具有一种边缘性质,其属于中国文化边界旁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有其独到的魅力和价值。
  ——(法)安妮.居里安
作者简介   潘年英,男,侗族,1963年生于天柱县石洞镇盘杠村。1980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1984年毕业分配到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工作。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先后加入贵州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作家协会等学术团体。1994年荣获庄重文学奖,1997年3月调厦门大学任教,1997年获贵州省民间文学奖、广西民间文学奖,2000年获首届侗族文学“风雨桥奖”。2001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3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作为泉州市第三批优秀拔尖人才予以表彰。 主要著作有:《我的雪天》(1993)、《民族、民俗、民间》(1994)、《扶贫手记》(1997)、《边地行迹》(1999)。
媒体推荐 自序
黔东南一带的山区,常常可见一些古朴而美丽的村子。这些村子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村民搭木楼而居,依托于一方田土,自耕自食,自给自足,过着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
我的故乡老家,便是这些古老村子中的一个。它的村名叫盘村,位于黔东南天柱、剑河两县的交界处。那一带山区均为高山深谷,其森林密布、溪流纵横,为清水江上游源流之一。
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我的故乡盘村至今未通公路),历史上,这一带山区便自然成了一些少数民族逃难避灾、谋求生存的地方。我的故乡盘村便全系侗族,正是一处所谓的“苗村侗寨”。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我们已经很难了解到祖先迁居此地的确切年代了,但据碑文考证和口头传说,我们村从第一代祖先于此定居,至今不过繁衍了十八九代人。这就是说,我们村全部的历史不过四百来年。
四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哪里生活?因何原因迁居至此?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了。
但是,四百年来,他们的生活却是可以追溯和回想的。记得小时候跟父亲上山劳动,为了缓解劳动的疲乏,父亲总要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许多故乡过往的人和事,我由此而知悉了一些祖先生活的历史。虽然这历史肯定是残缺和不完整的,但总还是能够了解到一个大概吧。
如今我是愈来愈感觉到历史对人的重要了。据说近年学界有所谓“近距离研究”与“远距离研究”之争。我读书不多,外语又不好(不能直接读原著),故我对这种争论不甚了然;但我想不管是怎样的研究,其实我们都是为着现在和未来而寻找历史。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这事实由我们评说,由我们认知,而成为我们的经验,而丰富着我们的智慧。是不是?
但我发现,人类对历史其实是很健忘的,所以历史才总是惊人地相似。在不久前的一次学术讲座中,我给大学生讲到鲁迅,讲到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历史。我发现,当今的大学生们对历史是非常陌生的。他们甚至不太清楚1840年中国和世界发生了什么!1911年和1919年又发生了什么!
大学生尚且如此,一般百姓便可想而知。
大至国家,小到个人,我发觉人类对历史有先天的遗忘症。
“我们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我认为梵高的这句名言应该成为一切知识与学术的起点和终点。
我决心重新关注人类最基本的历史。
由于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我不想去做那些虚无缥缈的学问了,而只想做一点具体而又相对有点把握的事情。俗言一滴水映现大千世界,依据这个法则我开始研究我们盘村的历史。我想通过一个村庄而进人世界,这想法不知道是否幼稚了些。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为我的故乡盘村写一部村史,然而总是不能够,原因就是我虽知其大概,却到底缺少对诸多细节的了解,这就使我很难下笔了。或者说,直到要下笔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对自以为熟悉的东西所知甚少。
然而,更悲惨和无奈的是,历史有时是与人俱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会出现集体性和民族性的空白,就像恐龙在地球上的消失,由于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同时由于缺乏记载,如今对于其消失的真正原因,我们永远只能是猜测了。
有好几回,我下了决心,要回到老家去拜访一些老人,想重新搜集一些写作的素材,但使我伤感的是,许多知悉村史的老人都已过世了,包括我的父亲。当年我听父亲讲村史,还嫌他是一种唠叨,如今却想听也无从听到了。
今日盘村年轻的一代,不仅对盘村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对上一代人的生活也了解不多了。这一方面使我深感悲哀,同时也更坚定了我要为故乡盘村写一点文字的决心。
从1990年开始,我便着手对盘村生活的记录和写作工作。收入这套丛书系列之一的《伤心篱笆》,便是其第一阶段的记录成果,其写作时间在1990年至1994年之间。1995年至1996年我因有其他课题研究和写作任务,而暂时中断了对盘村的观察和记录,结果一断就是数年。从1997年至1999年我又因工作调动,盘村的写作计划再次长时间搁浅。这样,直到今年,当我稍稍安定之后,我便立即继续投入我的写作。今年写出的两本书,一本叫《故乡信札》,这是感受性的,写我对故乡盘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心理感觉。另一本叫《木楼人家》,这就颇类似于民族志了,写盘村过去的生活和风俗。当然无论是《故乡信札》还是《木楼人家》,我都不想写得太刻板,在这里,我想在写作方法上做一点探索和创新,就是尽力地做到人类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我的思想是人类学的,但我的文字表达却是文学化的。
在这几本书中,我写了什么?我写了一种文化,一种少数的、边缘的文化,它像一朵野花,在人类的时间长河中,寂寞地生长、开花,而后凋谢。在写作过程中我的头脑里始终回荡着
这样一种声音: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良好生存环境建设的不可缺少,但却很少有人看到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也同等重要。
这样的写作,有意义吗?
我不知道。但如果假我时日,我还将继续为故乡而写作。我还将写一本《盘江年谱》,再写一本《音乐天堂》。只是不知道这两本书,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写出来。

2000年6月8日于泉州
编辑推荐   潘年英的小说是哀伤的流水,温暖的夕阳,思念的野草和山间的小路。当一幕幕时尚流逝之后,当一局局争夺了钱,这样的小说还将默默地与人们一道远行。
  ——韩少功

  潘年英以自己故乡为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侗乡农民生活的图画,它是否带有几分怀旧感?或许有些。在我看来,这位作家更多地是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来展示侗乡农民的文化,来观察最基本的农村社会,来思考传统习俗的保护和继承。潘年英的写作,显然具有一种边缘性质,其属于中国文化边界旁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有其独到的魅力和价值。
  ——(法)安妮.居里安
目录
自序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
文摘 书摘
立夏过后,四月就到了。
四月到了,盘江地方真正的春耕大忙时节也就来临了。
雨多起来。夜晚下,白天也下。整个世界都是雨雾蒙蒙的一片。
盘村人说,雨多才好,雨多水多,水多财多。我理解盘村人说的“财”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就是说,这是一个包含一切能指的财富,而不仅仅是具体所指的“钱财”。比如说,雨下得多,田就不干;田不干,就好犁,好粑,好插秧,来年有好收成。又比如雨下得多,河里就涨水;河里涨水,就会带来“浮柴”,人到河里捞“浮柴”,省去了许多砍柴扛柴的工夫。
再比如雨下得多,竹笋也出得多;竹笋多,就有笋子吃,就有竹子编竹箩竹筐。这些不都是“财”吗?只不过,这些不是直接的“钱”罢了。但雨太多也不好。雨太多,山会垮,田埂会崩,秧地田会被冲毁,麻烦。因此立夏过后,盘村的男人都要披蓑衣戴斗篷到田边守候秧地。所谓“秧地”,就是培植秧苗的田地,这时候,秧苗刚长起来,马虎不得,雨水太大,把秧苗冲坏了,那可不是好玩的,盘村人一年中最大的指盼和依靠便只在这秧苗上,秧苗好,稻子才好;稻子好,谷子才好;谷子好,这一年就算平平安安了,正所谓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所以秧苗是盘村人的命,不得不小心照料和看护。水大了,要开沟放水;天干了,则要挑水灌溉,总之这是盘村人进入四月以来的第一要紧的活路。为这活路,盘村的男人整整要瘦掉身上几斤肉。
但是,瘦掉一点也不要紧。在这时节,雨只管下着,河水也只管涨起来。河水涨了,大河边的鱼和虾就往我们这小岔河奔上来了。哈,这倒忙坏了一村的妇女,拿了撮箕到河边只管撮。当然那鱼虾都是活的,它会在河水里等你去撮?但河中水急,鱼虾便顺着河边水草走,你拿了撮箕去,一只手把它掌在水草边,另外一只手便拿着一片竹耙在赶,把,把,把,那些鱼呀,虾呀,螃蟹呀,泥鳅呀,就全进了你的撮箕,你把撮箕提起来,让水漏下去,鱼虾就在撮箕里蹦跳了,你用手一捞,放进腰间的笆篓,再把撮箕放下去撮。撮一早上,可以撮到四五斤鱼虾,手气好一点的,还可以撮到七八斤。这样一来,几天里男人的下酒菜就有7‘,瘦下去的身子也可以补回来了。
还有竹笋,在这季节里简直是发疯弓般地从地里冒出来,到处是,满山遍野。采笋子倒不用专门放下活路去采,女人只须在天黑黄昏前到河边走一趟,便能掰回来一大把,或者男人早晨上山割草的时候,也能顺便带一把回来,或者女人去山上打猪菜时,都可以顺手牵羊似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