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道德经》真义

2010-03-29 
基本信息·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页码:41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02144205/9787802144200 ·条形码:9787802144200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道德经》真义 去商家看看
《道德经》真义 去商家看看

 《道德经》真义


基本信息·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页码:41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02144205/9787802144200
·条形码:97878021442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道德经〉真义》所引用的诗词、典故、仙传是古代圣真语证《道德经》的结晶,是真正的口诀与道果,能指导您修行。《道德经》是体,诗诀是用,仙传、典故是相。这是《〈道德经〉真义》的核心。诗中藏诀,诗中蕴理,诗中隐法,诗中含道,诗中有境。能在学习《道德经》文本的同时还能领略古代各道派丹诀的精华,并与仙传一起品读,这对想真心学道的人,是重要的、方便的、一举多得的事情。
作者简介 陈全林,民间传统文化研究者,《益生文化》杂志主编。在京开讲过《道德经》、《阴符经》、《悟真篇》、《青华秘文》、《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的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讲《青华秘文》的著作由香港心一堂出版社出版(2006年)。
编辑推荐 《〈道德经〉真义》阐发《道德经》中修炼的理法时,不但对《道德经》的原文阐发,而且在对所引诗文的讲解中吐露心法,让我们的精神与历代真人互动,一起超越时空而共同探讨《道德经》中的修真奥秘。
目录

前言
上篇
 第一章 体道
 第二章 养身
 第三章 安民
 第四章 无源
 第五章 虚用
 第六章 成象
 第七章 韬光
 第八章 易性
 第九章 运夷
 第十章 能为
 第十一章 无用
 第十二章 检欲
 第十三章 厌耻
 第十四章 赞玄
 第十五章 显德
 第十六章 归根
 第十七章 淳风
 第十八章 俗薄
 第十九章 还淳
 第二十章 异俗
 第二十一章 虚心
 第二十二章 益谦
 第二十三章 虚无
 第二十四章 苦恩
 第二十五章 象元
 第二十六章 重德
 第二十七章 巧用
 第二十八章 反朴
 第二十九章 无为
 第三十章 俭武
 第三十一章 偃武
 第三十二章 圣德
 第三十三章 辩德
 第三十四章 任成
 第三十五章 仁德
 第三十六章 微明
 第三十七章 为政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论德
 第三十九章 法本
 第四十章 去用
 第四十一章 同异
 第四十二章 道化
 第四十三章 偏用
 第四十四章 立戒
 第四十五章 洪德
 第四十六章 俭欲
 第四十七章 鉴远
 第四十八章 忘知
 第四十九章 任德
 第五十章 贵生
 第五十一章 养德
 第五十二章 归元
 第五十三章 益证
 第五十四章 修观
 第五十五章 玄符
 第五十六章 玄德
 第五十七章 淳风
 第五十八章 顺化
 第五十九章 守道
 第六十章 居位
 第六十一章 谦德
 第六十二章 为道
 第六十三章 恩始
 第六十四章 守微
 第六十五章 淳德
 第六十六章 后己
 第六十七章 三宝
 第六十八章 配天
 第六十九章 玄用
 第七十章 知难
 第七十一章 知病
 第七十二章 爱己
 第七十三章 任为
 第七十四章 制惑
 第七十五章 贪损
 第七十六章 戒强
 第七十七章 天道
 第七十八章 任信
 第七十九章 任契
 第八十章 独立
 第八十一章 显质
结束语
参考书目
……
序言 一、关于诗注《道德经》据说《道德经》的注本古今不下3000种。我完全依丹道修炼原理注解《道德经》八十一章。尽管古代、现代不乏以修炼之理注解的佳作,但这一本是集历代与《道德经》相关的丹诀1000多首和数十则仙传故事来注解的,配以丹诀的讲解与仙传的演绎。这样,你读本书等于读了道经、丹诀与仙传,同时宏观上了解了道家哲学与金丹大道的整体面目,因为,在注解《道德经》时,我多引《庄子》、《管子》、《列子》、《黄帝内经》、《抱朴子》的相关内容印证老子的道学思想与修炼心法。
这是一部“诗注”的《道德经》。学者张忆在
文摘 上篇
  第一章 体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字解
  ①道,可道,非常道:一般断句为“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即老子在本经中所讲的宇宙万物的本源之道,而“可道”之“道”是“说”的意思。实际上,先秦时代“道”没有“说”的意思,“道”是道路,引申为本源, “说”则用“曰” “云”。我断为“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存在可道——常道及非常道这两种理解形式,可道是世人可以认识的道,非常道是世人难以认识,但真人可以认识的道。《云笈七签·元气论》中说: “三皇称曰‘大道’,五帝称曰‘常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元气本一,生化万有。”可见古人也把道分为“常道”与“非常道”。《庄子·大宗师》中说过:“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人认识道的方法是修炼,进入超常的状态,《庄子·田子方》写过老子入静能“游心于物之初”,能使自己的神——精神生命脱离肉体,进入到宇宙万物开始的时空而发现了道的存在,这个道是常人难以认识的,故称为“非常道”。《庄子·大宗师》中写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是道家特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通过修道认识常人难以认识的存在——道,此道便是“非常道”。道这个名,是老子不得已而名,“可名”的仅是常人能理解、能认识的部分。道非常玄妙,有许多内容是难以名状的,《道德经》中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是为无状之状”(第十四章)“名。可名,非常名”,道是难以命名的,是非常的。
②常有欲,以观其窍,许多版本写作“观其徼”,徼音,意为边界。道没有边界可观。在道家法本、道家真人注本中多作“观其窍”。观窍、守窍是丹道修炼要术,我采用“观窍”。如元·陈致虚《金丹大要》云:“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为玉液还丹;‘常有欲,以观其窍’,为金液还丹。”但,《云笈七签·元气论》中说“元气无号,化生有名。元气同包,化生异类。同包无象,乃一气而称元,异居而有形,立万名而认表。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为表,妙为里。里乃基也,表乃始也。”认为万物都是一气所化,本质上没有区别,不过为了称呼一气所化生的万物,才取了千差万别的“名”,名不过是事物的表象而已。这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