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农林 >

植物保护学

2010-03-28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00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040121859 ·条形码:97870401218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植物保护学 去商家看看
植物保护学 去商家看看

 植物保护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00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040121859
·条形码:97870401218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全国高等学校农林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植物保护学》是实施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立项《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成果。 《植物保护学》综合植物保护各分支学科,将提炼的内容有机地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便于学习的教材体系,系统介绍了植物保护学的基本概念、植物保护涉及到的各类有害生物及其发生危害规律、预测方法、防治技术与策略,以及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和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植物保护学》可作为农科非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推广及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使。
目录
绪论
一、植物保护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二、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三、植物保护的发展和成就
四、植物保护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1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病状及类型
二、病征及类型
第三节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一、非侵染性病害
二、侵染性病害

第2章 植物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寄生性
二、致病性
第二节 植物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一、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
二、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三、真菌病害的诊断
第三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及其所致病害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第四节 植物病毒及其所致病害
一、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二、植物病毒的主要类群
第五节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所致病害
一、线虫的形态结构
二、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
三、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四、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
五、植物寄生线虫病害的诊断
第六节 寄生性植物及其所致病害
一、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性
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七节 非侵染性病害及其病因
一、营养失调
二、温度不适
三、水分和湿度不适
四、土壤次生盐渍化

第3章 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
一、识别的类型
二、识别的机制
第二节 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一、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
第三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一、抗病性的类型
二、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三、抗病性机制
第四节 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变异
一、基因对基因学说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
三、植物的抗病性变异

第4章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节 昆虫纲的特征
一、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二、昆虫纲与其它节肢动物类群的区别
第二节 昆虫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一、昆虫纲繁盛的表现特点
二、昆虫纲繁盛的原因
第三节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一、有害昆虫
二、有益昆虫

第5章 昆虫的形态结构
第一节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一、昆虫的形状、大小和体向
二、昆虫的体节与体段
三、附肢
第二节 昆虫的头部
一、头部的构造
二、头部的感觉器官
三、口器
第三节 昆虫的胸部
一、胸节的构造
二、胸足
三、翅
第四节 昆虫的腹部
一、腹部的构造
二、外生殖器
三、腹部的非生殖性附肢
第五节 昆虫的体壁
一、体壁的构造与特性
二、体壁的衍生物
三、体壁的色彩
第六节 昆虫的内部器官
一、消化系统
二、排泄系统
三、循环系统
四、呼吸系统
五、神经系统
六、生殖系统
七、昆虫的激素

第6章 昆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 昆虫的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
二、几种特殊生殖方式
第二节 昆虫的个体发育
一、卵期
二、幼虫期
三、蛹期
四、成虫期
第三节 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
一、不全变态
二、全变态
第四节 昆虫的生活史
一、昆虫的世代
二、昆虫的生活史
第五节 昆虫的习性和行为
一、休眠和滞育
二、昼夜节律
三、食性
四、趋性和假死性
五、群集、扩散和迁飞
六、拟态和伪装
七、社会行为

第7章 昆虫的分类
第一节 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物种的概念
二、命名法
三、检索表
第二节 植物昆虫中的主要类群
一、直翅目
二、缨翅目
三、半翅目
四、同翅目
五、鞘翅目
六、鳞翅目
七、膜翅目
八、双翅目

第8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一、温度
二、湿度和降水
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四、光
五、风
第二节 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一、食物
二、天敌
第三节 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一、土壤温度
二、土壤湿度
三、土壤理化特性

第9章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及预测
第一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二、病害循环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植物病害的流行类型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因素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动态
第三节 植物害虫的种群动态
一、昆虫的种群及其特征
二、种群的消长类型
三、种群的生长型
四、种群的数量变动
五、昆虫与生物群落
第四节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
一、病虫害的调查方法
二、病虫害的预测技术和方法

第10章 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第一节 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一、植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
三、抗害品种的利用
四、生物防治
五、物理防治
六、化学防治
第二节 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
一、防治策略的演变
二、综合治理策略

第11章 粮食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一节 小麦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一、小麦病虫害种类
二、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二节 水稻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一、水稻病虫害种类
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三节 玉米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一、玉米病虫害种类
二、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12章 经济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一节 棉花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一、棉花病虫害种类
二、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二节 花生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一、花生病虫害种类
二、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三节 大豆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一、大豆病虫害种类
二、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四节 烟草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一、烟草病虫害种类
二、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13章 园艺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一节 果树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一、果树病虫害种类
二、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二节 蔬菜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一、蔬菜病虫害种类
二、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三节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14章 植物螨害
第一节 植物螨类概述
一、螨类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二、螨类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重要农业害螨种类
一、麦岩螨
二、朱砂叶螨
三、二斑叶螨
四、山楂叶螨
五、针叶小爪螨
六、柏小爪螨
七、柑橘全爪螨
八、苹果全爪螨
第三节 植物害螨的综合防治

第15章 农田杂草
第一节 杂草概述
一、杂草的作用
二、农田杂草的分类
第二节 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一、多实性、连续结实性和落粒性
二、杂草种子的长寿性
三、种子的多途径传播
四、杂草的多途径授粉
五、出苗时间持续不
六、杂草的可塑性
七、杂草多具C4光合途径
八、杂草对作物的拟态性
第三节 农田杂草的防除
一、麦田杂草化学防除
二、稻田杂草化学防除
三、玉米田杂草化学防除
四、棉田杂草化学防除
五、花生田杂草化学防除
六、大豆田杂草化学防除
七、蔬菜田杂草化学防除
八、果园杂草化学防除

第16章 农业鼠害
第一节 鼠类概述
一、鼠类的形态构造
二、鼠类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主要农业害鼠及其危害特点
一、常见的农业害鼠
二、主要农作物鼠害及其危害特点
第三节 鼠害的防治
一、生态防治
二、生物防治
三、器械防治
四、化学防治
参考文献
……
序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科技人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性调整。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农业结束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实现了农产品数量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重大转折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信息化、高新技术化等特征愈加明显。为了加快对传统农业学科的改造,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科技农业人才,教育部在“九五”时期开展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研究,将《植物生产类(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旨在推动拓宽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口径的理论研究,为发展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奠定理论基础。“十五”期间,教育部又将《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教育研究项目。该项目不仅要进行整个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研究、充实和完善,而且要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对一批学生。作为这一重大项目的承担者,山东农业大学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调查研究、组织国内知名教育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试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主干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专业口径宽窄的重要体现,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的植物生产类专业一般包括农学、园艺和植物保护三个专业,部分学校还包括草业、林学专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植物生产学”、“植物育种学”和“植物保护学”三门课程列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三门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植物生产学”侧重植物生产特点、生长发育共性规律、生产基本原理和主要植物生产栽培技术,“植物育种学”侧重植物种质资源、品种改良理论、育种方法和手段、良种繁育、种子产业化,“植物保护学”突出介绍主要植物病虫草害的种类、发生规律、防治原则、防治方法。为了配合上述三门课程开发的三本教材,则是传统农学、园艺和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实质性融合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和编写质量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为了编写高质量教材并及时出版,在2001年1月成立了教材编写筹备小组,拟定了编写计划,并明确了编写任务和要求。各教材编写小组认真组织编写人员,精心构思教材编写大纲,广泛征求校内、外请专家意见并进行了多次论证,力求出教材精品。2002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生命科学分社林金安社长、吴雪梅高级策划对三本教材的质量和编写要求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各编写小组按照“新、高、精、合”的要求,即内容新、起点高、语言精炼、结构合理,进行了认真编写和多次修改。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农业医药处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和关心下,三本教材作为“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教研项目的成果,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计划。
文摘 插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