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第12编)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47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300094538/9787300094533 ·条形码:9787300094533 ·版本:第1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第12编) |
 |
|
 |
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第12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47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300094538/9787300094533
·条形码:97873000945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内容简介 近百年来,在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学作为一门显学已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敦煌学内涵丰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它丰富的内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著名学者、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季羡林先生说,敦煌学还要再搞一百年。
由于历史原因,敦煌遗书现散藏在世界各地,这已经对敦煌学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由于敦煌遗书收藏分散,数量巨大,又缺乏一部总目录,研究者很难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几万号敦煌遗书中查索自己需要的资料,很难掌握某类资料的全貌,从而阻碍了研究的深入。
由此,编纂一部完整、翔实、实用、科学的《敦煌遗书总目录》是今天敦煌学发展之必需。
《敦煌遗书总目录》由著名学者方广錩主持,约1000万字。正在编纂过程中。
散佚在大藏经外的佛教典籍集成,佛教文献学研究的园地,用研究班方式精心整理,以精益求精之心求书善书美之境。
作者简介 方广昌,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室主任。从1984年起从事佛教文献学研究,并把主要精力放在敦煌遗书的调查、整理与编目工作,曾协助任继愈先生编纂《中华大藏经》,故对大藏佛教典籍甚为熟悉。他一直主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整理编目工作,有应邀为英国所藏敦煌遗书编目,掌握了英国全部藏品情况;还先后考察了法国、俄国、日本收藏的敦煌遗书,积累了丰富的敦煌遗书鉴定经验。他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接触敦煌遗书原件最多的人”;日本学者称他为“继藤枝晃(日本敦煌学者)后,对敦煌遗书最有发言权的人”;日本报刊称他为“大藏经权威”、“写经(即敦煌遗书)调查权威”。
目录 卷首语
录文校勘体例
三藏论疏
金刚般若经义疏卷二
佛教忏仪
圆通三慧大斋道场仪
圆通三慧大斋坛前教诫仪文
圆通三慧道场开坛
圆通三慧道场仪文上
圆通三慧道场仪文中
圆通三慧道场仪文下
圆通三慧道场提纲
圆通三慧道场密教上
圆通三慧道场密教中
圆通三慧道场密教下
附录:西园圆通颂
疑伪经
佛说佛名经(二十卷本)
佛说佛名经卷第八
佛说佛名经卷第九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
《坛经》整理
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六章
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七章
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八章
研究论文
关於《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若干新资料
关於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福州版大藏经中的混合册与印章
漠文大藏经研究要重视文献价值的判别
徵稿启事
《藏外佛教文献》总目录(第一辑~第十二辑)
……
序言 ——應進一步重視宗教古籍保護
方廣娼
今年國家正式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決定封全國古籍及其保護情況作全面普查、建立珍貴古籍名錄、加強古籍書庫標準化建設、加強古籍修復、培養高水準古籍工作人才,使我國古籍得到全面保護。這一計劃的啟動,令人興奮。這些年,國家綜合實力越來越強,在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成果越來越多,這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標誌。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高度文明自覺的民族。所謂高度文明自覺,就是不但以自己創造的優秀文明為自豪,而且主動自覺地把這一文明傳承下去。中華民族的高度歷史觀念就來源於這一文明自覺。中華民族能夠歷經磨難而屹立於東方不倒,除了其他原因,它深厚的文化底蘊、高度的文明自覺是重要原因。傳承文明的方式多種多樣,但主要依靠典籍。典籍的產生使得文明傳承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所以,在中國,修史造藏、整理典籍、抄書印書藏書,成為代代相承的傳統。保護古籍是保護與培植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之更加根深葉茂,這是我們高度文明自覺的又一體現。
文摘 圓通三慧大齋道場儀[1]
圓[2]通三慧大齊壇前教誡儀文
觀音齋儀文序
《觀音齋》者,眉州著作佐郎侯君元叔之集也。元叔於予為故人,謄書見及,求為之序。予謹按《楞嚴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莫不隨缘赴感,悉示妙嚴;接物利生,曲垂悲憫。燃光明燈,破一切冥途;駕大慈航,度無邊苦海。常樂我淨,舉足皆是;生老病死,無塵不入。
舉皈依無量壽尊佛《大佛頂首楞嚴經》入綱惟我補陀人士,天竺威神,闢方便門,發如是願。種種解脫,何止八萬四千法門利益之多;念念歸依,勝奉六十二億菩薩之泉。何異乎鴻鐘在[竹/虞],叩之者隨大小之鳴;巨鑑當軒,臨之者亡妍媸之遁。疾手空谷之響應,煥然皎月之影隨。見聞覺知,備載諸教;因缘會遇,豈虛示人?入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