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33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 ·ISBN:9787801148506 ·条形码:97878011485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台湾基督教史 |
 |
|
 |
台湾基督教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33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
·ISBN:9787801148506
·条形码:97878011485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时代联信
内容简介 基督教(新教)最早传入中国应自明末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新教在台湾传播开始。一部台湾基督教史从西方传教士用“手术刀”作为敲门砖,把“十字架”插到台湾岛之后,到20世纪末叶长老会利用“乡土神学”和“出头天”的神学来充当台湾政治的婢女时,人们可以看到,在很长的时间里政治与宗教就像一对双胞胎,一直陪伴着台湾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此时,作为耶稣的信徒,当他们在翻开《圣经》上耶稣所说的“把凯撒的东西给凯撒,把上帝的东西给上帝”,不知作何理解?
《台湾基督教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荷据时期(1624年—1662年)、清朝统治时期(1858年—1895年)、日据时期(1895年—1945年)、战后时期(1945年—2001年),以及作为附录部分的台湾基督教大事记等相关内容。
《台湾基督教史》以时间顺序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在详实、准确记录台湾基督教历史的同时,也客观反映祖国大陆与台湾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与民族情感 ,是一部集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于一身的佳作。
目录 从“手术刀”到“出头天”(代前言)
荷据时期(1624-1662年)
第一章 荷兰侵占台湾
第一节 荷据前的台湾社会
第二节 荷兰侵占台湾及其殖民统治
一、荷兰侵占台湾
二、荷兰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第二章 荷据时期的台湾基督教
第一节 新教在台湾的传播
一、开创时期(1624-1635年)
二、急速发展时期(1635-1640年)
三、缓慢发展时期(1641-1650年)
四、衰落和终结时期(1651-1662年)
第二节 新教在台湾的教化事业
一、学校创办及师资
二、教学内容及奖励措施
三、教化效果
第三节 荷兰在台传教事业失败原因探析
第四节 基督教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清统治时期(1858-1895年)
第三章 清代台湾的社会变迁
第一节 东南沿海的移民浪潮和台湾社会的发展
一、东南沿海的移民浪潮
二、台湾社会的变化
第二节 西方列强侵入台湾
第四章 英国长老会在台湾的传播
第一节 早期的传教活动
一、打狗教区的建立
二、在南部及中部的原住民中传教
三、嘉义的开教
第二节 巩固与扩展时期
一、教会的教育事业
二、教会组织的扩充
三、传教活动
第五章 加拿大长老会在台湾的传播
第一节 马偕牧师赴台传教
一、来台前的马偕牧师
二、马偕牧师赴台传教
第二节 马偕牧师的巡回传教
一、淡水开教
二、艋舺、噶玛兰和奇莱地方的传教
三、中法战争间的台湾北部教会
第三节 本地传道人员的培养
一、理学堂大书院
二、淡水女学堂
第四节 马偕牧师的传教方法
一、医疗传教
二、唱圣歌传教
三、利用传播自然知识传教
四、结合中国传统习俗传教
第六章 长老会在台湾的医疗传教事业
第一节 “手术刀”与“十字架”
第二节 “病人”与“教徒”
第七章 清季台湾教案
第一节 前期民教冲突(1859-1868年)
一、民教冲突案例(1859-1867年)
二、同治七年(1868年)台湾中外纠纷
第二节 后期台湾教案(1874-1895年)
一、同治十三年(1874年)嘉义白水溪教案
二、光绪元年(1875年)新店教案
三、光绪二年(1876年)三重埔教案
四、光绪三年(1877年)和尚洲严惩教民案
五、光绪三年(1877年)艋舺建堂案
六、光绪六年(1880年)台湾府阻建女堂案
七、光绪十一年(1885年)南台利教案
八、光绪十三年(1887年)大稻埕教案
九、光绪十八年(1892年)彰化教案
十、光绪二十年(1894年)云林挂牌案
十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战争间的教案
第三节 台湾教案分析
一、台湾教案时空分布的特点
二、台湾教案中官、绅、民的反教及其关系
三、台湾教案性质的探讨
日据时期(1895-1945年)
第八章 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
第一节 日本的殖民统治
一、绥抚时期(1895-1918年)
二、同化政策时期(1919-1937年)
三、皇民化时期(1937-1945年)
第二节 日本宗教政策的沿革
一、信仰自由时期(1895-1930年)
二、宗教压制时期(1931-1945年)
第三节 日本统治对基督教发展的影响
第九章 基督教在台湾的传播
第一节 基督教在台湾传播的两个阶段
一、基督教与日本统治者磨合阶段(1895-1930年)
二、基督教受日本军国主义者全面控制阶段(1931-1945年)
第二节 日据时期基督教各派别的发展
一、长老会
二、日本哈里斯特正教会(即希腊正教会)
三、日本长老会
四、日本圣公会
五、日本组合基督教会(即公理会)
六、救世团(又名救世军)
七、日本圣教会(荷里宁斯教会)
八、日本美以美教会(Methodist)
九、第七日再临团(即安息日会)
十、真耶稣会
第三节 基督教在原住民中的传播
一、清代基督教与原住民的互动关系
二、日据时期互动关系的破裂
三、基督教在原住民社会的传播
第四节 日据时期基督教的发展特点
一、以长老会的发展为代表
二、南部长老会的发展优于北部长老会
三、教会发展阶段的不平衡
四、教会的发展向组织化转变
五、建立了完整的教会人才培养体系
第十章 基督教的“本色化”运动
第一节 “三自”运动的开展
一、自治(self-government)
二、自养(selfHsLlppmt)
三、自传(self-propagation)
第二节 文字、出版等“本色化”手段
第十一章 教会教育与医疗事业
第一节 殖民者的差别教育
第二节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基督教学校
一、教会学校的类型
二、日本殖民统治与教会学校
第三节 教会学校的作用及评价
一、为日本殖民统治服务
二、以服务教会为主要目的
第四节 日据时期的教会医院
一、医院的发展沿革
二、医院的作用和评价
战后时期(1945-2001年)
第十二章 战后台湾基督教的发展
第一节 战后台湾基督教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待开发时期(1945-1949年)
二、急速发展期(1950-1965年)
三、停滞时期(1965-1979年)
四、缓慢增长期(1980-2000年)
第二节 四个宗派的案例分析
一、闽南语教会主流派——长老会
二、国语教会主流派——浸信会和卫理公会
三、独立教派——聚会处
四、新兴教派——新约教会
第十三章 基督教与社会服务
第一节 台湾教会社会服务工作概况
一、医疗机构
二、学校教育
三、育幼工作
四、学生工作
五、文字事工
六、传媒
七、社会服务
八、其他
第二节 台湾教会大学
一、东吴大学
二、中原大学
三、东海大学
第三节 医疗服务机构
第四节 新闻出版机构
一、台湾宇宙光杂志社
二、台湾长老会教会公报
第十四章 神学思想的新路向
第一节 “乡土神学”与“出头天”——“本土化”神学之批判
一、“本土神学”始作俑者黄彰辉
二、宋泉盛与“亚洲神学”
三、王宪治与“乡土神学”
四、黄伯和与“出头天神学”
第二节 会通与转化——“本色化神学”之分析
一、基督宗教中国化,还是中国基督化?
二、“普世性”和“民族性”
附录一 台湾基督教大事记
附录二 来台传教士英汉名对照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基督教(新教)最早传人中国应自明末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新教在台湾传播开始。而1662年荷兰殖民主义在台统治的结束,宣告了基督教在华传教的第一历史时期的终结。其时间极为短暂,不过38年。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或其他研究上的疏忽,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上,荷据时期基督教在台的传播和活动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重视,而被忽略了。但这一忽略,一部完整的中国基督教史的第一页也就被人为地撕了下来,使人感到略有所失。
明末荷兰殖民主义入侵中国与近代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其本质都一样,都是靠武力。后者略有不同的是打着不平等条约的“合法”外衣,冠冕堂皇地踏上中国的大地。而在两岸基督教传播史上,荷兰新教传教士的入台,首次打开了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大门,他们的传教的动机、策略、方法和手段与基督教19世纪传人大陆相比,没有根本上的差异。两者都要为殖民主义统治和列强侵略中国及其在华利益服务。前者在基督教在台传不下去的时候,采用武力手段,后者在民教冲突得不到解决的时候诉诸武力。前者原想以他们的传教实践使台湾成为基督教在东亚传播的榜样,但他们的愿望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而告终。不过荷兰传教士却为他们的后辈留下了汗牛充栋的荷兰语在台传教的纪实。也许因为历史的割断,或语言的隔阂,或缺乏历史学家“资治通鉴”的本能,19世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又走了一条与他们前人相同的平行路线,去做前人所做过的同样的事情。表面上看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并不相干,但只要在中华这块大地上,前者与后者最终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基督教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随和与调适。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没有去借鉴17世纪荷兰传教士的经验与教训,除来台传教的英国和加拿大传教士外,荷兰传教士也没有去借鉴同时期比他们更早到达的天主教传教士的做法,虽然他们曾有机会接触过说同一语种的耶稣会士柏应理。①
文摘 二、急速发展时期(1635——1640年)
由于理加事件的影响,与新港对立的附近诸番社不断发生当地居民杀害荷兰人的事情。麻豆、萧垅两社素与新港不和,深恶新港人与荷兰人接近,又不愿受荷兰人的约束,常常对荷兰殖民者施以报复。1629年,有荷兰兵52人前往麻豆社搜捕走私的大陆移民时被社民杀害;同年,大员附近的目加溜湾社亦杀死一名荷兰人;1634年因番与番之间的矛盾,麻豆社人又杀害新港人63名。原住民对殖民者的仇杀给荷兰在台湾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考虑到当时荷兰在台湾的处境,更由于此时兵力不足,荷兰军队只是制服了仅有1000余人的目加溜湾社,而对其他人数较多、力量较强的麻豆社、萧垅社等番社,则只好忍气吞声,迟迟不敢发兵镇压。
此时,荷兰殖民者企图通过武力迫使中国通商的希望再次成为泡影,于是他们不再期望对华直接通商,转而安心台湾的经营。为了稳固台湾的中转贸易地位和保护在台荷兰人的人身安全,1635年8月,当巴达维亚的援军到达后,普特曼斯一改往日对原住民的温顺态度,开始了对他们大规模的武力征讨。
1635年11月,普特曼斯派兵五百名,分作七队,向麻豆社进攻,新港社人随征,杀害老幼26人,其他人早已闻风逃往山中避难。普特曼斯遂令士兵纵火焚烧了全社住宅。12月,麻豆社居民慑于荷兰人的威力,派四名代表前往热兰遮城表示归服。
1636年1月,普特曼斯长官挟胜利之余威,带兵攻进萧垅社,该社居民畏惧荷兰人的杀戮,主动投降,并献出杀害荷兰人的帮凶七名。为离间萧垅与新港二社,普特曼斯命令随征的新港社人当场把七人刺死。随后,为威吓大武垅社,促其投降,普特曼斯又率军长驱直入该地进行示威。荷兰人对麻豆、萧垅、大武垅的征讨,使得附近各社胆战心惊,先后前来投降。普特曼斯迫使他们与荷兰人签订归服条约,从而获得了对他们的统治权。
在武力征服安平北部附近诸社时,1635年11月,普特曼斯还率领一支由荷兰人和赤嵌附近归顺诸社征召来的土著居民所组成的混合远征队,从陆路对南部各社进行了讨伐,尤纽斯作为军队牧师随军出征。
后记 本书为1998年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由项目负责人、主编根据课题申报提出的要求拟出编写大纲,分别指导研究生李颖、徐生忠、翁伟志就相关专题撰写硕士论文,有李颖《清季台湾教案研究》、徐生忠《荷据时期基督教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翁伟志《日据时期台湾基督教研究》。后在统编过程中,对这些论文作了修改。
本书各章节执笔分工如下:
林金水:代前言、附录一
徐生忠、李颖:第一、二章
李颖:第三、四、五、六、七章,附录二、三、四
翁伟志:第八、九、十、十一章
朱峰: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在全书统纂定稿的过程中,李颖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的工作,特此致谢。正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朱峰为本书撰写战后编部分,一并感谢。
主编为福建师大闽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该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福建师大闽台研究中心的支持和帮助。最后向九州出版社负责人和编辑表示感谢,使本书能得以付梓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