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八十一难经译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204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802317796 ·条形码:97878023177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图注八十一难经译 |
 |
|
 |
图注八十一难经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204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802317796
·条形码:97878023177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图注八十一难经译》内容简介:《难经》文辞古奥,不易理解,历代注家纷纭。《图注八十一难经》为明代张世贤所撰,本次出版以江阴宝文堂版为底本校注而成。宝文堂本《图注八十一难经》云由晋代王叔和校注,显系托名。本次出版所用“图注”为锦章书局《校正图注难经脉诀》原图。
《图注八十一难经译》每难由原文、图注、注释、语译、按语五部分组成,经语译、注释之后,易于今人理解。
编辑推荐 《图注八十一难经译》:在中医学伟大宝库申,医书典籍之繁,汗牛充栋。《难经》名《八十一难》,是一部阐述《黄帝内经》中有关眯学、经络、脏瞬、腧穴、疾病、针法等问题的著作,在中医学宝库中,是最为珍贵的典籍之一。
目录 第一难 论切脉独取寸口以诊断疾病的原理
第二难 论切脉的部位和阴阳属性
第三难 论反常脉象
第四难 论阴阳脉的诊断
第五难 论诊脉指法的轻重
第六难 论脉的阴阳虚实
第七难 论王脉与时令的关系
第八难 论寸口脉平而死的原理
第九难 论辨别脏腑疾病
第十难 论一脏脉象会产生十种变态
第十一难 论脉的歇止与脏气关系
第十二难 论虚实证的误治
第十三难 论色脉尺肤诊法之间的关系
第十四难 论损至脉的病证与治法
第十五难 论脉象与四时的关系
第十六难 论五脏脉与证的关系
第十七难 论脉证的相应和相反的预后
第十八难 论三部九候脉法与脏腑经脉配合及积聚痼疾的脉象
第十九难 论男女的恒反脉象
第二十难 论脉的阴阳伏匿现象
第二十一难 论形病与脉病的关系
第二十二难 论一脉变为二病
第二十三难 论经脉的度数及循行
第二十四难 论各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
第二十五难 论十二经脉
第二十六难 论十五别络
第二十七难 论奇经八脉
第二十八难 论奇经八脉循行起止
第二十九难 论奇经八脉之为病
第三十难 论营卫的生成与循行
第三十一难 论三焦
第三十二难 论心肺与气血营卫
第三十三难 论肺金肝木浮沉说
第三十四难 论五脏与声色嗅味和七神的关系
第三十五难 论五腑的不同功能
第三十六难 论肾与命门
第三十七难 论五脏与九窍
第三十八难 论脏五腑六
第三十九难 论腑五脏六
第四十难 论耳闻鼻嗅
第四十一难 论肝有两叶
第四十二难 论人体脏腑的形状与功能
第四十三难 论不食饮七日而死
第四十四难 论七冲门
第四十五难 论八会的部位与主治
第四十六难 论老少寤寐不同
第四十七难 论人面耐寒
第四十八难 论三虚三实
第四十九难 论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的区别
第五十难 论五邪的传变
第五十一难 论脏腑病异
第五十二难 论脏腑病根本不同
第五十三难 论七传与间脏的传变
第五十四难 论脏腑病难 易治
第五十五难 论脏积腑聚
第五十六难 论五脏之积
第五十七难 论五泄
第五十八难 论伤寒病的种类及其脉象
第五十九难 论狂癫病的鉴别
第六十难 论头心病
第六十一难 论望、闻、问、切
第六十二难 论脏腑井荣穴数目
第六十三难 论井穴为始
第六十四难 论井荣配合
第六十五难 论出井人合
第六十六难 论十二经之原
第六十七难 论阴募阳腧
第六十八难 论五穴主病
第六十九难 论补母泻子针刺法
第七十难 论四时的不同刺法
第七十一难 论针刺荣卫手法
第七十二难 论迎随补泻的方法
第七十三难 论刺井泻荣法
第七十四难 论四时五脏的针刺手法
第七十五难 论补水泻火的原则
第七十六难 论阴阳补泻
第七十七难 论医疗技术高低的差别
第七十八难 论针刺的补泻手法
第七十九难 论迎随补泻法
第八十难 论进针与出针
第八十一难 论误施补泻的后果
……
序言 在中医学伟大宝库中,医书典籍之繁,汗牛充栋。《难经》名《八十一难》,是一部阐述《黄帝内经》中有关脉学、经络、脏腑、腧穴、疾病、针法等问题的著作,在中医学宝库中,是最为珍贵的典籍之一。
《八十一难经》相传为春秋时秦越人(扁鹊)所著,而在《史记·扁鹊传》和《汉书·艺文志》均无记载。再说,“秦越人”乃是众医家的偶托代表,并非某人。《八十一难经》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久经辗转,修改整理,不断充实,逐步完善,将成书托名“秦越人”传流后世。《八十一难经》成书在《黄帝内经》之后,对《黄帝内经》的学术理论作了进一步充实和发挥;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荣腧经穴,用针补泻等方面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命门”这一名词,虽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与以后的命门学说完全无关。所以有关命门的记载,最早应该从《八十一难经》算起。在第八难中谈道:“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并指出:“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第三十六难又讲:“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并讲了“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作用。又在第三十九难中,强调了肾为万物之元的重要。这些引起了“命门即右肾”和“命门在两肾之间”的争论,虽然在临床方面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这对后世把命门和相火的作用联系起来,强调命门主火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文摘 插图:

关部前(寸部),是阳脉搏动之处,脉形应该长九分而现浮象。超过九分的,确诊认为太过;不满九分的,正确诊断为不及。直向上冲达到鱼际(出一寸,所以太过)为溢脉,这是由于阳气被关闭于外而阴气格拒于内,为阴盛乘袭阳脉的脉象。关部后(尺部),是阴脉搏动之处,脉形应该长一寸而现沉象。超过一寸的,诊断为太过;不满一寸,诊断为不及。直向下行超过一寸,甚至从关部至尺泽都可以触摸到的称为覆脉,这是由于阳气被关闭于内而阴气格阻于外,为阳盛侵犯阴脉的脉象。因此说覆脉和溢脉,都是真脏脉,病人虽然外形没有明显症状,而往往也会死亡。
【按语】诊脉,首先应识别正常的脉象,然后才能进一步辨别病脉。
正常人的脉象,应该是柔和、协调、往来均匀,既不急促,也不过慢,不阔不窄,不高不低,一息之间脉来四至或五至,是为无病本脉。
本难主要讲覆脉与溢脉,是人体阴阳不协调,在脉象上出现的太过或不及。若覆溢之微,虽发生隔阻的表现,未至危殆。若覆溢之甚,藏气已绝,其真形独现于外,是真脏之脉,不必在外形显出疾病症状,往往就会死亡。
脉是血中之气。食物人胃,其营养物质被血液输布全身。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经脉不仅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息息相关。人体各种病的脉象,都是通过经脉的变化反映出来。“真脏脉”不仅是经脉一般变化的反映,而且是脏腑本身功能到了“一蹶不振”地步的表现。之所以叫做“真脏脉”,是因为这种脉象是脏腑真气(即元气或正气)衰败之极的表现。凡是出现“真脏脉”,都足以说明脉中已经不存在胃气了。
阴和阳,是互相作用,相互联系的。阴阳的正常关系被破坏,就是病变。从脉的形象与病的症状的关系来说,也很明显。如阳热病见阴虚脉,阳愈亢,阴愈虚,这样的病变危险性较大。相反,本是个阴寒病,却出现阳热的脉,由阴变阳,由衰弱转为亢进,是机能好转的征兆,虽一时病重,但从预后看,大多不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