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半轮秋:邓高如随笔散文选

2010-03-28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229012021 ·条形码:978722901202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半轮秋:邓高如随笔散文选 去商家看看
半轮秋:邓高如随笔散文选 去商家看看

 半轮秋:邓高如随笔散文选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229012021
·条形码:97872290120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半轮秋:邓高如随笔散文选》内容简介:一个人有责任让自己过得色彩斑斓。环顾我们四周,高尚而色彩斑斓者,并不太多。因为生活的重负,因为种种的压力,很多人囿于职业和职务的小圈子,加之金钱浸淫,愈来愈干瘪,愈来愈无趣,愈来愈丧失活力。邓将军绝非这样的人,他能文能武,兴趣广泛,写得一手好文章。现在他的作品集出版,可喜可贺。
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当然是把所有的文章都读一遍,我断定你会很有收获。如果你光阴有限,那么无论如何请读读有关邓高如先生写老父亲的那几篇文章。那种绵绵的暖意和练达的人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崇和恰到好处的调侃,那种对时代风云的勾勒和对普通老百姓惟妙惟肖的摹写,都让你觉得目不识丁然威严慈和的邓老爷子,微笑着端坐在了你面前。
媒体推荐 我过去一直认为,高如老弟的杂文写得不如我,散文却写得比我强。现在看来,他的杂文和散文一样,都写得很有味道,平和中见高蹈,麻辣味中多回甜。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会会长 魏明伦
高如同专是短文高手。他把短文的写作推向了一个境界,难怪过去《新华文摘》多有转载,许多大中学校的阅读教材,课文,也屡有选用,他的短文,恰 如微雕,玲珑剔透,细技末节处很见功力,让人玩味再三,爱不释手。
  ——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 黄济人
邓将军的文章,清新中显古朴,俏皮中见持重,知道含量高,社会阅历史广。这样的厚重之作,难生。书中除杂文、散文外,碑文、楹联、小品,也值得红读红嚼。
  ——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 表山山
高如老师,是咱们军中的大才子,又是将军作家。其道德文章,很令人敬重。他的系列散文《邓老太爷》、特写《探子屠生》、《牛儿哞哞》等,我是读了再读,真的不失为当代文坛的精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把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柳建伟
编辑推荐 《半轮秋:邓高如随笔散文选》:作者主要作品:《回眸》——1991年3月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巴蜀鬼才魏明伦作序。这是一本新闻散文集,25万字。至近部队新闻工作者也甚为喜欢。
《中国人的情态》——1998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著名学者余秋雨作序。这是一本杂文集,15万字,可以让你感受到作者广博的知识,辛辣的笔锋,深邃的思考。一度足各书店的畅销书。
《横断山梦》——1998年5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与人合作。这是一本反映大西南解放之初,人民解放军展开惊心动魄的剿匪斗争的历史报告文学。25万字,多少电视剧、电影引用过其中的情节、内容。此书一版再版,至今仍很畅销。
《天变川康》(多次再版,后由出版社改名为《秘密使命》)——1999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与人合作。26万字,这是一本反映我地下工作者策划刘义辉、邓锡候、潘文华起义的长篇报告文学,有的情报部门把它作为学习教材,有的电视剧、电影也吸收其中不少情节资料。至今仍是热门读物。
目录
开篇
杂文如何经营
方圆之问
圆的魅力
你会答话吗
曾皙会答话
转得快
朦胧计
拜佛的艰难
“顺杆爬”足戒
留有余地
词判中洋人
第三个W
书友
关门大吉

但说无妨
说态
说技
说小人
聪明累
另一种“艺术家”
话满则过
媒子情形
帕帕拉兹
人生面对两只船
赛先生赛跑
解读匿名信

弦外之音
锣鼓听音
岂能“换个说法”
“颠倒”的艺术
“足球热”质疑
司农寺的教训
征大宛与失荆州
神仙会提案
狗咬人也是新闻
吆喝的遐想
张敞画眉别议
谁说洋人无嫉妒
彼此之误
青山依旧
儿子要过圣诞节
错出魅力来
想起了方孝孺
不忘“黑色记忆”
我要拥抱大姐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土若洋
输得起么
我见青山多妩媚
酷食者戒

雁过留声
探子屠生
买票
野鸣
梅花落
冻桐花
剑胆琴心
都江堰的意义
灯火未灭
电视机前
买表
燕剪春风
梅花三弄

往事如烟
难忘白果园
月夜蛙声
牛儿哞哞
娘在唤我
那卷兵书
燕子
狗哈猫
古镇赞古
将饮茶
降使自东来
飞越大峡谷
植柳絮语
今日老山兰

谈花论木
历尽风霜为花王
花相的品位
花胆之识
……

围城管见
邓老太爷
两江冲浪
并蒂莲开
后记
……
序言 认识邓高如将军,已有很多年。那时候,他还不是将军。最先接触的是声音,尚不是将军的邓高如先生,把电话打到我家,以一个读者身份,谈对我第一部长篇小说的看法。具体谈的是什么,已渐渐淡去,但他的睿智和幽默,还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给我留下了长久的印象。
后来,我读到了邓先生的很多文章,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邓将军是我所认识的一位丰富多彩的军人,这令人钦佩。我当过兵,知道军营的严谨和庄重,这使得军人在大众的印象中,威严有余,活泼有限。不过你要是到过邓将军家里,这个印象就要修正。
因为是多年的朋友了,我结识了邓将军的妻子和儿子,曾几次到他家中做客。除了书籍之外,繁茂的花鸟鱼虫令人目不暇接。我不内行,看不出品种有多么名贵,只见无论是上蹿下跳的小狗,还是摇头摆尾的龙鱼,抑或摇曳生姿的水草,以至大智若愚的顽石,一概生机勃勃纤尘不染,让人感叹主人对它们的精心照料。这些动物植物,如同无言的证人,昭示着这家人热爱生活富有情趣,快乐和睦。
一个人有责任让自己过得色彩斑斓。环顾我们四周,高尚而色彩斑斓者,并不太多。因为生活的重负,因为种种的压力,很多人囿于职业和职务的小圈子,加之金钱浸淫,愈来愈干瘪,愈来愈无趣,愈来愈丧失活力。邓将军绝非这样的人,他能文能武,兴趣广泛,写得一手好文章。现在他的作品集出版,可喜可贺。
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当然是把所有的文章都读一遍,我断定你会很有收获。如果你光阴有限,那么无论如何请读读有关邓高如先生写老父亲的那几篇文章。那种绵绵的暖意和练达的人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崇和恰到好处的调侃,那种对时代风云的勾勒和对普通老百姓惟妙惟肖的摹写,都让你觉得目不识丁然威严慈和的邓老爷子,微笑着端坐在了你面前。
文摘 作家池莉小姐有文——《学说话》(见1996年第4期《随笔》)。她认为,“说话始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同行之间,不会说话,多少就要受点冷落和压抑”云云。
我以为说话要得体、对路,固然不是一件容易事,但相对于“答话”、“对话”而言,却只能算“小儿科”了。因为说话的“语境”毕竟要宽泛一些,而答话则常使人有人窄胡同之感。比如“吟对”之人就有体会,出上联较易,而答下联较难。1949年10月14日,国民党又一次将残存的“国民政府”迁设于重庆,张群见到周恩来脱口就是一句:“四川重庆成都”。周公明白,这不仅仅是三个地域名词,而是一句别有用心的上联,但一时苦思冥想也未答出针锋相对的下联来,终生引以为憾。
答话本是一种公众语言行为,若过细分析,大约有三种情形。
一是“上问下答”。比如某领导到某地检查工作,劈头就问该地属官:“辖区内社会治安如何?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如何?”本来据实回答就是了,但有经验的人又说,这样回答“吃过大亏”!如何是好?附耳过来,我告诉你一道秘方——你记得战国末期的宋玉吗?对!就是那个小神童。他五六岁时,父亲去郢都(楚国都城)办事,数月未归,时值中秋佳节,一轮明月高照,母亲不禁潸然泪下,便问宋玉:“玉儿,你说是月亮离我们远,还是郢都离我们远呢?”宋玉答道:“当然是月亮离我们远啦!孩儿只听说有人从郢都来,却从未听说有人从月亮来。母亲不必伤心,父亲很快就会回来的。”果然,三天后,父亲便回来了。其父又问:“玉儿,你说郢都比月亮离我们更近,是吗?”宋玉不假思索地答道:“不对,郢都比月亮离我们更远。”父亲大惑不解,宋玉却说:“举头见明月,不能见郢都。父亲以后不要再去郢都了,免得母亲和孩儿挂念。”同志哥,这故事你听懂了吗?就是说,你答话的内容左说右说、正说反说都不要紧,关键是一定要真正领会领导的意图,说到心坎上,帮他解除忧愁。否则,你就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处事’要当心”啊!二是“下问上答”。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许多同志都处于一种l“链条环节”,你可能是某些人的下级,又同时可能是某些人的上I级。“下问上答”的责任,你也同样可能承担。比如,不识趣的下级向你要官职、待遇之类,这类东西历来“弥足珍贵”,能随便给;吗?对这类答话,我再告诉你一条妙法,保证灵验有余。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分封功臣,文臣武将们都想趁此捞一把。而谋士兼“后勤部长”萧何把这事看得最淡,结果所得位置最尊,封侯,
……
后记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快要到来的时候,重庆出版集团要将我的部分杂文、散文、随笔、特写结集出书。巴蜀鬼才魏明伦亲笔题写了书名,全国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放下矜持,头一遭为人撰写了这篇序言,这都为这本献礼的小册子增色不少。
我始终认为,当今信息社会,绝不缺少文章看,而缺少的倒是机智精到之作。本书所选文章如何,当然还得请读者自去品评了。但心里只是想:现在官员、演员出书盛行,“吾师吾兄雅正”流行,你可千万别戴上有色眼镜,把《半轮秋》也看成这类附庸风雅之作,使它沦为掉进裤裆的黄泥团吧!
我的敝帚自珍是有根据的。当今社会,做官重于做文,我则做文重于做官。因我长期在部队思想战线做领导工作,别人为官不为文,我则为文淡为官。为此,有的领导认为我“不务正业”,难当大任。我却泰然处之,并不计较什么。随着一篇一篇的文章不断问世,我的“文名”确乎大于官名。如“邓老太爷”系列散文和《文汇报》、《中青报》刊登的大量杂文,一发表就曾引起过轰动。多少年过去了,许多同代人还能说出它的篇目与内容。这原因,我想无非一是作者的“横空出世”,二是这类文章确也真实地记录和针砭了改革开放这个转型时期的某些社会现象,故而让人关注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