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112112095/9787112112098 ·条形码:9787112112098 ·版本:第1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共同的遗产: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录 |
 |
|
 |
共同的遗产: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112112095/9787112112098
·条形码:97871121120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共同的遗产: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录》主要内容简介: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及集团前身先后承接了近百项历史建筑保护的设计任务。现将其中的经典案例集结出版,收录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献和图纸,详细记录了保护设计的过程及手法,同时总结了各个项目的经验教训,可以填补国内在历史建筑修缮改造工程设计领域的空白,为国内同行开展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改建、改造工程提供参考。《共同的遗产: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录》采用中、英双语的形式出版,以方便国内外读者。《共同的遗产: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录》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者、进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改造工程的各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
编辑推荐 《共同的遗产: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录》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1.龙华塔
2.豫园
3.中共“一大”会址
4.嘉定孔庙
5.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
6.真如寺大殿
7.1924~1925年毛泽东寓所旧址
8.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旧址
9.徐家汇天主堂
10.青年会大厦(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大厦)
11.交通银行(金城银行)
12.沐恩堂
13.沉香阁
14.盘谷银行(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15.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16.上海美术馆(跑马总会大楼)
17.华东医院南楼(宏恩医院)
18.上海展览中心
19.中福会少年宫
20.上海市总工会大楼
后记
……
序言 2009年5月的一天,拿到《共同的遗产——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录》一书的样稿,迫不及待地从头到尾翻了一遍,一种感慨和感动油然升起,强烈感受到集团近60年的历史积淀的深厚。历年来,集团及集团前身两院先后承接了近百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改建的设计任务,这些项目建筑风格各异,有代表上海近代建筑历史的西洋风格的经典之作,有典型中国江南传统建筑形式精品,还有贯融中西文化的海派建筑。这些精彩纷呈的建筑都是上海这座远东城市建筑“博览馆”的镇馆之宝。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几代技术人员为保护和维护好这笔珍贵的历史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有了他们这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才能使我们后代得以继续目睹这些历史建筑的光辉,穿行于历史建筑之间,感悟历史,获得熏陶。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拥有光辉灿烂的60年的历史,完成了数万个不同规模的设计项目。几十年来,从两院的档案室到现在的集团档案室,承担大量的文字、图纸和照片等建筑档案的保管工作,在档案中,不乏大量珍贵的、具有历史和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在广大国民对中国传统和历史兴趣日增、国民或国人意识日强的今天,我们精心挑选了影响力较大的20个项目,将项目的图纸、背景资料和设计人员介绍整理后,结集出版,以满足建筑历史学科研究者和广大读者的要求。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研究学科中心承担了大量具体的工作,用了近两年时间才得以完成,我由衷地向他们表示敬意和感谢。他们用实际行动来唤起社会对中国历史建筑文化的保护意识,进而推动上海历史建筑研究的发展,提高上海历史建筑学术研究水平。
让我们为光大上海历史建筑文化共同努力。
文摘 插图:


三.1980年修复设计背景
1980年的尖塔修复工程遵循按原样修复,仅依据四张小照片及一本徐汇地方志进行塔楼复原设计。另外,关于教堂类型的工程当时尚未遇到过,对哥特式建筑也是一无所知,设计人员只能参阅各类参考书,边学习边设计。四.修复设计原则
按原样修复,恢复教堂本来面目。考虑国情,采用新老技术、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节约造价,缩短工期。五.修复要点和技术
1.设计
为了确定最基本的塔楼尖塔高度问题,设计人员采取实地登高丈量、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包括召集当年拆塔人员开座谈会,帮助回忆当时情况)等手段,并到各方了解塔楼尖塔内部结构、构造、材料等情况,对照教区提供的极少几张照片,运用建筑透视及照相透视原理,作多面透视图,经过反复比较确定塔尖高度,作出立面设计。再根据现存的教堂塔楼下部建筑,自己动手进行模型设计,然后从各个角度拍摄照片进行比较和修改,使塔楼尖塔修复的模型设计符合原建筑比例尺寸,以此作为修复工程的依据。
2.材料
原塔面板为意大利进口青石板,修复时条件不允许,作为替代材料,曾考虑过镀面铝合金面板和自重较轻的TK板,前者在质感和厚度方面不符合修IN~II旧的要求,后者吸水量较大,低温条件下易损,经过比较最终决定使用质量与原材质接近的江西玉山产的规格为200ramx400mm×5ram的青石板。
3.结构
原尖塔部分的结构采用的是整根二十五方的洋松,但考虑当时国情,由于木材紧缺,决定在修复中采用钢结构设计处理,结果既能保证结构安全,又减轻了尖塔部分结构重量,有利于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同时节约造价。
在结构施工中,为缩短工期,满足当时天主教上海教区在1982年圣诞节前完工的要求,采用工厂预制构件、现场校核拼装、整体吊装的施工方案。
后记 50多年来,集团及所属上海院和华东院完成了100多项历史建筑修缮与保护设计项目,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家或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与优秀近代历史建筑,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项目的档案资料尚完善。
2006年8月,集团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研究学科中心成立,为尽快启动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的研究工作,总结前辈的技术经验,在集团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学科中心申报的第一个课题即《共同的遗产——现代集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录》,并由集团技术委员会批准立项。课题在原有历史建筑项目档案资料基础上,挑选具有代表性、在上海乃至全国有着较大影响力的20个项目,以修缮保护设计技术为主体整理出版。
编写过程中,集团领导张桦、盛昭俊十分重视,多次过问并审阅。原上海院总建筑师、著名历史建筑专家章明拨冗作序,并对书稿提出了宝贵意见。档案室娄承浩等在保管、整理历史建筑项目档案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陈伯熔提供了修缮前后大量的建筑照片。黄磊为本书涉及结构专业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校审。
此外,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房地局、规划局和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有关专家对本书的编写给予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真如寺、豫园等单位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为调查工作提供了便利。本书的编写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点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综合改造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综合改造工程示范平台”(项目编号:2006BAJ03A07-08)的资助。在此一并感谢!
参与书稿编写和整理者有:娄承浩、陈念祖、费宏鸣、沈立东、于亦文、郑宁、邹勋、高钢、凌颖松、粟轶君、王晓帆、项箐、崔莹等。
由于项目设计年代久远、档案几经搬迁,书中难免疏漏之处,请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