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学原理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7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302203105/9787302203100 ·条形码:9787302203100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电气工程学原理 |
 |
|
 |
电气工程学原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7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302203105/9787302203100
·条形码:97873022031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电气工程学原理》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科学生电气工程原理的通用教材,经美国多所学校的教授审稿并选用。作为电气工程入门教材的理想选择,《电气工程学原理》不仅全面地涵盖了电路、电子和电气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包含有大量初、中、高级的应用实例,具有很强的阅读性。书中采用了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方便了读者加强基础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以后在工程领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气工程学原理》特色:
大量应用实例和图形说明
为学生介绍最有用的分析计算工具,便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的教育方式
涵盖范围很广,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数字电路以及电磁感应等
作者简介 Giorgio Rizzoni教授曾任福特汽车公司电机系统部的经理,他在密歇根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是俄亥俄州立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专业的教授,讲授内容包括系统动力学、测量学和机电学等本科课程,以及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建模与控制、混合动力车辆建模与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等研究生课程。
Rizzoni教授在整个职业生涯期间都致力于对课程与教育创新计划的探索。他在密歇根大学为非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电路和电气工程服务课程,并开创了实验室教学和课程教育。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他长期从事具有国家基金资助的机电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这些基金部分来自于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交叉学科课程发展资金,本书就是该课程发展计划的产物。
他不仅致力于发展上述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还是美国能源部汽车技术教育中心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主任,也是美国能源部汽车技术教育中心高级推进系统的主任。他还在系统动力学、机电学、故障诊断、传动系统动力学、混合电动车辆方面开创了许多新的课程。
从1999年开始,他担任俄亥俄州立大学汽车研究中心主任。作为服务于美国政府和全世界汽车工业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该中心重点进行车辆安全、能源效率、环境影响以及乘客舒适度相关领域的研究。他在该领域的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并获得了1991年的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总统青年学者奖。
编辑推荐 《电气工程学原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1章 电气工程简介
1.1 电气工程
1.2 工程考试简介
1.3 单位制
1.4 本书教学特征
第Ⅰ部分 电路学
第2章 电路基础
2.1 术语定义
2.1.1 理想电压源
2.1.2 理想电流源
2.1.3 受控电源
2.1.4 支路
2.1.5 结点
2.1.6 回路
2.1.7 网格
2.1.8 网络分析
2.2 电荷、电流与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2.3 电压与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2.4 电功率和符号规范
2.5 电路元件及其伏安特性
2.6 电阻和欧姆定律
2.6.1 开路和短路
2.6.2 串联电阻和电压分配定律
2.6.3 并联电阻和电流分配定律
2.7 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
2.8 测量仪器
2.8.1 欧姆计
2.8.2 电流表
2.8.3 电压表
2.9 本章小结
2.10 课后习题
第3章 电阻网络分析
3.1 网络分析
3.2 结点电压法
3.3 网格电流法
3.4 含有受控电源的结点分析和网格分析
3.5 叠加原理
3.6 单端网络和等效电路
3,6.1 戴维南等效电路和诺顿等效电路
3.6.2 计算戴维南等效电阻和诺顿等效电阻
3.6.3 计算戴维南电压
3.6.4 计算诺顿电流
3.6.5 电源等效变换
3.6.6 戴维南等效电路和诺顿等效电路的测量
3.7 最大传输功率
3.8 非线性电路元件
3.8.1 非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
3.8.2 非线性电路的作图分析——负载线法
3.9 本章小结
3.10 课后习题
第4章 交流网络分析
4.1 动态储能电路元件
4.1.1 理想电容器
4.1.2 电容器中的能量存储
4.1.3 理想电感器
4.1.4 电感器中的能量存储
4.2 时变信号源
4.2.1 为什么要学习正弦?
4.2.2 均值和均方根
4.3 含有储能元件的电路求解——动态电路求解
4.4 正弦激励电路的矢量求解
4.4.1 欧拉恒等式
4.4.2 矢量
4.4.3 交流信号的叠加原理
4.4.4 阻抗
4.4.5 电阻器
4.4.6 电感器
4.4.7 电容器
4.4.8 导纳
4.5 本章小结
4.6 课后习题
第5章 瞬态分析
5.1 瞬态分析
5.2 列出含有电感器和电容器电路的微分方程
5.3 含有电感器和电容器电路的直流稳态解——初始条件和终止条件
5.3.1 直流稳态解
5.3.2 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的连续性与初始条件
5.4 一阶电路的瞬态响应
5.4.1 瞬态响应要素
5.4.2 一阶电路的通解
5.4.3 自然响应
5.4.4 受迫响应
5.4.5 通解
5.4.6 电容器和电感器中的能量存储
5.5 二阶电路的瞬态响应
5.5.1 二阶电路微分方程推导
5.5.2 二阶电路求解
5.5.3 瞬态响应要素
5.5.4 二阶系统的自然响应
5.5.5 受迫响应
5.5.6 通解
5.6 本章小结
5.7 课后习题
第6章 频率响应和系统概念
6.1 正弦频率响应
6.2 滤波器
6.2.1 低通滤波器
6.2.2 高通滤波器
6.2.3 带通滤波器
6.2.4 谐振、品质因数和带宽
6.3 对数图
6.4 本章小结
6.5 课后习题
第7章 交流功率
7.1 交流电路中的功率
7.1.1 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7.1.2 交流功率符号表示
7.1.3 功率因数
7.2 复功率
7.3 变压器
7.3.1 理想变压器
7.3.2 阻抗反射和传输功率
7.4 三相功率
7.4.1 平衡Y型负载
7.4.2 平衡A型负载
7.5 居民用电布线,接地与安全
7.6 交流功率的产生和传输
7.7 本章小结
7.8 课后习题
第Ⅱ部分 电子学
第8章 运算放大器
8.1 理想放大器
8.1.1 理想放大器特性
8.2 运算放大器
8.2.1 开环模型
8.2.2 运算放大器的闭环模式
8.3 有源滤波器
8.4 积分器电路和微分器电路
8.4.1 理想积分器
8.4.2 理想微分器
8.5 运算放大器的物理限制
8.5.1 供电电压限制
8.5.2 频率响应限制
8.5.3 输入偏移电压
8.5.4 输入偏移电流
8.5.5 输出偏移调整
8.5.6 边沿斜率限制
8.5.7 短路输出电流
8.5.8 共模抑制比
8.6 本章小结
8.7 课后习题
第9章 半导体和二极管
9.1 半导体器件的导电性
9.2 pn结和半导体二极管
9.3 半导体二极管的电路模型
9.3.1 大信号二极管模型
9.3.2 小信号二极管模型
9.3.3 分段线性二极管模型
9.4 整流器电路
9.4.1 全波整流器
9.4.2 电桥整流器
9.5 直流供电、齐纳二极管和稳压器
9.6 本章小结
9.7 课后习题
第10章 晶体三极管:原理、电路模型和应用
10.1 晶体管:放大与开关
10.2 晶体三极管的工作特性
10.3 BJT大信号模型
10.4 选择BJT的工作点
10.5 BJT开关和门电路
10.5.1 二极管门
10.5.2 BJT门
10.6 本章小结
10.7 课后习题
第11章 场效应晶体管:原理、电路模型和应用
11.1 场效应管的分类
11.2 增强型MOSFET
11.3 MOSFET偏置电路
11.4 MOSFET大信号放大器
11.5 MoSFET开关
11.6 本章小结
11.7 课后习题
第12章 数字逻辑电路
12.1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12.2 二进制系统
12.2.1 加法和减法
12.2.2 乘法和除法
12.2.3 十进制到二进制转换
12.2.4 补码和负数
12.2.5 十六进制系统
12.2.6 二进制编码
12.3 布尔代数
12.3.1 与门和或门
12.3.2 与非门和或非门
12.3.3 异或门
12.4 卡诺图和逻辑设计
12.4.1 积之和实现逻辑函数
12.4.2 和之积实现逻辑函数
12.4.3 随意条件
12.5 组合逻辑模块
12.5.1 多路复用器
12.5.2 只读存储器
12.5.3 译码器和可读写存储器
12.5.4 门阵列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12.6 时序逻辑模块
12.6.1 锁存器和触发器
12.6.2 数字计数器
12.6.3 寄存器
12.7 本章小结
12.8 课后习题
第Ⅲ部分 电机学
第13章 电机学原理
13.1 电与磁
13.1.1 磁场和法拉第定律
13.1.2 自感和互感
13.1.3 安培定律
13.2 磁路
13.3 磁介质和B-H曲线
13.4 变压器
13.5 电机能量转换
13.5.1 电机中的机械力
13.5.2 动铁式换能器
13.5.3 动圈式换能器
13.6 本章小结
13.7 课后习题
13.1 节:电与磁
13.2 节:磁路
13.4 节:变压器
13.5 节:电机能量转换
第14章 电机入门
14.1 旋转式电机
14.1.1 电机的基本分类
14.1.2 电机的性能特征
14.1.3 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4.1.4 电机的磁极
14.2 直流电机
14.2.1 直流电机的物理构造
14.2.2 直流电机的结构
14.2.3 直流电机的模型
14.3 直流发电机
14.4 直流马达
14.4.1 直流马达的速度.扭矩和动力学特性
14.4.2 永磁体直流马达
14.4.3 直流驱动和直流马达速度控制
14.5 交流电机
14.6 交流发电机(同步发电机)
14.7 同步马达
14.8 感应马达
14.8.1 感应马达的性能特征
14.8.2 交流马达速度控制和扭矩控制
14.8.3 可调整频率驱动
14.9 本章小结
14.10 课后习题
附录
……
序言 电气设备和电子仪表普遍存在于工程设计和分析的各个环节,这是20世纪后半叶电气化革命的显著表现之一。电气设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工程实践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但是对于实践工程师来说,电气工程对许多其他领域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这些领域包括机械与工业工程、化学、原子能、材料工程、宇航与航天学科、土木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的新兴领域等。这就要求工程师必须能够与工作中的跨学科小组进行有效的沟通。
0.1本书目标
在过去的十年里,工程教育和工程专业实践已经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革。自从本书开始构思以来,出现了两大主流趋势:一方面在所有工程理论学科中,电子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出现了数字电子学,同时微计算机成为许多工程产品和程序的核心部件。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针对非电气工程专业领域的读者,介绍电气、电子和机电工程的基本原理。预期的读者范围包括第一次接触电气工程入门课程的本科二年级学生、本科四年级学生以及需要进修电气、电机和机电专业课程的一年级研究生。
本书第二个目标是通过关注重要结论和方法应用来说明上述原理,为学生提供最合理的分析计算工具,用于解决大量实际问题。
本书第三个目标是采用通俗易懂的具体实例,以图解的方式阐述电子工程原理的相关应用。书中使用的实例和图例部分来源于作者的工业研究经验,部分来源于实践工程师和工业合作伙伴的意见。
文摘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