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3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300053270 ·条形码:978730005327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宗教人类学导论 |
 |
|
 |
宗教人类学导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3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300053270
·条形码:978730005327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宗教学译丛
·外文书名: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An Introduction
内容简介 作为导论是的课本,本书将宗教人类学内部观念与争论的起源和演进,同这些论题的最新发展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个领域。通读本书,读者将会发现,人类学不应仅仅被看做阅读和田野调查,更应被看做人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作者简介 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是威尔士大学兰彼得分校人类学与宗教研究方面的高级讲师,撰写过多种有关精神、宗教与人类学方面的著作。
媒体推荐 总序
宗教学,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近年来似乎正在成为“显学”。
在西方学术界,面对着伊斯兰教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内的勃兴,穆斯林和清真寺在西方许多城市中的涌现;面对着佛教和印度教乃至某些中国宗教不单在亚洲继续存在,而且在西方扩大地盘的事实;面对着基督新教在中国和东亚、基督正教在俄国和东欧、基督公教和基督新教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迅速复兴和发展的现状;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新兴宗教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此消彼长的局面;面对着社会生活世俗化与宗教信仰多元化齐头并进的形势……学者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与宗教相关的问题,不得不尽力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现象学、哲学等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宗教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甚至不得不时时更新研究的方法、重新思考以往的结论。凡此种种,都使得宗教学不但在学生众多的大学课堂上经久不衰,在种类繁多的学术会议上热闹兴旺,在自成一类的学术出版中日益发达,而且在从上帝存在的证明这样古老的传统哲学问题,到新兴宗教的作用这样紧迫的当代社会问题上。在从精神生活的趋势这样普遍的社会人生问题,到宗教对话的基础这样现实的文明共处问题上,都继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因此之故,宗教学在西方,以130岁的高龄(就宗教科学言),甚至2 500岁的高龄(就宗教哲学言),而呈现出蓬勃生长的态势。
在中国学术界,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各宗教的迅速复苏和发展,对学者们的工作提出了纷繁多样、层出不穷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发展以适应宗教形势和社会形势的现实要求。而研究宗教的学者们尽管来自不同的领域,尽管面临缺少资料、缺少资金、缺少语言训练、缺少社会理解等等困难,仍然依靠自发、自愿的艰苦、卓越的努力,继承了前辈们中断30年的宗教学术事业,使中国宗教学在短短20余年间,获得了琳琅满目的丰富成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进展。现在,对于宗教学研究的迫切性、重要性,社会各界已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一些政府机构和宗教团体,已经越来越重视宗教学的研究,不少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也越来越关心和支持这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这种情况,作为中国宗教学界众多学者20年努力的可喜结果,不但是中国学术全面发展之福,也是中国社健康发展之福。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的宗教学发展还面临一些具体而重大的困难。除了需要社会上下各界的进一步理解和思想解放,以便进一步消除研究禁区和填补研究空白之外,曾经夭折而新生不过20余年,因而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弱小的中国宗教学最需要的,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积累资料。在前一方面,现在已有一些高校设立了宗教学系,更多的高校设立了名称各异、侧重不同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尽管这些机构在培养人才方面,总体上说还存在“倒金字塔”(即研究生多于本科生)或类似现象,但毕竟已在开始扭转人才缺少的困境。在后一方面,现在国内在资料的翻译引进方面依然十分零散,在发达国家宗教学百花齐放、分支细密、大师辈出、名作如林的状况下,我们可以找到的资料更如一鳞半爪,少得可怜。这不但使研究者难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扩大视野,难以从前人的成果中吸取自己成长所需的养分,大大拖了现有研究工作的后腿,而且使有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难以得到教学所需的资料,难以了解基本(更不必说最新的)学术进展情况,直接拖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后腿。
……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理论与争论
导论
宗教研究中的问题
现象学与方法论的
……
文摘 书摘
洁净与危险
当代从事象征分类与身体研究的著名人类学家之一,是道格拉斯,她的著述对其他学科的冲击比对人类学的冲击更大,特别在1966年她的论文集《洁净与危险》 (Purity and
Danger)出版之后。
道格拉斯详细论述了人体用做社会的和宗教的象征的各种 方式。在《洁净与危险》中,道格拉斯像尼达姆一样,认为人 类身体的普遍性,可以用做共有意义的有用的源泉:
没有经验卑微到不能在仪式中得到采用并被赋予崇高的意义。仪式象征的源泉越是个人的和私人的,越能有效地传达它的信息。象征越是来自人类经验的共同积淀,对它的接受就越是广泛和固定。(Douglas,1976,p.114)
道格拉斯进一步强调了身体作为承载社会意义的象征系统的重要性:
身体是一个模式,它可以代表任何有限的系统。它的边界可以代表任何有威胁的和不牢靠的边界。身体是个复杂的结构。它的不同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为其他复杂的系统提供了象征的源泉。如果我们不是将身体看做社会的象征,看做微缩地再现于人体的社会结构所面临的力量与危险,我们也就难以解释关于排泄物、母乳、流涎等的仪式。(Douglas,1976,p.115)
恰如赫兹所论证的,右手与左手的生物学差异,一直用来建构一个象征的和社会的关联领域,道格拉斯说明了最低的私密的身体过程,能够赋予最复杂的和形而上学的解释。纯净的规则由其聚焦于共有的供给与排泄的生物学体验而导出其普遍性和力量。
在《洁净与危险》一书的导论中,道格拉斯仔细考察了肮脏及其与人类经验的其他领域的关联的卑微的问题:“对肮脏的看法,包含着对有序与无序、存在与非存在、形式与非形式、生命与死亡的看法。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肮脏的观念,它都是高度结构的,对它们的分析展示了这些深刻的主题。”(Douglas,1976,pp.5—6)将肮脏作为一种基本的观念,并将它与那些抽象的和哲学的观念(诸如存在与非存在,生命与死亡)联系起来,似乎是一种奇思怪想,但却是洁净的规则与污染的观念是如何作用的表现。正如道格拉斯指出的,洁净的规则由此构成了一种进入宗教研究的极好路径。
在《洁净与危险》第二章“世俗的弄脏”中,道格拉斯先概述了所谓的“医学的唯物主义” (medical materialism,这个术语来自William James)。医学唯物主义总是用科学的、医
学的或卫生学的原则解释洁净的规则。作为这种探讨的例证,是将犹太人不吃猪肉归因于避免绦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