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研究(2003年号 总第1期)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3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 ·ISBN:7300053122 ·条形码:9787300053127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宗教研究(2003年号 总第1期) |
 |
|
 |
宗教研究(2003年号 总第1期)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3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
·ISBN:7300053122
·条形码:9787300053127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目录中“?”代表左右的(岂页)字。
编辑推荐 是人的无知产生了宗教,还是人的有知产生了宗教?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争议。但是,无疑,宗教是人类在对自我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最终可能性问题,是文明圈里一种自我认定的体系。当人遭遇难以抗拒的人生挑战时,他们将目光导向宗教,希望从那里寻求到自我的永恒。阅读《宗教研究》,学者可以获得学术的启发,饮食人们可以得到智慧的眷顾。
目录 主题论文
佛教“空”义述评 方立天
基督教“无”说辨析 李秋零
印度古代宗教哲学史的“解脱”观念 姚卫群
西方人的“宗教人”形象 赵敦华
一种全球宗教哲学的神性论 何光沪
……
文摘 书摘
“空”是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也是佛教义理的最高范畴。“空”因适应佛教人生归宿学说解脱论的需要而成为佛教哲学的第一个关键词。谈空说有,亦即空与有、自性与空性、无常与有常、无我与有我等关系,成为佛教哲学探讨、论辩的中心问题。在佛教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空”成为佛教徒从种种束缚、烦恼、痛苦乃至生死中解脱出来的主导观念。佛教因倡导以观照空理、证悟空性而趋人捏架之门,号称“空门”。诸佛被尊为“空王”;众生归命佛法,皈依佛教,谓为遁入“丰门”。入佛门出家者,被称为“空门子”。在大量的佛教经典里,不同派别对卞的含义各有不同理解,彼此纷争,相互批判,反复论辩,致使“空”义的内涵极为复杂多样,产生厂诸如我法俱有、人空法有、人空法窄、假名性空、识有境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真牢妙有等论说,真可谓众说纷纭、群芳竞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空”论体系。
面对人类和宇宙万物的客观存在,有些人,包括一些佛教学者,对佛教各派各宗的“空”论,产生了种种理论疑难和困惑,例如:由各种原出、条件和合而成的真真切切、确确凿凿的事物,为十么是假有而不是真有?为什么说事物足性空而不是性实?如果说人是空,那么轮回主体是战辨在?轮回又有什么意义?否定了人的真实存在,怎么能肯定业力的作用?契入涅粲境界的主体又是"么?一切众生本性空寂,为什么又有“如来藏”、“佛性”?而且“如来藏”和“佛性”还是本有的呢?除此之外,佛教讲空,是否会否定人们追求现世福祉的努力呢?会不会由于说空而导致对邪恶认识不够,对善良肯定不足,并产生负面的作用呢?诸如此类,可以说,佛教员富思辨色彩的“空”义哲学,就是为了回答、消解这些矛盾和疑难而展开的。
佛教的“空”沦,也不可避免的使一些人产生异议,也被—些人指斥为足虚无主义。这种指斥虽有一定的根据,但实际上, “空”论是和佛教的理想归宿、修持方法等紧密联系着的,是有丰富的实质内容的;就“空”论的思想主流而言,既非实有主义,也非虚无主义,而是一种不能简单地以有或无论之的价值哲学理论。
佛教的:“空”论是对人类通常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挑战与反动,这—方面使它陷入背离常识的片面、局限,乃至谬误;另一方面也使它具有超越常识的见解、判断,乃至超凡的智慧。由此可以这么说,在佛教的“空”沦体系中.交织着诡辩与真理、糟粕与精华、偏见与智慧,“空”论在人类思辨认识史上实是独具毕彩的
……